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再去芝加哥(二)

  沿著湖街設計的芝加哥「L」高架鐵路。寫到這裡我希望讀者記一下我們域名

  始建於19世紀90年代的芝加哥地鐵不乏趣聞逸事,它對芝加哥中心城區形態的塑造影響巨大。

  可以想見的是,芝加哥「L」高架鐵路的誕生必定充滿傳奇色彩。

  1893年,伴隨著哥倫布紀念博覽會的開幕(世博會也擁有自己的高架鐵路),世界上最早的鐵軌之一沿著湖街修建起來。

  這項看起來不可思議,並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反社會態度的冒險計劃的背後推手是那些講求實際的企業家,他們看到了這個計劃背後的巨額利潤。

  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查爾斯·泰森·葉凱士。

  伊利諾州法律規定,只有經過沿線所有業主許可,才能修建高架鐵路。

  於是,葉凱士就通過賄賂、哄騙與欺詐的手段取得了業主們的同意。

  在僅僅與大多數沿線業主簽約的情況下,葉凱士就擅自開工,置反對者們於不顧,讓他們陷入孤立無援、無能為力的境地,只能苦苦掙扎、暗生悶氣。

  這確實無恥,可卻是人性使然。

  如今的「L」高架鐵路已然成為芝加哥最受喜愛的標誌之一,它賦予了這座城市獨特、歡騰的視覺符號,為這座城市注入了非凡的生機與活力,用19世紀末的視野將芝加哥打造成為一座未來之城。

  葉凱士後來厭倦了在芝加哥的生活,於1900年移居倫敦,為倫敦地下鐵路的擴建提供資金,並因此成為倫敦公共運輸發展史上的一位關鍵人物。

  當然,在那裡,列車合宜地在地下奔馳。

  沿湖街向西,在「L」高架鐵路的陰影之下,留心的話就能注意到在富蘭克林街拐角處的一排建築物。

  它們是罕見的倖存者——1871年芝加哥大火後迅速興建而起的一片大樓,值得被銘記。

  4層樓的建築,外磚牆上裝飾著華麗窗楣,地面矗著鑄鐵立柱。

  它們代表著在諸如瑞萊斯大廈一派的鋼鐵框架的摩天大樓誕生之前,那段平淡無奇的建築發展史。

  接著,就來到了國家大道。

  有些人認為,這裡是市中心的脊樑,19世紀末期芝加哥的主要建築,大多建在國家大道的兩側,或是國家大道附近的地區。

  總之,在這裡比在芝加哥其他任何地方能見到的都要多。

  漫步國家大道或遍覽周邊地區,就能領略到本書中所描述的大部分芝加哥建築的風貌。

  漫長筆直的國家大道鋪設在1830年所規劃的城市網格布局上,和紐約大部分地區一樣,芝加哥的中心也是一塊網格狀區域。

  恰如曼哈頓,芝加哥的摩天大樓與高層建築沿人行道而建,高聳天際,從而造就了峽谷式的街道,向南望去景色最是壯觀。

  目光穿過大約三個街區,在街道的西側,瑞萊斯大廈巍然矗立——這個14層樓高的巨人也曾高居頂點、傲視群雄,如今卻被更為高大的後起之秀掩沒。

  瑞萊斯大廈記錄了一段國家大道的社會史,因為在大廈最初的設計階段,其部分場地就被考慮用作醫生的小型診療室。

  國家大道是條商業街,街上經營的買賣林林總總。

  早期在瑞萊斯大廈行醫的醫生當中,最與眾不同的當算本·雷特曼,其診室位於大廈八樓。

  人稱「流浪漢大夫」的雷特曼為窮人、女支女女、社會棄兒,尤其是性病患者診治。

  他也是激進的無ZF主義者、最早的女權主義者埃瑪·戈爾德曼的情人——想必,她也一度是瑞萊斯大廈的常客。

  幾乎位於瑞萊斯大廈正對面的是一幢採用實心砌塊材質建構的大樓,它象徵著國家大道早期的另一項主要用途。

  從一開始,這裡就是城市主要的購物街,而這座大樓就曾是巨大的馬歇爾·菲爾德百貨公司的一部分。

  這家百貨公司自19世紀中葉開始的發跡史實際上就是一部芝加哥商業簡史。

  它的雛形是波特·帕爾默於1852年在國家大道上開設的一家紡織品商店。

  之後商人帕爾默成為推動國家大道建設的房地產商,再後來他又變身為藝術品收藏家。

  1865年,帕爾默與兩位芝加哥店主——馬歇爾·菲爾德與李維·萊特開始了合作,可在數年後他便賣掉了自己的股份。

  由此,這個不斷壯大的商店更名為菲爾德萊特公司。

  商店雖然在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中被付之一炬,但這對魄力非凡的菲爾德與萊特來說卻不足掛齒。

