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抵達廣州

  第605章 抵達廣州

  …

  草原局勢暗流涌動,高沖在萬里之外的嶺南,全然不知。

  歷經半年,他終於抵達廣州,廣州大都督府也早已經修繕妥當,只等高衝到來,便可正式入駐。

  來到番禺城外時,廣州都督府長史,兼循州刺史楊世略已經率領廣州一眾屬官,在城外恭迎。

  時隔五年,高沖再次回到番禺城,也再次見到那位不善言辭的俚帥楊世略。

  嶺南之地,漢蠻雜居,總體而言,西部多是僚人,首領稱僚酋,東部多為俚人,首領稱俚帥。

  楊世略便是嶺南東部俚人的大首領,出自潮州楊氏,潮州楊氏極其鼎盛,便是嶺南東部最大的豪族,當之無愧的首領。

  楊世略這個人沉默寡言,也是如同馮盎一般,沒有割據自立的野心,隋末亂世,楊世略占據潮州、循州,即前隋的義安郡和龍川郡,以二郡之地,雄據東南。

  武德四年,高沖奉命招撫嶺南,楊世略第一時間上表臣服。

  對於這種識時務的諸侯,李淵向來不吝封賞,將義安郡改成潮州,龍川郡改成循州,封潮州刺史,依舊統管二州。

  武德五年,李淵再次封賞,設置循州總管府,命楊世略擔任循州總管,轄循州、潮州以及韶州等三州,後總管府改成都督府,便是循州都督府。

  李世民掌權後,廢循州都督府,所轄循州、潮州、韶州均歸於廣州大都督府,

  至此,廣州大都督府作為天下四大都督府之一,統轄廣、韶、潮、循、端、封、宋、洭、建、齊、威、扶、義、勤等十四州。

  本來應是十五州,只是月前,瀧州刺史府已經升格成為瀧州都督府,轄瀧、銅、南扶等三州。

  當時,這只是廣州大都督府的轄地,至於高沖最大的官銜依然是嶺南經略使,整個嶺南九府,全部隸屬於經略府,這才是高沖執政嶺南最大的權柄。

  楊世略曾經是循州都督,循州屬於下州,循州都督位列從三品,現在調任大都督府長史,同樣位列從三品,看起來屬於平調,但實際上這對於楊世略而言,可謂是莫大的榮寵。

  大都督府長史作為大都督的左膀右臂,統領十四州,再者說,楊世略現在兼任循州刺史,潮州、循州等地本就是楊氏的傳統勢力範圍,所以說楊世略不僅沒有失去任何權力,反而一步登天,對其他十四州也有治理之權。

  「楊世略,見過經略使」,楊世略還是一如既往的寡言少語,見高衝車駕到來,立即整理衣冠,上前拜道。

  高沖翻身下馬,迎上前來,「楊帥不必多禮」,然後拍打著楊世略的肩膀笑道:「一別經年,楊帥愈發雄壯啊」。

  「經略使面前,不敢稱帥」,楊世略忙是謙遜道,「五年不見,經略使風采更勝往昔啊」。

  高沖一怔,繼而朗聲大笑,「你這位威震東南的俚帥,言語表達也是更甚往昔啊」。

  眾人聞言紛紛大笑。

  這個楊帥便是楊氏俚帥的意思,俚人的部落首領稱帥,首領楊氏,便稱楊帥。

  只是他們現在還不知道帥這個字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所以高沖聽到那一句,「在你面前,不敢稱帥」,心情真是有些奇妙。

  隨後一眾屬官上前見禮,輪到一名中年文士時,高沖一頓,「我來時,途徑高州,汝叔父對你評價頗高啊」。

  「下官慚愧,叔父愛護之心,銘感五內」,這名中年文士立即躬身回應。

  他正是廣州司馬馮游,字子猷,他的父親便是當年戰死在廣州的馮魂,馮魂便是冼夫人的嫡長孫,也就是馮盎的嫡親大哥。

  隨後看到另一人,高沖眼神中有些詫異,點頭贊道:「王參軍好相貌」。

  廣州兵曹參軍王萇聞言一怔,他也是沒有想到高沖竟然評價他的相貌,繼而笑道:「皮囊而已,遠不及經略風度威儀」。

  這王萇身長八尺,身材勻稱,一身官袍襯托得凜凜一軀,雖然已經年過四旬,但是風度翩翩。

  若非高沖提前有過了解,任誰也想不到,這麼一位儒雅文士,竟是一名俚人。

  更令人驚奇的是王萇之父便是前隋開皇年間反隋的廣州俚帥王仲宣。

  王仲宣死時,王萇尚且年幼,一般俚僚叛亂,朝廷也不會斬草除根,王仲宣死後,王氏也沒有遭受清算,只是難免沒落,沒想到數十年後,作為王仲宣之子,王萇依然出仕,並做到兵曹參軍的職位。

