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談判

  長安城西的中渭橋,乃是長安去往咸陽的必經之路。

  中渭橋乃是當年秦昭王為了連通南北宮城而修建的橋樑,橋廣6丈,南北380米,有著750根橋柱,122梁,乃是長安城外的第一橫橋。

  而郭昕所率領的唐軍,與吐蕃大軍的初次談判,便安排在中渭橋上。

  長橋兩端,唐蕃兩軍列陣相對,兵器林立,但又各自按照約定,遠離橋中三百米。

  而橋面正中央,唐軍和吐蕃軍各派了十人,護送著各自的談判使者,舉著大盾,慢慢前行,來到橋面兩側,停住了腳步。

  被唐軍護送的孔攸,望向橋面另一端的吐蕃使團,一眼就看見了對面的領頭人——吐蕃大論桑赤若。

  孔攸先是確認了桑赤若的身份,接著轉頭看向身旁的戰鋒營隊頭。

  唐軍隊頭目測了一番距離,又仔細評估了吐蕃軍的防守,最後慢慢鬆開抓住火槍的手,有些失望的朝孔攸搖了搖頭。

  眼見無法當場狙殺桑赤若,孔攸也不氣餒,笑著朝吐蕃人說道:「大論真是守信,居然親自來了。」

  出乎不少唐人的預料,桑赤若的大唐官話雖然並不標準,但卻字句清晰:「我認識你。」

  孔攸:「哦?大論認識我?」

  桑赤若:「當年的敦煌之戰,孔先生以糖蜜在大石上寫字,引得螞蟻攀爬,挑起了佛教和苯教的矛盾,最後引得我軍大敗……」

  聽著桑赤若提起的往事,孔攸絲毫沒有愧疚之意,反而笑道:「如果沒有當年的螞蟻覆字,苯教如何會引大論為盟友?您哪裡又會有如今的權勢?」

  桑赤若沉默了好一會兒,似乎不願意在這個話題上多做糾纏,開口問道:「唐國寫信邀談,究竟是為了什麼事?」

  孔攸:「我軍希望大論就此退兵,撤離長安城。」

  桑赤若微微一笑,似乎是早就料到,會有這樣的答案,開口說道:「讓我猜猜,郭子儀的四十萬大軍深陷在江南,無法回援,回紇人如今又在進攻朔方,北唐兵力捉襟見肘,所以才希望我軍退兵?」

  孔攸:「倘若我說,吾等皆是郭大帥麾下的前鋒,用不了多少時日,南方的四十萬大軍就會回防,再徹底包圍吐蕃大軍,大論會相信嗎?」

  桑赤若哈哈大笑起來:「不入流的計謀,我還不放在眼裡!你們這群唐軍,絕對不可能是郭子儀的麾下!」

  孔攸:「哦?何以見得?」

  桑赤若:「郭子儀麾下的前鋒,如果回防長安,勢必會從南方趕來。要麼是在東南邊的香積寺出現,要麼就是在東邊的潼關出現。而你們,當初卻是先攻入了北方的涇州。試問,南方回援的唐軍,為何要捨近求遠,跑去攻占北邊的涇州?」

  眼見桑赤若一語道破了假扮郭子儀前軍的謀局,孔攸絲毫不慌張,反而笑了起來。

  桑赤若一愣,問道:「你笑什麼?」

  孔攸:「吐蕃軍從高原而來,一路從廓州行軍,沿途千里,所向披靡……那大論就沒想過,我們這群唐軍,究竟是從何而來?」

  桑赤若聽到這裡,心中也有疑惑。

  從高原一路打過來,沿途除了長安留守的八萬大軍,其他再也看不到抵抗的部隊。

  而眼前的這隻唐軍,不僅人數眾多,裝備精良,謀臣更是當年敦煌之戰的安西判官,按理來說,軍隊編制和規格,應該是足夠高才對。

  但是,桑赤若想破腦袋,也搞不懂,這群唐軍是如何會出現在這裡的。

  因為,在吐蕃出兵之前,桑赤若已經充分查清了唐國內部的兵力分布。

  郭子儀的四十萬大軍,被拖在了江城;河西、朔方軍隊要用來防備回紇人,所以不能調動;至於唐國的其它地方,比如安西、北庭、河北等等,距離長安太遠,根本不可能這麼快就趕來支援。

