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章 事態變化

  在另一個世界裡,公元763年,安史之亂已經接近了尾聲。

  唐軍野戰主力(主要是朔方軍)由僕固懷恩率領,已經深入河北,正在收復各地。

  然而,大唐過於信任與吐蕃的和約,在長安周邊地區的機動兵力,只有渭北行營2000人。

  讓唐代宗和一眾朝臣,沒有料到的是,吐蕃撕毀了和平約定,大軍走下高原,趁著大唐最虛弱的時候,發起了攻擊。

  在缺乏準備的情況下,吐蕃軍長驅直入,於763年11月18日攻入了長安。

  入城之後,吐蕃軍主帥馬重英宣布『祭喃』。

  所謂『祭喃』,便是吐蕃部族之間互相攻伐,一方落敗之後,獲勝的一方有權從敗者屬地上,奪取、毀壞、處置包括人、房屋、牛羊在內的一切財物。

  包括《資治通鑑》在內的正史,無人敢記載長安『祭喃』的慘狀,倒是有長安僧人,曾經在個人的往事錄中,寥寥數語,提及了長安被吐蕃占領後,近乎地獄一般的十五日:

  「吐蕃士兵劫掠城中的官所和民房,不管是什麼財貨,哪怕是民間的鍋碗瓢盆,都不放過;城中男女老少,只要是能夠行動的,都被割去舌頭,再被吐蕃軍擄為奴隸,最後像驅趕牲口一樣,帶走了他們;城中大火數日不歇,無數樓台閣宇,被付之一炬;城中川流和湖泊,被屍體堵住了渠口,血水漫長,淹過了堤壩,將坊街的地面染成鮮紅,數月不得褪色。」

  吐蕃軍未入長安之前,安祿山麾下的河北亂軍,雖然也在長安城內展開屠殺和清洗,但保留了城中的政務和民生基礎,人口雖然銳減,錢糧雖然轉移,但整個城市勉強還能正常運轉。

  然而,吐蕃人來了之後,長安城中的財富,無論官產、門閥還是民財,幾乎是以扒地皮的方式被掠奪一空,城中不僅青壯人口被擄走,而是但凡能夠勞作的人丁,哪怕年幼的孩童,也全部被當做奴隸遷出,只餘下老弱病殘,缺衣少食,慢慢等死。

  與此同時,郭子儀率領二十騎,又在關中收攏四千唐軍,與吐蕃軍周旋,最後與鄜延節度使白孝德的一萬二千援軍,以及鎮西節度使馬璘的兩萬軍隊一起,這才最終擊退了吐蕃軍。

  而在這個世界中,知曉歷史的周鈞,在與南唐、燕國作戰時,也時刻在防備著高原上的吐蕃人。

  早在郭子儀出兵南征之前,周鈞就與前者商議,如果吐蕃軍傾巢出動,在不影響南征的前提下,多少軍隊可以起到制衡的作用?

  郭子儀經過推算,給出了八萬這個數字。

  周鈞當時思索,歷史上的郭子儀,僅僅靠著二十騎兵和四千敗卒,就能和吐蕃大軍周旋,最終又靠著三萬兩千援軍配合,就能擊敗吐蕃軍,收復長安。

  那麼郭子儀現在說的八萬軍隊,就能制衡吐蕃,應當是一個比較穩妥的數字。

  但是,當時的周鈞,在評估敵我戰力的時候,卻忘記了一些很重要的事實。

  首先,原本歷史上領兵與吐蕃軍作戰的人,乃是被授予關內副元帥之職的郭子儀。

  那個時候的郭子儀,無論是在朝中,還是在軍中,威望都無人可及。

  正因如此,不僅是白孝德、馬璘都心甘情願的供郭子儀驅使,長安附近的州縣主官,更是全力支持,一心抵抗吐蕃。

  在這樣的情況下,郭子儀才能憑藉四千殘兵與吐蕃軍周旋,再靠著三萬援軍擊退吐蕃軍。

  然而,在這個世界中,郭子儀所說的八萬唐軍,可以制衡吐蕃,其前提是政令相通,更多的是一種理想狀態。

  但現實是,廓州、太和關和鳳翔關的唐軍,各自駐守,彼此之間並沒有上下級的從屬關係,缺少統一調動。

  唐軍雖然有八萬,但卻分成三地,不僅無法統一調動,反而因為爭功,數次中了吐蕃軍的計謀。最終使得長安門前的三道防線,被個個攻破。

  而附近的那些州縣,更是抱著獨善其身的想法,不願支援,使得戰局一再糜爛。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因素。