  更讓人驚詫的是王萇竟然跟馮游共事,要知道當年王仲宣造反,進攻廣州,致使馮游之父馮魂身死,這兩人之間可是有著殺父之仇。

  當然,後來馮游的叔父馮盎發兵救援廣州,也將王仲宣擊殺,這其中的仇怨,也是十分複雜。

  這種仇人共事的事情其實也並不稀奇,當年三國時期,甘寧射殺凌操,後來依舊跟凌操之子凌統共事,還在合肥之戰時冒死營救凌統,即便在這個時代,御史大夫杜淹在洛陽的時候,把他的親侄子,也就是杜如晦的嫡親大哥給害死,現在依舊是同殿為臣。

  高沖這一次終於不用住在驛館,可以名正言順的進駐大都督府,包括高大率領的衛隊。

  晚間,眾人齊聚一堂,恭賀大都督到任。

  經過這一場夜宴,也讓高沖看明白,他要在廣州干出一番事業,離不開兩人的支持,一個是楊世略,作為潮州楊氏的俚帥,他在嶺南東部的影響力,不亞於西部欽州的寧長真。

  第二個人有些意想不到,竟是兵曹參軍王萇。

  雖然王仲宣已經去世三十多年,但是廣州王氏依然存在。

  回到後衙,高沖沒有歇息,而是研究起廣州王氏的資料。

  在這個時代,每個州縣,全部有特定的勢力劃分,也就是俗稱的地頭蛇,王氏無疑便是廣州最大的地頭蛇。

  王仲宣並不糊塗,相反,他頗有謀略,他既然敢在前隋開皇年間造反,那一定是有所依仗,這個依仗便是宗族勢力。

  作為廣州的土著,王仲宣攀附中原士族,自認是琅琊王氏的分支,在廣州呼風喚雨,當時,官面上,廣州最有權勢的人是時任廣州總管韋洸,但實際上,王仲宣在民間更具有影響力。

  舉旗造反的時候,一呼百應,迅速聚齊十萬兵馬,這等勢力,著實是不容小覷。

  王仲宣作為廣州俚帥,曾經依附於南陳,他是南陳鎮南大將軍王勇的部將,後來攀附王勇,結為兄弟,而這個王勇,更不簡單。

  王勇,字世雄,出自琅琊王氏,可謂是正兒八經的名門世家,王勇自幼勤學不捲,博涉經史,更是世代官宦,王勇之父王清在南梁官至安南將軍,爵封中盧公,權傾一時。

  後來王勇也在南陳官至鎮南大將軍、都督二十四州諸軍事,坐鎮廣州,比現在的高沖還要威猛。

  王勇在廣州時,重用俚人,作為當時的廣州俚帥,王仲宣迅速受到重用,後來關係親近,更近是藉助同姓之誼,跟王勇結為兄弟,自認是琅琊王氏的分支,由此可見王仲宣的手段。

  前隋開皇初年,王勇病逝,其子王繕襲爵,封普州刺史,隨後由韋洸坐鎮廣州,數年後,不服管教的王仲宣起兵造反,再到後來,成就馮盎的威名,這便是王馮兩家的淵源。

  高沖看得頭昏腦漲,可以說現在牧守一方的封疆大吏,最為頭痛的也是處理當地的宗族關係。

  想到這裡,高沖不由得想起他最愛的三國歷史,後世不少人對於荊州劉表嗤之以鼻,評價劉表胸無大志、苟且偷安、沒有度量、聽信讒言等等,缺點一大堆。

  然而,漢獻帝初平元年,時年四十八歲的劉表赴任荊州刺史,《後漢書》記載:「單騎入宜城」。

  劉表在沒有任何外力援助的情況下,一年之內,收服荊州七郡一百二十縣,並將荊州黃、蔡、蒯、龐等宗族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處理得遊刃有餘,這種能耐絕不容小覷,這等本事,已是勝過不知多少人。

