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三地協作

  涼州城,匠作內坊。【無錯章節小說閱讀,google搜尋】

  抱著一杯溫茶,毛順大師坐在坊門內,看著門外的數百名流民,在雪地之中排著隊,依次來領胡餅和粟粥。

  金家的大管事申叔公,不知何時,走到毛順大師的身邊,順著後者的視線看過去,開口說道:「昨日又有兩批流民入城。」

  毛順:「涼州城中的流民,如今聚集已有三千多人,而且都是應龍教徒,說是要去西邊朝聖,這一點就很有趣。」

  申叔公看了毛順一眼:「關中、河東水旱連災,百姓無糧可食,篤信新教,擇居而活,這有何奇怪的?」

  毛順:「從去年二月開始,南方不斷有應龍教團,來涼州落腳休整,又去往西方。對於這些人,金家不僅拿出寶貴的糧食和藥物,接濟流民,更派出嚮導,為其領路,可謂是有求必應,這難道不有趣嗎?」

  申叔公和毛順對視了一眼,二人心照不宣,皆是一笑。

  毛順轉過頭,繼續看向冰天雪地中的流民,說道:「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不管是誰,也不管出於何種目的,只要能出手救一救這群災民,總是好的。」

  申叔公從火爐中取下茶盅,給自己倒了一杯滾燙的茶水,抿了一口後說道:「家主遣海東青來了信。」

  毛順:「二郎如何說?」

  申叔公:「內坊中的所有人,還有器械、材料和圖紙等等,全部裝車,出發去往安西。」

  毛順:「所有人?包括那些還在蒙學的孩童?」

  申叔公:「是。」

  毛順沉默片刻,回道:「知曉了。」

  申叔公有些意外:「毛匠就不打算問一問緣由?」

  毛順:「二郎行事,深謀遠慮,我又何必刨根問底?」

  申叔公聞言,輕輕點了點頭,又說道:「涼州去往安西,路途遙遠,其中途徑大磧,我已經和歸義軍的當家李光弼說了,他會領軍護衛,負責你們的安全。」

  毛順沒有再繼續這個話題,而是從折床上爬起身來,緊了緊身上的厚袍,抬起頭來看向天空,低聲自言自語了一句:「烏雲壓頂,山雨欲來,要變天了……」

  敦煌城,刺史府所。

  柳載站定在堂中,冷眼看向面前的官員,開口說道:「某受周駙馬之託,牧守敦煌。但凡作為,一是為了保證沙州平穩,二是為了確保大磧商路對朝廷的貢稅不會受到影響。」

  堂中身穿緋衣官袍的官員嗤笑道:「周駙馬早就不是隴右黜陟使了,如今司掌大磧商路的,乃是朝中新派下的崔大夫。倘若柳刺史識時務,便依令發文,不然的話……」

  柳載強壓下心中的怒火,向那官員說道:「先前,王鉷司掌大磧商路時,發布苛捐雜稅,又肆意盤剝本地豪族和百姓,致使官民離心,這才使得吐蕃人有機可趁。崔大夫剛剛上任,就要提高關稅,再廢官營為私營,難道就不擔心步上王鉷的後塵嗎?!」

  那官員搖頭道:「崔大夫乃是長安城中的清流宿老,豈能與那王鉷相提並論?再說了,官府對本地人一味忍讓,可曾收得百姓的民心?本地豪強拉幫結派,排擠外地商戶,又私設部曲,豢養力士,此舉與作亂又有何異?!」

  柳載:「沙州情勢複雜,不比中原,倘若一味用強,只會適得其反,只有懷柔分化,先拉攏一部分本地人,再用他們來制約另一群本地人,才是長遠之計……」

  官員打斷了柳載的話:「說得好聽,不過都是些開脫之詞。崔大夫上任之前,已經看過了柳刺史的吏部闞錄,不服上官,不循儀制,可謂是劣跡斑斑。本想給你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不料柳刺史還是恣意妄為。」

