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赤壁鑄成三足鼎,隆中一對傳千年。

  在無數驚呼聲中,諸葛亮的這次拜訪,結束得比較草率。

  於是,大家清晰地看到,諸葛亮臉上的表情,顯然不如剛來時候那麼振奮,而是顯得略有些沮喪。

  像極了……求職失敗的年輕人。

  哈哈哈哈!

  代入感這不就來了麼?

  張凡你確定這是三國??這該不會是你自己當年的求職經歷吧!

  很真實!但……很不諸葛亮!

  完了完了!臥龍的形象全毀了……不帶這樣的啊……

  好傢夥!臥龍變成了臥槽!諸葛亮被搞成了諸葛晾,被劉備晾起來了,神特麼的三顧茅廬,神特麼的求賢若渴,全是假的?

  不過,故事卻並沒有完。

  在諸葛亮的追憶中,真正的「三顧茅廬」,開始徐徐展開。

  雖然劉備一開始並不怎麼待見這個毛遂自薦的年輕人,但是後來經由其他人的推薦,興趣顯然是大了些。

  還是像極了現代求職!

  你自己投簡歷,多半是石沉大海,但如果對方公司HR身邊有個人幫你說幾句好話,那基本上是一句頂十句。

  於是,劉備真的來「三顧茅廬」了!

  然而實際的過程,和三國演義里描述的那種狀態,還是差別很大。

  並沒有什麼接連兩次沒見到!

  第一次「顧茅廬」,劉備就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更是表現得十分欣喜,掃榻以待。

  這對未來的黃金搭檔,一君一臣,在茅廬中的此次對話,顯得十分融洽。

  於是,非常自然地,又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劉備和諸葛亮越談越投機!

  對於自身實力的總結,對於未來局勢的判斷,對於王圖霸業的展望,兩人往往不謀而合,幾句話一說,便進入細節的討論。

  這種感覺,無疑是非常美妙的!

  因為所有人都看到,不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舉手投足間都表現得極為興奮,有一種相見恨晚的狀態。

  當老闆和員工處到了這個份上,接下來的事情,那就順理成章了。

  這樣,才有了「遂許先帝以驅馳」。

  諸葛亮的追憶,漸漸到了尾聲。

  左邊《三國演義》的畫面中,諸葛亮剛好手搖鵝毛扇,以高人的形象,為劉備規劃未來,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在《三國演義》的劇本約束下,年輕的諸葛亮侃侃而談,幾句話就勾勒出一個「三分天下」的局面。

  很裝逼!

  很有腔調!

  很主角光環!

  可是,電視機前和直播間裡的觀眾,卻集體陷入沉思。

  因為按照張凡鏡頭表現出來的,在畫面右邊演繹的,才是張凡以及張凡團隊理解的「真實歷史」。

  在先前《典籍華夏》的直播中,張凡團隊已經不止一次地證明了他們的極度嚴謹!

  迄今為止,哪怕是一個遠景鏡頭的布景細節,都經得起最嚴苛的考證,任何苛刻挑剔的歷史學家也挑不出毛病。

  事實上,網絡上經常出現類似典籍華夏某處不符合史實的論調,但最後都被證明只是譁眾取寵,或者是自己的失誤鬧了烏龍。

  有這樣輝煌的戰績,人們願意相信《典籍華夏》表現的,力圖接近史實,經得起推敲。

  那麼,這次的「三顧茅廬」呢?

  右側畫面中的內容,所謂三顧茅廬,其實並不是劉備單方面的尋覓人才。

  首先諸葛亮早就上門自薦過,後來君臣相談越來越融洽不假,但隆中對的內容,很多也並非出自諸葛亮,而是劉備自己的觀點!

  兩人相互印證相互探討,才將這篇流傳後世的「隆中對」內容最終完善,形成了三分天下的觀點,並在未來的幾十年中,堅持執行,一度大獲成功,以赤壁大火鑄成鼎立三足!

  這是真的?

  不同於《三國演義》中對於劉備的弱化,對於諸葛的神化。

  在張凡的《典籍華夏》中,劉備不再是那個唯唯諾諾只會哭鼻子的廢柴,諸葛亮也並非高高在上只能被供奉在神壇里。

  這,就是張凡理解的歷史?

  倒也……合情合理……

  因為思想慣性的緣故,好多人還是難以接受這樣顛覆的轉變。

  《三國演義》深入人心,所以將諸葛亮拉下神壇的過程,也並非可以一蹴而就。

  嘗試求助於《說典解籍》里的兩位專家,但不論是吳思衡和易中天,都十分聰明,並不選擇站隊,只是說張凡的理解,符合人性,是非常精彩的歷史解讀方式,與史學界主流的觀點頗多相合之處,云云……

  或許唯有張凡自己知道,剛才出現的那一幕,不需要參考任何史學觀點,也不需要在卷帙浩繁的古籍中尋找理論依據。

  那是源自身邊諸葛亮的回憶。

  只要諸葛亮還不至於老年痴呆,那剛才的那段影像,無疑就是歷史的真相。

  回憶,結束了。

  諸葛亮仿佛是輕輕吁了一口氣,向身邊的張凡說道:「多謝張凡先生,讓我能夠再次見到先帝,見到關羽張飛兩位將軍,可謂死而無憾!」

  「丞相客氣了!」

  張凡笑了笑,伸手指向不遠處的草廬,那裡的《三國演義》還在演義著。

  「丞相未出隆中,定三分天下。雖然並不像後世認為的那樣,但所謂隆中對的內容,還是以丞相的觀點為主。困守一隅,卻有如此見識,心懷天下,丞相當得起『臥龍』兩個字,也當得起後世千年的讚譽不絕!」

  「不敢不敢……」

  諸葛亮連忙搖頭謙遜,道:「亮,資質魯鈍,雖殫精竭慮,卻不能保全先帝基業,萬分慚愧,豈敢承受後世的過譽之詞?所謂隆中對,不過是在先帝的啟發下,暢所欲言而已。倘若不是赤壁一戰……難有後來的局面。」

  說到這裡,諸葛亮神色微變,忽然表現出某種渴求,將目光轉向張凡,道:「先生縱觀後世一千八百年,其中必定有真正的賢能高人,能窺未來變化,能觀勝負玄機。不知可否……讓我開開眼界?」

  【如果您喜歡本小說,希望您動動小手分享到臉書Facebook,作者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