  憑藉膽識與果敢,他們竭盡所能保全了大量庫存,在大火發生後的幾周內就重整旗鼓,在新址重新開業了。

  1873年,生意越來越興隆的商店重回國家大道。

  1881年,菲爾德買斷了萊特的股份,成立了馬歇爾·菲爾德公司。

  在菲爾德的監督之下,公司的批發與零售業績蒸蒸日上,最終成為全世界最成功的百貨商店之一。

  菲爾德想把購物變成一種愉悅的體驗,讓顧客在商場建築優美的環境中自由瀏覽商品,絲毫不用承受非買不可的壓力。

  此外,菲爾德還創造出一種全世界競相效仿的零售模式。

  為菲爾德效力25年的哈里·塞爾福里奇,從批發部的貨物管理員一步一步晉升至公司的初級合伙人,並於1908年在倫敦創立了屬於自己的塞爾福里奇百貨公司。

  這棟建築是坐落於倫敦西區的美式銷售的最佳典範,其構造設計理所當然地出自丹尼爾·伯納姆之手。

  因為當初正是伯納姆公司負責設計了現存於國家大道上的馬歇爾·菲爾德旗艦店,即使這家商店如今已被梅西百貨收購。

  事實上,從建築學角度,尤其是以瑞萊斯大廈為背景進行討論時,馬歇爾·菲爾德百貨公司是很能說明問題的。

  現存的百貨公司是個複雜的結合體,建造於1892—1914年,經歷了五個不同階段。

  第一階段始於1892年,由時任伯納姆公司首席設計師的查爾斯·阿特伍德操刀,並於次年8月完工開業。

  在這之前,阿特伍德剛剛受命於伯納姆,接過約翰·路特手中的接力棒,完成了瑞萊斯大廈的設計建造。

  路特於1890年開始了瑞萊斯大廈的設計工作,但不幸於1891年1月去世,留下了這項未竟之業。

  然而,儘管瑞萊斯大廈因其簡潔實用的建築風格——包括驚人的玻璃幕牆與小部分白色帶釉陶板——而在建築史上極具開拓意義,但阿特伍德在幾乎同一時期設計的馬歇爾·菲爾德百貨公司整體卻是傳統主義風格。

  正如阿特伍德接下來(同樣是應伯納姆要求)為哥倫布紀念博覽會設計的大樓一樣。

  馬歇爾·菲爾德百貨公司的建築細節古風盡顯,鋼鐵框架外包花崗岩的設計表明這是一座傳統的砌體結構建築。

  19世紀90年代初,芝加哥在藝術領域享有非凡卓越的地位,新舊建築世界共存於此,這座城市在巨變的邊緣搖搖欲墜。

  在瑞萊斯大廈南側的街區中矗立著路易斯·沙利文設計的最後一座重要建築物。

  這位建築師在19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芝加哥,乃至在全美建築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座建築最初於1899年計劃作為施萊辛格邁耶百貨公司的零售商店,後於1904年被改造為卡森皮雷斯科特連鎖百貨公司的旗艦店大樓。

  1901年,在瑞萊斯大廈的施工進度還未過半的時候,這家百貨公司已入駐了它的底層,成為這座大廈的首位租戶。

  這座由沙利文設計、後來被稱為沙利文中心的建築,在他困境重重的晚年終於完工。

  雖然後來它又經歷了改建、擴建,但仍凸顯出了沙利文早期劃時代的建築才能。

  他在1896年提出,建築應模仿自然的樣式,或是人們所觀察到的自然的樣式,應該做到「形式永遠追隨功能」。

  在他看來,在自然界中,形式只隨功能的變動而變化,因此在沙利文中心,每層辦公樓的外觀看上去都是相同的,因為它們履行著同樣的職責。

  然而,在這同一座大樓中,底層的商店櫥窗與頂樓的散步場所就因功能的不同而形式各異。

  此外,沙利文還以植物作為其設計靈感來源:大樓看似深深植根於地下;

