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安史之亂

  天寶十四載,十月初。【,無錯章節閱讀】

  安祿山於范陽郡雄武城中,秘密召集了帳中心腹,當眾詐稱,奉聖人旨意率領部隊討伐逆臣楊國忠。

  數日後,安祿山集結大軍,在范陽舉行誓師會,以清君側之名,起兵叛唐。范陽文武,軍中士卒,齊呼大勝,又奮勇請纓。

  范陽、平盧、河東三大軍鎮,又裹挾羅、奚、契丹、室韋等異族精銳,共計二十萬大軍,各自從駐地向南出發,呈席捲天下之勢。

  安史之亂,也由此正式拉開了序幕。

  與史書相比,這一次的安史之亂,有著幾個比較明顯的差異。

  首先,叛亂發生的時間,要比史書中足足早了一個多月。

  安祿山從八月開始精兵秣馬,原本定下的叛亂時間,是在天寶十五載的正月。

  一方面,由於楊國忠在長安城中抓捕安氏門客,又一再向李隆基進言,意圖引誘安祿山來京中參加一年一度的大朝會。安祿山稱病,一再拖延,擔憂皇帝有了疑心,所以不得不將起事時間,提前了一些。

  另一方面,安祿山埋伏在長安中的眼線來報,宮中有傳聞稱,李隆基有意召安西節度使周鈞入京述職,並參加天寶十五載的大朝會。安祿山忌憚周鈞,打算在後者入京之前,率先向朝廷發難,故而將起事時間,再次向前提前了一些。

  於是,安史之亂的開始時間,定格在了天寶十四載的十月初。

  另一個差異是兵力。

  史書中的安史之亂,安祿山發兵時,三鎮兵力再加上異族精銳,大約是十五萬人,對外謊稱是二十萬人。

  而這一次安史之亂,安祿山麾下的可用兵力,是真真正正達到了二十萬。

  這多出來的五萬兵力,大多都是來自於漠北,包括了拔野古、骨利乾等等部族。

  這些部族,位於河北和回紇部之間的交界處。

  在舊的歷史中,回紇部在突利施的帶領下,上下一心,團結協力,在短短數年的時間裡,就統一了漠北草原。

  所以,諸如拔野古、骨利乾等等部族,都早早的投在了回紇部的帳下。

  然而,在新的歷史之中,回紇部由於『茶葉戰爭』,陷入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內亂之中。

  安祿山在河北,趁著回紇部內亂,攻伐併吞並了不少漠北部族,壯大了軍力,使得兵力大增。

  回紇部雖然在天寶十二載左右,最終完成了統一草原的壯舉,但是河北勢力過於強大,那些被吞併的部落,想要再奪回來,幾乎已經是不可能了。

  就在安祿山率領大軍南下之時,河北叛亂的消息,數度傳入長安。

  第一次是在天寶十四載的八月底,朔方東受降城的府所,快馬向長安來告,說是范陽、平盧、河東三大軍鎮的軍隊正在集結,安祿山似有不臣之心。可惜,這封奏疏擺在李隆基的面前時,皇帝不僅不信,還斥責了府所使君,警告莫以妒賢之心,來中傷君臣的情分。

  第二次,太原府於天寶十四載的九月中旬,再次派出快馬,向長安上疏。告安祿山在范陽集結軍勢,整備武庫,裝運糧草,已有謀反之舉。李隆基看了這封奏疏之後,依舊是半信半疑,出於擔憂『傷及愛將之忠心』的想法,皇帝並沒有在第一時間採取應對,而是想要派出使者去打探虛實。

