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安西度支

  安西之外,風雲劇變。【,無錯章節閱讀】

  安西之內,卻是順風順水。

  匠鴻太學的第二門青銅火炮,利用失蠟法鑄成,在經過了數次的測試之後,終於宣告成功。

  周鈞聽聞這個消息之後,帶著孫阿應和一眾親兵,專門來到龜茲鎮外的靶場。

  看著一眾工匠將這個渾身發亮的青銅重物,從大車上卸下來的時候,周鈞發出了一聲由衷的感嘆。

  這門青銅火炮全長1米,連同炮耳、炮架,全重216公斤,口徑約為57毫米,炮彈使用鐵彈。

  毛順指揮工匠,將火炮架設完畢,又將遠處的一處土丘當做標靶,根據距離調整了仰角。

  賈比爾帶著一眾學徒,小心翼翼抬來一小桶火藥。

  打開火藥桶的封蓋,裡面是用織物和木板隔成的一個個小型格欄。

  每一個格欄之中,都放著一個用蠟紙封好的紙包。

  見一旁的周鈞看的仔細,賈比爾解釋道:「顆粒火藥的燃燒速度,是粉末火藥的三倍左右,威力是後者的兩倍。由於反應過於劇烈,如果裝藥沒有嚴格按照配比和稱重,產生的高溫和衝擊,很有可能就會破壞炮管。所以,我們都是將顆粒火藥事先分裝,想用的時候再拿出來。」

  毛順在一旁補充道:「這門青銅火炮,如果使用顆粒火藥,優點在於威力和射程可以大大提升,清理炮膛比較簡便,但缺點在於,對炮管的壓力較大,發射頻繁可能會造成炮體損壞。但如果使用粉末式火藥,一切便反了過來,威力和射程雖然小了,清理炮膛變得麻煩,但是對炮管的壓力較小,不容易出現損壞。」

  周鈞聽了恍然,他倒是沒有想到,原來顆粒火藥的威力過大,也不見得是件好事。畢竟炮管材料的研發,當前還處於初級階段。炮管所使用的青銅材質,還需要進行不斷的配比和調試,才能確定出最適合顆粒火藥的型號。

  裝填火藥和炮彈之後,毛順示意所有人撤退到後方。

  一名匠人拿著一根長達數米、頂端綁著火引的竹竿,小心的靠向火炮的引線。

  周鈞見孫阿應擋在自己的面前,絲毫沒有意識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便伸出手一把將後者拉了過來,又讓他蹲下伏身。

  孫阿應尚在疑惑之際,只聽得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響徹在整個靶場的上空。

  大地顫抖,塵土濺起。

  整個場地,頓時裹在一陣硝煙之中。

  待得四周慢慢平靜,周鈞站起身來,極目遠眺,只見遠處的土丘上出現了一陣瀰漫的煙塵。

  帶著一眾匠人和親兵,周鈞步行向前,來到作為標靶的土丘前。

  只見那顆炮彈,先是擊碎了一塊拳頭厚度的石板,接著又深深嵌入了下方的泥土之中。

  周鈞回頭看了一眼,向毛順問道:「這裡距離火炮有多遠?」

  毛順:「兩百六十步。」

  周鈞在心中估算了一番。

  唐朝一步為5米,二百六十步就是390米;軍中步弓手殺傷射程為六十步,神射手開弓殺敵可達百步。

  能夠達到這個射程,並且保留這樣的威力,對於一門早期的青銅火炮而言,已經是非常不錯的成績了。

  周鈞回頭對毛順說道:「我希望能將這樣的火炮列裝軍隊,如果開工,能造出多少門?」

  毛順:「炮管材料還需要不斷改進,怕是還要一些時日,才能最終定下設計,周二郎打算何時要?」

  周鈞思考片刻,回道:「今年年底之前。」

  毛順:「當下是九月,由於涉及到保密,工匠不宜多,所以年底之前,炮廠最多可以交付六門。」

  周鈞先是點頭,接著問道:「這樣一門炮,花費大概是多少?」

  毛順想了想,報出了一個數字。

  周鈞聽見之後,眉頭微微皺起。

  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雖然只是一句戲言,但是戰爭一旦進入到熱兵器時代,所花費的支出,當真是讓人肉痛。