  裝飾物以自然有機的方式,獨具匠心地向上環繞蔓延;

  大樓頂部高聳於成排的「芝加哥窗」(通常由固定居中的大塊玻璃與兩側較小的、可上下拉動的滑窗構成)之上,如植物莖上的花朵般綻放。

  位於國家大道上,分兩階段建造於1899-1904年的沙利文中心。

  路易絲·沙利文為這座百貨商場進行了設計,後於1906年由伯納姆公司對其進行了擴建改造。

  國家大道以西的幾個街區外,在西亞當斯大街與南拉薩爾大街交會處,坐落著1886年建成的盧克里大廈——這是由伯納姆與路特設計的首幢重要高層建築。

  它外表洋溢著理性之風,細節處卻極盡折中主義裝飾之能事。

  1906年,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對大樓重新進行了裝飾改造,為它內部的庭院添加了精美華貴的天窗玻璃頂。

  靠近盧克里大廈南側,在西范布倫大街與國家大道交口處,矗立著建築史上的驚世傑作摩納德諾克大樓。

  這座由約翰·路特在1891年1月份——其離世前,剛好完成設計的17層高樓,巨大宏偉、莊嚴超群,外部幾無裝飾。

  摩納德諾克大樓是極簡主義風格抽象派建築的力作——這一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樓極具成本意識的委託人推動形成的,設計理念絕對前衛。

  摩納德諾克大樓南面、位於迪爾伯恩大街上的是費希爾大廈。

  這座19層高、採用陶板包層的建築是查爾斯·阿特伍德於1893年為盧修斯·費希爾設計的。

  彼時,阿特伍德還在同時進行著瑞萊斯大廈的建築設計。

  費希爾大廈的正式落成已經是1896年的事了,而那時的阿特伍德卻已突遭意外,英年早逝。

  費希爾大廈與瑞萊斯大廈形成了極有趣的對照:儘管二者顯然出自同門,但費希爾大廈古樸有餘、玻璃飾物不足,似乎有意迴避瑞萊斯大廈所標榜的前衛風格。

  1887年,沙利文與阿德勒合作設計的芝加哥會堂大廈。

  建築恢宏簡潔,充滿都市氣息。在它落成時,它是美國規模最大的獨幢大樓,也是芝加哥的第一高樓。

  這趟非凡的芝加哥建築史之旅現在即將達到GC。

  毗鄰費希爾大廈而建的是16層高的曼哈頓大廈,由威廉·勒巴隆·詹尼於1888年設計而成,是芝加哥第一座全鋼鐵框架摩天大樓。

  但是,儘管這座氣派宏偉的史詩巨作在現代高層建築誕生史上享有先驅地位,曼哈頓大廈卻仍然採用磚石結構以隱藏其鋼鐵框架。

  並在外表上附以包括一系列鬼面雕刻在內的古典風格裝飾,工藝繁複,足以充當文藝復興時期豪華的宮殿裝飾。

  接下來,再次回到國家大道上,第二萊特大廈的主體部分赫然顯現。

  這是詹尼1889年為李維·萊特設計的百貨商店大樓,當時的萊特剛剛與馬歇爾·菲爾德分道揚鑣。

  這座大樓雖然不高,卻擴展延伸,占地面積極廣,橫跨了整個街區。繼曼哈頓大廈之後,詹尼的設計風格變化得耐人尋味、令人著迷。

  萊特大廈仍保留了古樸的裝飾——引人注目的巨大古希臘多立克式壁柱盡顯崇高典雅,鋼鐵框架外仍是磚石外牆,但一切顯得更加簡潔理性。

  很顯然,這座功能主義的建築正從歷史的束縛中破繭而出。

  接下來,終於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芝加哥,也是19世紀末的美國最重要的建築之一。

  在國家大道穿過議會公園路交口以東的地方,就是會堂大廈之所在。

  這是1887年芝加哥商界財團聘請路易斯·沙利文與丹克馬爾·阿德勒合作設計建造的著名建築。

  大廈內部設有一個包含4300個座位的會堂,是芝加哥為躋身美國文化地圖,讓自己有資格與1883年在百老匯大街上開業的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相比肩而設立的。

  當會堂大廈在1889年竣工時,它已是全美規模最大的建築,憑藉18層高的塔樓成為芝加哥的最高點。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