  十月中旬時,長安收到了無數州縣,猶如雪花一般的奏疏,其中內容只有一條——安祿山叛亂。

  然而此時,安祿山的軍隊已經從范陽出發了七日,日行六十里,進入了易州的地界。

  長安城,含元殿。

  一方價值連城的絕品端硯,被砸在了地上。

  硯台碎裂,硯墨四濺。

  站在大殿前列的大唐官員,垂著腦袋,看著沾染在官袍上的斑駁墨點,連大氣也不敢喘一聲。

  「狼心狗肺!豬狗不如!」

  李隆基赤紅著雙眼,狀若瘋狂,在大殿上不斷咆哮。

  殿中的文武百官,紛紛沉默不語。

  罵了好一會兒,年事已高的李隆基體力不支,喘著粗氣癱入御座之中。

  見陛下情緒稍稍平緩,楊國忠走出列說道:「陛下,安祿山不過一胡牲,肥腸滿腦,鼠目寸光……河北造反,只是安祿山一人在反。據我所知,他手下人都不願反。」

  李隆基聽了,心中寬慰,不停點頭。

  楊國忠又道:「更何況,朝廷在朔方、河西、隴右亦有邊軍,長安城中還有北衙六軍、南衙十六衛,東西二都更有青壯百萬……某觀河北叛軍,不過土雞瓦狗之眾!」

  李隆基聽到這裡,拊掌笑道:「愛卿所言極是!」

  就在這時,文武中傳來一個聲音:「陛下,右相所言,臣無法贊同。」

  李隆基聞言看去,發現出言者,乃是哥舒翰。

  石堡城之戰後,哥舒翰嗜酒如命,落了中風,不良於行。

  這一次上朝,哥舒翰是坐在抬椅上,被內侍們抬到了殿中。

  此時的哥舒翰,不顧楊國忠的怒目而視,肅容說道:「北衙南衙的禁軍,大多都是新伍之卒;至於東西二都的青壯,從未遭過戰事,倉促之間難以成軍。」

  李隆基覺得此言有些刺耳,沉聲問道:「那應當如何做?」

  哥舒翰:「第一,邊軍之中,屬朔方軍距離河北最近,陛下應當下旨令其儘快東進;第二,東西二都,挑選青壯,加緊操練,可作輔兵之用;第三,臣在隴右時,為了應對吐蕃,曾經建立了一隻戍邊軍隊,名為神策軍,戰事倘若吃緊,陛下可抽調其中軍士,馳援長安;第四,回紇部如今稱霸漠北,與河北素來存著忿怨,陛下可以遣派使者,去往回紇請援。」

  哥舒翰停頓片刻,沉聲說道:「陛下,河北平叛,除了上述四條,倘若想要萬無一失,還應召回一人。」

  李隆基:「召回何人?」

  哥舒翰:「安西節度使,周鈞。」

  楊國忠聽到這裡,連忙站出來說道:「陛下,安祿山不過一痴肥胡兒,麾下的士兵也是一群烏合之眾。哥舒將軍所言,未免危言聳聽……」

  哥舒翰惱怒的打斷了楊國忠:「叛軍來自河北三鎮,常年於苦寒之地作戰,都是百戰精兵,何來烏合之眾一說?!安西節度使周鈞,知兵事,有膽識,多謀略,曾經率領安西軍,以少勝多,大敗吐蕃和大食,是平叛主帥的不二人選!」

  楊國忠咬牙說道:「安西軍地處西域,距離長安城有七千里之遙。就算現在下旨令其開拔,進入關中,怕也是明年春暖花開之時了。那個時候,叛軍早已灰飛煙滅。朝廷如此興師動眾,豈不是讓周邊的小國看了笑話?」

  「再說了,大唐名將又豈有周鈞一人?光是在這長安城中,高仙芝、程千里、畢思琛等等,皆是主帥之才。倒是哥舒將軍,一心總想讓周鈞還朝,莫不是存了些其它的心思?」

  哥舒翰聞言大怒,用手指著楊國忠,渾身顫抖,恨不得當場站起身與其相搏。

  李隆基頭疼的擺了擺手,示意二人冷靜。

  李隆基在御座前來回踱步,口中又不自覺說道:「八月時,朕就想讓周鈞回來省親,再參加明年正月的大朝會。只不過右相那時說,安西局勢緊張,周鈞倘若離開,怕是無人能代其坐鎮……」

  楊國忠見李隆基猶豫,偷偷將手背到身後,打了個手勢。

  很快,有韋、裴、楊、薛姓的朝臣紛紛出列,向李隆基進言。

  有人說,河北將士都是心向大唐,造反之事,不過是迫不得已,只要加以時日,必定能夠幡然醒悟,棄暗投明。

  有人說,叛軍貌似來勢洶洶,其實外強中乾,各州府有堅城,又有義軍,多番阻截之下,叛軍兵力必定消耗甚多。

  有人說,朔方、河西、隴右,在加上京畿南北兩衙,控兵之數已經超過了四十萬,對上叛軍,已經有著絕對的優勢。

  還有人說,安西軍距離長安遙遠,倘若調動,一路上消耗糧草補給甚多,反而會拖累平叛的步伐。安西都護府又牽制大食和吐蕃,必須要有一員大將坐鎮云云。

  李隆基重新坐回御座,看了看滿朝文武,思考良久後,終於下定決心說道:「封畢思琛為都畿兵馬使,到東京洛陽募兵;再封金吾將軍程千里為河東節度副使,去往河東募兵;令朔方軍東進,共擊叛軍。」

  哥舒翰聞言大急,連忙向李隆基說道:「陛下,這些兵力,恐不足阻擋叛軍!」

  楊國忠得意洋洋的說道:「安祿山叛亂,本就是失心失德之舉,其麾下兵士必定有人反對。且瞧著吧,無需朝廷出手,叛軍之中就會內訌。如今陛下在河東、洛陽募兵,又令朔方軍東進,已是萬全之策……如此一來,陛下請放心,不到十天,安祿山的腦袋肯定會被送到長安!」

  李隆基聞言,微笑著點頭:「安祿山宵小之輩,朕又豈會將他放在眼裡?這般安排,已是謹慎行事。」

  朝中文武,山呼萬歲,唯有哥舒翰一人,跪在原地,臉上滿是絕望。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