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丁稅與藩鎮(下)

  一個丁稅,一個藩鎮。🎄🐼 ➅9s卄ùx.ČόM 😾🐟

  前者引申出去,實際上是權貴階級對於土地和人口的控制,後者發展下去,其實是地方軍事勢力的失控。

  當下這兩個問題,看起來還並不嚴重,但是周鈞心中明白,這些都算是貫穿大唐命脈的巨大難題。

  一百五十年後,大唐滅亡,有一多半的原因,要歸功於此。

  周鈞看向朝中百官,開口問道:「丁稅嚴苛,人口難興,諸位愛卿,可有良策?」

  殿中陷入了一片寂靜。

  皇帝說的這些問題,一個是歷史難題,一個是戰爭遺留,想要解決,涉及到方方面面,根本不是簡單就能處置的。

  周鈞將視線投向杜甫。

  後者有心想要解答,但思來想去,臉上也是無奈。

  杜甫憂國憂民,平日裡善於發現弊病,但是他骨子裡是個文人,在政治這方面的手段還是不足。

  倘若讓他來分析,應當如何處理政務,杜甫自然是無法說出。

  周鈞也清楚這一點,轉而將視線投向他人。

  封常清思考後說道:「自先秦以來,丁稅就是朝廷的常制,為了防止貴門兼併土地、私納隱戶,歷朝歷代也想了不少辦法。想要處置,關鍵還是在於兩點,清查和定額。」

  周鈞聽到清查和定額,倒是猛地想起一件事來。

  他向戶部中的官員問道:「天下人口、土地丈量可有數?」

  後者答道:「皆有數。」

  周鈞:「好,既然天下的人口,還有土地都已經統計完畢,那麼從今往後,丁稅便攤入到土地之中去。」

  丁稅攤入到土地中去?

  百官聞言,皆是不解。

  周鈞:「大唐人口的數字,已經統計出來了,那麼按照這個數字,大唐丁稅的總額,應當是可以計算出來的。」

  用人口數字乘以單人丁稅,就能得到大唐總丁稅的金額,這並非是難事。

  見眾臣點頭,周鈞又說道:「總丁稅已經有數,天下被私占的土地,也已經丈量完畢。那麼從今往後,丁稅的繳納,不再按照人口的增減,還是按照每一畝的土地進行計算和繳納。」

  見眾人還是不解,周鈞舉例道:「比如,當下大唐的總人口是一千五百萬,而丁稅是每人四十錢,那麼從今往後,每年的總丁稅就是六萬萬錢。土地丈量之後,應授田是兩萬又八千萬畝,這般算下來,每一畝私業田每年應當繳納差不多兩文的丁稅錢。」

  「而這個計算方式,倘若用一句話來形容,便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均稅量田,攤丁入畝』。」

  殿中的官員,聽見周鈞口中的這句話,個個都是震驚。

  丁稅再也不按照人口而增加,而是改為,百姓根據所占田地的多少,來繳納丁稅。

  此舉廢除了歷朝歷代延續千年的『人頭稅』,同時也打擊了權貴階級兼併土地的意圖。

  最關鍵的是,無地和少地的百姓,再也不用承擔高額的人丁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等於解放了百姓的勞動力。

  讓天下的人口不再著眼於田地,而是促使他們離開農田,轉而向城市和手工業去靠近,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被土地所束縛的勞動力。

  →

  周鈞心中清楚,永不加賦和攤丁入畝都是清朝康熙年間的政策,此舉緩和社會矛盾、釋放社會活力、促進生產發展,使得之後的康乾盛世成為了可能。

  封常清在仔細理解了攤丁入畝的政策之後,向周鈞提出了一個問題:「陛下,此舉乃是良策,但是也可能使得百姓為了逃避丁稅而主動棄田。」

  周鈞點頭道:「你說的沒錯,百姓為了躲避丁稅,有可能會主動棄田,擁有眾多田產的顯貴,為了降低丁稅帶來的負擔,也可能會主動減少名下的田產,這其實並非是壞事。」

  封常清有些不解:「百姓棄田,天下種田的農戶就會減少,朝廷收上來的糧食也會減少,此舉可能會造成糧價沖高,不利於民生。」

  周鈞此時也不打算多解釋,只是對封常清說道:「攤丁入畝發布之後,由戶部牽頭,再向州縣發文,但凡有百姓和大戶想要棄田,朝廷盡數全收。將這些田地登記在冊,全部由國家進行收儲,重新錄為官田。」

  封常清聞言,躬身道了一聲遵旨。

  丁稅的事情暫告段落,接下來便是藩鎮的問題。

  相較而言,藩鎮問題遠比丁稅要棘手。

  而且,眼下北唐還處於戰爭階段,四面環敵的前提下,如果貿然對藩鎮下重手,反而會引起混亂,得不償失。

  所以,周鈞在朝堂之上,並沒有點出藩鎮一詞,而是將整件事的焦點,停留在遷民和隱戶之上。

  周鈞對百官問道:「百姓從北方流向南方,丁稅之事已經有了定論,那麼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辦法,可以阻止這種趨勢?」

  接下來,有一名官員站了出來。

  看清此人的容貌,周鈞有些意外。

  這人不是別人,正是錦衣衛聞節司的員外郎元載。

  元載出列後,向周鈞躬身道:「陛下,迎南人北上,臣有一策。」

  周鈞:「你有何計策?」

  元載:「臣在河北時,於市井之間,見百姓尤喜戲曲、說書,其中又有《大唐文報》,是為當紅刊物,百姓見之愛不釋手,傳閱多時。陛下曾經主筆的文稿,在文報之中,更是廣受歡迎,被人們所傳唱。」

  周鈞聽到這裡,頓感受用,不禁輕輕點頭。

  元載看見之後,笑著說道:「陛下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大唐文報》更是民間熱衷之物,就連江南、蜀中、山南等地,都聲名遠揚。既然如此,何不以文報為載,向南方百姓宣揚陛下的文治武功,使得他們升起歸順之心?」

  周鈞聽完,倒覺得元載說了一個好辦法。

  《大唐文報》的名聲,如今已經傳遍了大唐的每一個角落。

  利用這份報紙的影響力,來宣揚北唐的功績,順便暗暗貶低一下南唐,使得天下百姓升起北向之心,倒也是個幫助遷民回流的好辦法。

  周鈞想完這些,看向元載,剛想說些褒獎之語,突然反應了過來。

  元載這個傢伙,在歷史上不愧有巧舌擅言之名,幾句話說下來,不僅把事情給辦了,而且說了一通奉承,讓人聽了也是舒服。

  這樣的人,用起來雖然便利,但日後倘若不加以控制,恐怕也是個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