  離開炮廠,回到府所中的周鈞,開始思考如今安西都護府的度支。

  安西軍原本的編制是兩萬人,大食救回的俘虜將近一萬人,還有歸義軍接近五千人。

  加在一起,便是三萬五千人的常規軍。

  朝廷雖然在軍餉上,對安西也有撥款,但畢竟杯水車薪,只能說是聊勝於無。

  至於安西的屯田發展,眼下只是剛剛起步,收穫仍要一段時間,而且即便豐產,也不見得能解決問題。

  周鈞一番總結下來,發現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人口。

  安西如今的百姓人口,不過才二十五萬人。

  換言之,每七個平民,就要供養一個軍卒。這樣一來,民生壓力太大。

  另一方面,當下的安西,無論是屯田、伐木、開礦、生絲、工坊、太學等等,到處都需要勞力。而沙州由於崔大夫等人盤剝商路,流民進入安西的線路,暫時中斷。

  所以,在人口不足的前提下,如何應對接下來安西的度支,就變成了一個極為棘手的問題。

  就在周鈞頭疼之時,門外武衛來報,說是匠鴻太學有人來拜訪。

  周鈞入了偏廳,瞧見了兩位女子,一位是司掌織紡司的彭婆,另一位是司掌釉瓷司的董燕娘。

  一陣寒暄過後,彭婆先從懷中取出一物,呈給了周鈞。

  後者接過了那物,發現是一團白紗。

  再仔細看了一遍,周鈞吃驚的發覺,這團白紗並非生絲羅團,而是更加彭松厚實的棉紗。

  周鈞拿著手中的棉紗,大喜過望,向彭婆問道:「我記得之前說過,棉花想要紡成紗團,有數道工序極為困難,如今都解決了?」

  彭婆:「篦籽、除雜、混棉、成卷等等工序,如今都已經有了應對的法子,但都護手中拿著的這團,仍然是粗棉紗。想要織成細紗,還需要精梳、加捻、絡筒、搖細等等工序。」

  周鈞聽了點頭:「粗紗也有粗紗的用途,軍中禦寒,大多用裘皮、厚麻和火盆,如今有了棉紗,再也不用擔心雪天受凍了。」

  彭婆笑著點頭,又將視線投向身旁的董燕娘,示意她上前說話。

  董燕娘鼓起勇氣,從身旁拿起一個方盒。

  在周鈞的注視之下,董燕娘打開方盒,只見內部分了兩層。

  上層放著一個瓷碗,周鈞拿起看了,發現碗體胎質粗松,呈米灰色,燒結度差,碗上的釉彩,白中泛黃,還帶有一些結晶斑,與尋常見到的市集中的瓷器並無二異。

  就在周鈞疑惑的時候,董燕娘又從下層中拿起了另一個油紙包裹的瓷碗,呈給了周鈞。

  後者接過第二個瓷碗,僅僅只是看了一眼,就兩眼發直,再也挪不開視線。

  第二個瓷碗,胎體明顯厚重了許多,碗體造型厚實飽滿,青色釉彩著色力強、發色鮮艷、雖然仍有少量結斑,但倘若不是仔細觀察,幾乎已經很難看出。

  周鈞拿著第二個瓷碗,深呼吸一口氣,聲音微微發顫:「青瓷大成了?」

  董燕娘:「龜茲北邊的白山(阿羯田山),有人找到了最合適的燒瓷硬土,在焉耆東邊的流沙河(孔雀河),又找到了最合適的燒瓷軟土。經過反覆的配比和實驗,終於得到了最佳的瓷土配方。」

  周鈞:「那這釉彩?」

  董燕娘:「青瓷的釉彩,要感謝大食的賈比爾,他使用鍊金術中的蒸餾提純,除去了釉彩礦中的雜質,使得青瓷上彩更加便利,也更加穩定。」

  周鈞將手中的瓷碗,小心放在桌面上,開口問道:「燒一窯安西青瓷,良品能出多少?」

  董燕娘:「當下大概是五成,如果熟練之後,可以上升到七成。」

  周鈞聽完此言,止不住喜悅,開口笑道:「安西度支一事,總算是解決了!」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