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機上聞投杼,尹氏園中見掇蜂。
但以恩情生隙罅,何人不解作江充。
闇生魑魅蠹生蟲,何異讒生疑阻中。
但使武皇心似燭,江充不敢作江充。
————————————白居易《思子台有感》,很明顯白居易認為巫蠱之禍,主要責任在於聽信讒言的漢武帝。
+++++++++++++++++++++++++++++++++++++++++++++++++
「這新的營伍法,便叫衛公結隊法!」
其實說是革新,勿寧說是復古。
高岳復的,正是唐朝開國初年李衛公李靖的營伍法,他稱之為「衛公結隊法」。
為什麼軍制會有復古這種說法?因高岳在研讀前代的兵書,及李靖和唐太宗的問對後,覺得自商周時代起,直到唐朝時期,乃至就他所了解的宋明等後來的朝代,甚至近代的湘軍等,雖然武器不斷在革新變化,可軍伍法則相對卻是恆定的。
古今的名將粗分起來不過兩種,一種是天生性的,沒辦法這樣的人就是為戰爭為生的,他所指揮的戰爭往往是藝術;也有種,則是縝密性的,他擅長的就是不斷汲取、改進,這類人指揮的戰爭往往是科學。
高岳毫無疑問屬於後者,穿越前他出身文科,並未受過軍事科班訓練,穿越後他也是科舉進士起家,屬文臣集團。
但文臣也有文臣的好處,那就是更善於學習和總結。
兵書當中高岳很推崇諸葛武侯的模式,和對方所創製的「八陣圖」。
八陣圖,並不是小說家言裡那個神秘兮兮的「迷魂陣」,它其實是諸葛亮一套苦心積累摸索出來的軍制——諸葛亮把舊的左右前後中的「五軍模式「,革新為八中陣一餘奇的「九軍模式」,按照李靖的說法,諸葛亮八陣的原理可以上溯到黃帝時代的「丘井之法」。
所謂的「丘井之法」即是通常所說的井田制,它最早創設出來,不單單是一種田制,也是種軍制。「井」這個字,恰好把土地割分為九塊,而這九塊土地對於軍隊而言便是「立陣」之所,其中前、後、左、右、中叫「陣地」,而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四角為「閒地」。最初的布陣之數覆蓋了五處陣地,這即是五軍模式,而包括諸葛亮在內的軍事家,會用陣隊將閒地占滿,這便變化為「八軍」(八陣)——而主帥則掌握餘下的一軍居中,此軍名為「余奇」,這余奇即是後世通常所說的預備隊,所以諸葛亮的八陣,其實加一起是九軍。
諸葛亮以八陣圖訓練蜀漢軍隊,教以正、奇之法,變化無窮(不少人認為諸葛亮八陣圖,就是打仗把隊伍列成八卦形狀,其實這是誤解,八陣涵蓋行軍、守御、進攻等各種作戰形態)很快就將蜀軍教習為「節制之兵」。何謂節制之兵,按李靖所言,平庸的將領統率節制之兵,也能取得勝利,縱使失利也不會大敗;而優秀的將領統率無制之兵,也會回天乏術,並且一旦失利就是慘敗的結局。
後來李靖把諸葛亮的八陣圖,改造為自己的「六花陣」,其實說白了就是諸葛亮嚴格按照「井」字形,把四正(陣地)和四角(閒地)全占滿,而李靖則是讓六個方陣同時占正、角之地,然後每個方陣取一部形成「余奇」歸中央的主帥掌控,其中方陣李靖稱其為「正」,而余奇李靖稱其為「圓」,總體呈內圓外方,宛若花瓣,所以叫做「六花陣」,李靖曾把三萬唐兵分為六大陣,每大陣五千人,每五千人又分為左右廂共六個小陣,六個大陣分別操練駐營、方、圓、曲、直、銳六種陣形,須臾便練為精銳之師。
現在高岳所期望的,正是要把白草軍教習為諸葛亮、李靖所認同的「節制之兵」。
如今我唐的軍隊不是數量少,而是太沒節制,所以和外敵對戰,往往敗多勝少。
現在高岳先遵照皇帝先前的廷議,將兵和射士統歸白草軍編制,但平日駐屯卻有明確的區分。
如果說將兵是「合營」,集中定居在興元府城旁,那麼射士便是「散屯」,即分散駐紮於軍屯、烽堠要道和各軍城處,軍屯主要有洋州月河谷,興元府黃泥河、山河堰,軍城為興州略陽,鳳州河池,及洋州利州等府衙要衝所在。
在射士的編制上,高岳撤銷了原本在百里城的「屯隊制」,要求射士和將兵同樣實行「結隊法」:
隊法不太同於伍法,興元府模仿的隊法源自李靖——以三兵為「火」,三火九兵為「枝」,而後五枝四十五兵為「隊」,也叫「撞」。
火有火頭,枝有枝頭,至於每撞則額外設立五名基層軍官:撞頭一人,押尾一人,旗頭一人,兼旗兩人,合在一起共是五十名官兵,這和後代的三三制頗有類似之處。
每一火共用一爐灶,每一枝共用一營幕(營帳),配一十馱馬。每次立營時,除去枝頭外,五名基層軍官各監管一枝。
教習、列陣、作戰時,撞便是最基層的編制,撞頭立在最前,旗頭次於其後,再往後兼旗分立左右,四十五名士兵按七、八、九、十、十一的數目分為五行,押尾一人執長刀於後監督軍紀,遇士兵畏縮、不遵號令等情況,有權斬之。(1)
當然對於射士來說,他們雖遵行的是結隊法,可半農半兵的身份也決定了,結隊法實際也等於他們平日裡屯田時的編制,三兵便是三戶(在興元府,士兵和家屬住在一起),共同負責一片田地,共享興元府提供的農具、軍器,和平時共同耕織,戰時互相幫襯。農忙時為農,追集出征時為兵。
「撞」(隊)這種單位再往上亦可變化無窮,高岳在和高固商議後,把白草軍簡化為將、部、營三層作戰編制(2)。
一營共九撞,合計四百五十官兵,設營將;
一部為三營,合計一千三百五十官兵,設門槍將;
一將為二部,合計二千七百官兵,設門槍兵馬使。
全白草軍步卒共有五將十部三十營二百七十撞,共計一萬三千五百人,布陣時八部按照諸葛亮的八陣圖,占據四正四角,分別由左軍門槍兵馬使、右軍門槍兵馬使、前軍門槍兵馬使、後軍門槍兵馬使統之——中軍門槍兵馬使所領的兩部兵,為「余奇之兵」,居於中央,歸中軍門槍兵馬使高固指揮。
此外又有騎兵共三營,分為「戰騎營」、「游騎營」和「陷騎營」,歸明懷義、米原、沙通分別統帶。騾軍也有兩營,歸徐泗、朱博統帶——白草軍馬兵和騾子兵,共兩千兩百五十人。
餘下還有五營,高岳統一設為「飛山五營」,是白草軍里的砲兵組織,負責定放、拽索,讓郭再貞統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