  這個世界中的吐蕃軍主將,不是歷史上那個好大喜功、缺乏謀慮的馬重英,而是心思縝密、計謀老道的論欽陵後人桑赤若,再加上山隗軍這隻特殊部隊,造成兩個世界的吐蕃軍戰力,完全不可相提並論。

  所以,唐軍雖然有八萬之眾,但卻敗的極快。

  如果不是左相高適拼死相護;如果不是周鈞謹慎,在安排了八萬大軍之外,還秘密調動了安西北庭軍隊;如果不是燧發火槍技術,得到突破,並完成了列裝;如果隨軍謀臣不是孔攸……

  恐怕,長安這一次依舊是在劫難逃……

  唐軍與吐蕃軍談判之後,孔攸回到了中軍大帳。

  郭昕此時正在安排部隊布防,見孔攸回來,迎上來問道:「中丞見到了吐蕃大論?」

  孔攸點頭說道:「桑赤若此人倘若不除,他日必定成為我朝的心腹大患。」

  郭昕與孔攸相處多日,倒是從未見過後者如此忌憚某人,不由細問緣由。

  孔攸:「我早年在敦煌,曾經參與和吐蕃軍的戰事。那個時候的吐蕃軍,雖然人多勢眾,但是軍紀渙散,不識列陣,完全就是部族蠻兵,行劫掠之實……然而,短短不過數年,在桑赤若的率領之下,吐蕃軍居然煥然一新,無論兵風、陣列、氣勢等等,竟然隱隱有強軍之相。這樣下去,假以時日,吐蕃軍恐怕會成為一個大麻煩。」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

  郭昕皺眉,沉默良久後說道:「中丞早先故意偽造情報,說是吐蕃王族與大唐私下聯絡,想要除掉桑赤若。又將這個情報,無意間透露給了那些被俘貴族……中丞原本的打算,是想藉助那些貴族們,在吐蕃軍中散播謠言,使得敵方軍心不穩,如今來看,可有把握?」

  孔攸:「此計分為數步,第一步的關鍵,在於吐蕃大論桑赤若,在聽到謠言之後,究竟會如何做。」

  郭昕不解。

  孔攸:「桑赤若機智過人,自然懂得權衡利弊。倘若他相信那個謠言,為了確保吐蕃國後方的穩定,他必定會率領大軍,急著返回吐蕃都城——邏些城。」

  郭昕:「如果他不相信呢?」

  孔攸:「即便不相信,他依然會退兵。」

  郭昕一愣:「為什麼?」

  孔攸:「道理很簡單,桑赤若賭不起這個謠言的結果。如果謠言是假的,那麼桑赤若最多能夠做的,不過就是攻下長安城,劫掠一番;但如果謠言是真的,那麼他恐怕會保不住大論之位,甚至連性命也堪憂。兩廂對比之下,風險和收益一目了然,像桑赤若這般機智的人,必定知曉如何選擇。」

  郭昕聽到這裡,急著問道:「陛下給吾等的旨意,是擊潰吐蕃軍,再除掉敵酋。倘若按照中丞的推論,在我軍輜重隊到來之前,桑赤若必定會撤兵,我們無力阻止敵軍逃跑,這仗就很難打了啊。」

  孔攸笑道:「將軍放心,桑赤若走不了,至少一時半會,還走不了。」

  郭昕疑惑道:「一時半會走不了?」

  孔攸:「我接下來要說的,就是最有趣的地方。這個計策,桑赤若知曉謠言,僅僅只是第一步。那些被放回去的吐蕃貴族,他們如何做,卻是計策的第二步。」

  郭昕:「郭某愚鈍,還請中丞細細道來。」

  孔攸:「那些吐蕃貴族,皆是扶持桑赤若在吐蕃掌權的貴人階層。他們在鳳翔關慘敗,其麾下的兵卒又被坑殺於此。遭受此等奇恥大辱的他們,必定要用一場大勝,在家族中挽回名聲,這才不至於回去後遭受責罰。所以,繼續攻打長安,就是這些貴族最迫切、也是唯一想要做的事情。」

  郭昕聽到這裡,隱約有些懂了:「中丞當初坑殺兩萬降卒,但卻放走了那些吐蕃貴族,根本目的,就是利用那些貴族的復仇心態,來拖住桑赤若的腳步?」

  孔攸輕輕點頭:「不僅僅只是拖住……桑赤若想要退,但那些貴族卻不得不戰,兩邊勢必會出現對立,這個計策接下來還有第三步,至於會如何演變,就要看吐蕃軍如何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