第199章 強壯其體魄,文明其精神
李念話落,一人起身問道:「那公子對那其他學問又有何看法?」
李念看向問話之人,回答道:「自是同樣重要!」
「李某以為一個國家要想真正興盛強大,便不可偏科,須得均衡發展,以格物、算學強壯其體魄,以百家治世向善之學文明其精神。」
「因而在李某看來,格物、算學和其他學問不僅不衝突,反而相輔相成,彼此成就,精神與體魄皆不可少。「
「缺了強壯的體魄,便無法阻止邪疾入體,也無法抵禦外敵入侵,而沒有堅韌智慧的精神,縱使體魄再強,也只是一空有蠻力的莽夫。」
只談科學,不講人文,那麼科學將變得極為可怕,不但不會造福於人,反倒會殘害毀滅人類。
同樣,只談人文,不講科學,那麼不僅會在文明中生出愚昧迷信,還會禁錮住文明的發展,阻止文明向前。
華夏的人文學說一直領先於西方,即使到了現代,西方玩的那些,在華夏歷史上都能找到相似的例子。
但華夏對科學方面的輕視,又使得華夏在重複的王朝輪迴中很難自發從內取得重大突破性的進步。
是會有一些人發展出一些先進的工具和技術,可太少了,不足以影響到整個國家民族。
因為大多數人才都跑去窮經皓首,死磕那科舉之道,研究儒家經典這些人文學說去了。
沒有制度去扶持,沒有環境能使其生根壯大,沒有人才為基礎,使得華夏領先了世界很多年,卻在短短几百年裡被人超過。
科學發展確實是靠極少數天才在推動,大多人只是在延伸應用天才所發現的東西。
可天才從何而來?
如果不去培養、不去選拔、給機會讓他們展現自己的天賦,如何知道其是天才?
天才未展現自身天賦前,也是普通人。
李念並沒有讓所有人都成為理化生精英的想法,可若有更多人學,才好從中發現選拔出人才。
若按酈食其之意,重人文而輕算學、格物,那大多數人都會偏向於人文學說,棄格物、算學於一邊,哪來的理化人才讓大秦發展?
不過是讓大秦提前走上後世王朝的老路罷了。
但如今尚好,一切皆可被改變。
李念提出的「文明其精神,強壯其體魄」之語讓許多人在心裡反覆品讀。
此雖為偉人之語所改,但其實孔子確定君子六藝中有「射」、「御」便應有這種想法,孔子認為的儒生應當是既能文,也能武。
不能騎馬射箭,打不過別人,算什麼儒生,還怎麼和人講道理?
可惜越往後的王朝,君子六藝也被儒生們丟的差不多了,還冒出了「文弱書生」、「手無縛雞之力」等詞語形容他們。
要是孔子復活知道後世的儒生成了這樣子,保准能提著門板給他們好好上一堂「掄語」。
那莊黃起身,明明年齡比李念大,卻像見到了一位師長一般,十分激動道:「公子『文明精神,強壯體魄』之言正合我意,此言不僅可用於國,也可用於人。」
「我等做人當如此言,只有鍛鍊好體魄,強大了精神,才能於世間安身立命,既做好人,又辦好事。」
莊黃之後,楚墨巨子也道:「此言確為治國做人之言,既不可丟公子所講人文之思,也不可棄格物、算學之道,兩者並行,方能國強而人強!」
這時,酈食其起身向李念行了一禮,問出了一個問題:「孟子曾言『魚與熊掌不可得兼』,這人文學說與格物、算學即為又一『魚』和『熊掌』,敢問公子如何得兼?」
酈食其倒沒什麼壞心思,也不傻,只是跟淳于越一樣,太過信儒家那套,所以他才會在輔佐劉邦時出了再開周時分封的「妙計」。
李念看向這位歷史名人,搖頭道:「汝之言有兩大謬處!」
酈食其再行一禮,道:「願聞公子高見!」
李念道:「一謬在算學、格物和人文學說並非『魚』和『熊掌』的關係,二者可以得兼。」
「以墨家為例,墨家既學墨子所創人文之學,也學墨子所留諸般格物、算學之術,此有衝突,此不可得兼?」
楚墨巨子適時聲援李念,主動為李念做證:「公子所言不錯,我墨家中人皆如此學習過來,未覺不妥。」
李念又道:「二謬在於汝等想錯了一件事,我並無讓天下人都精通格物、算學之意。」
「人之才能有天生,亦有後天雕琢,格物、算學一道尤重天生之才,可如何發現這些天才?」
「我想出的辦法是讓所有人都學習一部分粗淺的格物、算學,再經由考核,從其中擇出優者。不說能將所有天才全選出,也能選個大概。」
「人文之學亦是如此,有擅於人文學說之人,亦可被挑選出,著重培養其在人文學說方面之才。」
「此便是我所言人文學說與格物、算學當並行之意!」
在場眾人沒有一個是真傻子,聽到李念話後,便知道了李念真正的意思。
只是要做到這種事,必須得有適合的書籍!
難怪這李念公子要編新字、編那教材,原來最終是為了做此事。
但這事一旦做成,現今的諸子百家局面將被改變。
以往諸子百家基本是各行其是,即使在學說思想上有分歧矛盾,但教弟子時都是各教各的,可現在各派將被統合,他們的學說思想也要被統一到一塊兒。
而百家各派思想間是有矛盾和衝突的,那麼必然會採納一部分,棄置一部分。
可誰的會被採納,誰的又會被棄置呢?
在那教材編成,傳於天下後,還會有獨立的諸子百家嗎?
諸子百家各派的純淨性將成為過往,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還想保持自家學派的思想學說獨立純淨,就只能選擇不加入不參與李念的編教材計劃。
但這個選擇根本不能選,因為他們即使能確定自己不去,卻不能保證其他學派會不去。
那編好的教材將為日後天下學子所用,誰能在其中占優,那麼誰的學派思想就能傳得越廣,反之則會學派學說漸無人問,隨著時間銷聲匿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