  那麼,在桑赤若看來,這隻唐軍之所以會出現在這裡,就只有兩種可能。

  一、唐國朝廷有未卜先知的本事,可以提前預料到吐蕃軍的動態,以及戰事的走向;

  二、有人事先將吐蕃軍的動向,告知了北唐,使得敵人有了準備,臨時調集軍隊,並趕在長安被攻破之前,及時來援。

  第一種猜測自然不可能,那麼便只剩下第二種可能。

  吐蕃軍出兵的消息,被提前泄露了。

  想到這裡,桑赤若一時之間冷汗淋漓,如芒在背。

  究竟是誰將吐蕃出兵的情報,告知了北唐?目的又是什麼

  就在桑赤若思考的時候,在鳳翔關之戰中被俘虜的一眾吐蕃貴族,此時被唐軍押送到橋邊。

  那些貴族中的次相敦仁增,剛一出現,就用吐蕃語連連哀嚎道:「大論,軍中有叛賊,出賣了我們!我們的一舉一動,早就被他們知曉了!」

  聽見這話,桑赤若愣在原地。

  有唐軍士卒,見吐蕃貴族胡亂開口,連忙上前卸了後者的下巴。

  桑赤若看向大橋另一側的吐蕃貴族,沉聲向孔攸問道:「這是什麼意思?」

  孔攸:「大論,考慮一下我的提議,只要你肯從長安撤兵,這些貴族俘虜,我軍可以將其交還給你們。」

  桑赤若知曉此時,絕對不能輸了氣勢,故而冷笑說道:「你以為有了這些俘虜,就可以逼迫吐蕃退兵?」

  孔攸:「這些吐蕃貴族,都是你的支持者,也是他們將您扶持到了大論的寶座。如果他們死了,您在吐蕃國中的地位,將受到極大的打擊……您是噶爾家的後代,又用了許多手段,才得到今天的權勢。您在吐蕃國中的敵人,怕是不比朋友少。很多人,會樂見於你的失敗,而不是成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孔攸的一番話,雖然說的是俘虜,但在桑赤若的耳中,卻意外透露出了另外一層意思。

  而這隱藏的深意,對於桑赤若而言,不亞於平地驚雷。

  桑赤若剛才推測,吐蕃國出兵的消息,被人走漏給了北唐,這才使得眼前這隻唐軍,如同神兵天降一般,及時趕到了長安。

  起初,桑赤若以為,或許是南唐走漏了消息,目的就是為了逼迫郭子儀及時撤兵,減輕南唐所受到的軍事壓力。

  但眼下孔攸的話,卻讓桑赤若意識到,自己的背後,還有一個更大的敵人,那就是吐蕃國內的保王派。

  桑赤若當年利用陰謀,害死了上一任吐蕃祖贊,又扶持了一個傀儡君王。

  此舉早就引得吐蕃國內的不少貴族不滿,桑赤若原本以為使用鐵血手腕,能夠使得這些貴族畏懼而臣服。

  但這群貴族,表面上都是服從,但背地裡為了除掉桑赤若,極有可能故意將吐蕃出兵的消息,告知了北唐,使得唐國朝廷及時調動兵力,回防長安。目的就是借著唐軍之手,最好能夠擊殺桑赤若,即便不能擊殺,退而求其次,最好也是削減其在吐蕃國內的威望。

  從頭到尾的一整套思路,桑赤若越想越是可能。

  想到最後,桑赤若心中越想越是後怕,因為如今吐蕃軍中,就有不少心向王室的舊貴族,正在領兵。

  如果這些保王貴族,真的有意與桑赤若為敵,那麼涇州府大敗和鳳翔關大敗,也必定是有人事前通風報信,這才使得吐蕃軍三番五次被唐軍埋伏,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想到這裡,桑赤若心中雖然紛雜,但是面上卻依然沉著,與孔攸接下來商議俘虜贖回,也是不露聲色的完成。

  唐蕃兩軍的初次談判,就這樣,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