  柳載聞言,心中怒氣大盛,沉聲說道:「倘若行政只知因循守舊,照本宣科,到頭來只會傷了民心,又誤了朝綱……徒事清談,拋離實事,到頭來終究是誤國之舉!」

  「你!」

  官員聞言,面露怒意,想說些什麼來挽回顏面,尋思了好一會兒,最後只能一聲冷哼,拂袖離去。

  目送那官員離開,柳載坐了下來,從案台上拿起一封信,打開後看了一遍。

  看完後,柳載長嘆一口氣,自言自語道:「周二郎,你來信請我穩住沙州局面,再協助流民去往西域……如今,我這刺史之位,不知還能做上多久,為了履行當初的約定,只能勉力而為了……」

  石城鎮,鎮守府。

  石城鎮守使康冉棣,立於城樓之上,迎著獵獵寒風,看向遠方的大地。

  有僕從從城樓下方而來,稽首說道:「使君,小郎從龜茲鎮來了信。」

  康冉棣:「哦?可璟寫了信?拿來給我看。」

  打開信件,康冉棣瞄了一眼行書,點頭暗道,兒子的字總算有所長進。

  接著,康冉棣從頭到尾仔細讀了一遍。

  康可璟在信的開頭,先向父親道了一聲安好,又說道自己的妻子丹青,已經有了身孕,初夏時分就要生產。

  康冉棣看到這裡,滿心寬慰,不停點頭。

  接著,康可璟在信中,寫了周鈞率領安西軍,大敗呼羅珊軍團,又出使大食,交換回大唐俘虜。以及,副使封常清,以段秀實為副將,擊敗大勃律,凱旋而歸。

  這兩件事,康可璟說得詳細,足足用了兩頁紙。

  康冉棣看完之後,長吁一口氣,心中感嘆安西軍強盛,又暗道周鈞用兵如神。

  再接下來,康可璟在信中說了焉耆鎮和龜茲鎮的變化。

  自從周鈞成了安西節度使以來,焉耆鎮吸納了十二龍部、大食教團和隱門分支等居民,常住人口不僅翻了一番,而且修建了一座西域從未有過的巨大城池。

  城中不僅有民居、工坊、商行、還有內城和大學。

  再加上應龍窟距離不遠,焉耆鎮的宗教氛圍日漸濃重,教徒數量大增,已經隱隱成了西域中的宗教第一大鎮。

  再說龜茲鎮。

  作為安西都護府的所在地,龜茲鎮地處咽喉要道,交通、水利、農業、商業本來就很發達。

  如今,大批流民湧入安西,由於龜茲鎮事先加蓋了大量的民宅,所以居民數量暴漲,繁華程度不可同日而語。

  康可璟特意在信中補了一句。

  「我曾經到訪過長安,也途徑過洛陽……如今我在安西都護府中職事,再看龜茲鎮和焉耆鎮這兩處重鎮,越看越像是中原的東西二都……安西未來發展,必定不可限量,石城鎮在都護治下,必定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康冉棣仔細收好了信箋,沉默片刻,向身旁的僕從問道:「帳篷、炭薪還有糧食,可有不足?」

  僕從回道:「焉耆鎮昨日又送來了一批帳篷用以應急,府中的炭薪儲備尚且充足。至於糧食,使君無需擔憂,入冬前,安西都護府就運來大量糧食,眼下還有過半儲在糧倉之中。」

  康冉棣點點頭,看向城樓下方。

  城樓下方,有數百頂臨時搭建的帳篷,立於城門附近的空地之上。

  左右望去,錯落蔓延,看不見邊際。

  無數流民,穿梭在帳篷之間,各自生火、交談、拜禮,人聲鼎沸,炊煙裊裊。

  康冉棣一邊看向城下的流民,一邊向僕從說道:「安西都護府專門交待,要石城鎮仔細照顧這些東邊來的流民。無論糧食、藥物、帳篷還是衣被,都要發放下去,儘量做到不漏一人,可知曉了?」

  僕從躬身答道:「是,使君。」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