  現在高沖外放出京,牧守一方,他更能明白劉表的過人之處,尤其是嶺南這種漢蠻俚僚雜居的複雜形勢。

  一個處理不當,極有可能激發起矛盾,先前高沖在欽州、高州等地大展雄風,更多的也是藉助寧氏、馮氏的「勢」。

  現在來到廣州,高沖自然也不可能忽視廣州本地的豪族。

  朝廷雖然強大,也有能力覆滅這些豪族,但是如此蠻橫的行為,畢竟也不符合朝廷的教化之道。

  覆滅一個豪族,也將有另外一個豪族興起,千百年來,皆是如此。

  只有拉攏一批,打壓一批,採取制衡的手段,才有可能獲取利益最大化。

  比如在欽州都督府,舉薦寧純上位,同時也將越州莫氏、白州龐氏扶持起來。

  在瀧州都督府,使得陳龍樹上位,同時也對雲開大山裡的羅力加以拉攏。

  後來在高州都督府,同樣如此,屢試不爽,對本就隻手遮天的馮盎略施壓力,再將馮氏的死敵談殿給招撫。

  這種手段雖然簡單,稍微有些見識的人一眼便可看穿,但是極其有效,尤其是在短時間內。

  或許幾年後,幾十年後,寧氏再次將莫氏收服,寧氏再次將羅竇諸僚鎮壓,馮氏再次將談氏打退山里…但那也是以後的事,至少現在,可以肯定高沖的政令絕對是暢行無阻。

  現今廣州大都督府下轄諸州,潮州楊氏勢力最大,楊世略進步迅速。

  比起五年前,楊氏更進一步,將勢力範圍從潮州徹底開拓到其他州縣,楊世略也比五年前更加圓滑。

  其次便是廣州土著王氏,當年王仲宣通過攀附王勇,自認琅琊王氏,而王勇也需要王氏的鼎力相助,對此也是不置可否,態度模稜兩可,這也助長王氏的野心。

  這麼多年下來,甚至不少人已經逐漸忘記廣州王氏是俚人,只知王氏是廣州豪族。

  王氏這個華麗轉型出自王仲宣之手,其子王萇也是頗有文名,在王仲宣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將一個俚人部落漸漸提升到一個略有文化傳承的世家豪族的層次。

  雖然在中原各族看來依舊是上不得台面,拍馬不及五姓七望,但在嶺南這個文化荒漠裡,現如今也是頗有威勢。

  既然居然顯而易見,那高衝心里也是有所定計。

  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王氏雖然經過王仲宣之亂,勢力衰弱,但好歹也是本地一等一的豪族,現任家主王萇的名望也不低。

  然而王萇現在僅僅是一位八品的兵曹參軍,遠遠不及楊氏顯貴,今日若非高沖格外留意,站在後排的王萇還沒有機會露臉。

  相信王萇心裡肯定也有跟陳龍樹一樣的心思,振興門楣,再現家族往日的輝煌。

  還有馮游,雖然做到司馬之位,但在廣州也是獨木難支,多有依靠高州馮氏。

  形勢已經顯而易見,重用楊氏的同時,扶持王氏,而馮游便是高沖手中的利刃,若是失去平衡,相信磨刀霍霍的馮游非常樂意取而代之。

  對於這一點,那一夜,高沖也跟馮盎有過溝通,馮游絕對是可用之人,高沖也並不是單騎入番禺。

  至少現在身邊文有田陽明,已經上任番禺縣令,武有龐孝節,已經上任番禺統軍。

  現在更有一個熟知廣州局勢的司馬馮游,高沖信心滿滿,絕對可以坐穩這經略使、大都督之位。

  想到此處,高沖便是對門口喊道:「來人」。

  屋門推開,薛仁貴和高侃並肩進來,看著應該是在門口侍立已久。

  「師父,有何吩咐?」薛仁貴躬身拜道,身側高侃隨之行禮。

  高沖見狀一怔,「伱們在門口值守?」

  「是」,薛仁貴點頭回答:「以備師父隨時差遣」。

  「不必如此」,高沖擺手笑道:「各自回屋歇息便是,有高大他們在就行」。

  在高沖眼裡,這四名少年乃是未來之星,將來的樑柱,他可是寄予厚望,也並非是他區別對待。

  只不過這四人或是徒弟,或是從弟,而高大等人本就是高氏家生子,高沖絕不可能真將四人當成僕從來使用。

  薛仁貴聞言臉色一正,一板一眼的說道:「有事,弟子服其勞,師父但請吩咐便是,弟子也可從其中學到本事,若是連值守這等差事尚做不好,以後也難成大器」。

  高沖聽得苦笑不得,「行了,知道你最是謹厚,那兩個呢?」

  薛仁貴和高侃對視一眼,「我們約好,下半夜換班」。

  高沖一愣,「好傢夥,你們這連班都排好了」。

  略一沉吟,「這樣,我也不拂了你們的意,等我休息的時候,你們也去休息吧,年紀輕輕的莫要熬夜」,見薛仁貴還要開口,高沖眼睛一瞪,「這是嚴令,不接受反駁」。

  二人只得應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