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對於倭寇,只能亡國滅種
李治默默的將此話銘記於心中。
「如你舅舅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之輩,亦不見的是大忠之輩,大忠似奸,大奸似忠,你要自己留心。」
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的小動作,自然是瞞不住李世民,但只要不會觸及李世民的底線,都會由之任之。
世上,怎麼能有那麼多不求回報之人。
要的多可以,但是你創造出的價值要更多才行。
「父皇,你這話是什麼意思?」
李治被驚出了一身冷汗,在他心中,長孫無忌就是大唐版的諸葛亮。
為大唐殫精竭慮。
「是忠是奸,只有你自己知道。」
李世民走出宮廷,仰望著昏暗的天際,忠與奸,豈能又一概而論。
長孫無忌還是忠於大唐,但是只是太過於沉迷於權勢,沒有在合適的時間選擇放權,才造就了最後的悲劇。
於大唐而言,他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但是對於皇帝來說,那就是大奸,篡奪國權。
李治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忠奸只能自己判別,李世民如今說了也不算。
前朝的忠臣,往往都是後朝的叛逆。
長安三十晚,熱鬧非凡。
街道之上,儘是娛樂,載歌載舞,慶祝新年。
而百濟境內,在此時卻是戰火紛飛,出征在外的將士,連一頓熱乎的年飯都吃不上。
倭寇犯邊,百姓無不驚恐,惶惶不可終日。
有不少人,為了躲避戰亂,都逃進了深山之中。
戰線拉的太長,幾乎是防不勝防。
不過還好,官府早就已經組織,將物資進行了轉移,倭寇收穫也並不大。
整個百濟沿海徹底的亂了,倭寇四處作亂。
五日一早。
百濟的一干大員,便早早起來,頂著寒風立於冰雪之上。
許久之後,才見熊津江面上,出現了船帆。
「是平壤道的援兵至了!」
有本地的官員欣喜。
隨著船舶靠岸,李承乾從船艦之內走出。
來到船艦不多,只有李承乾的親衛隊隨行。
「殿下路途勞頓了,幾個小毛賊而已,還勞殿下遠赴而至。」
劉仁軌倍感歉意。
「本宮前來,可不只是為了消滅這股倭寇,不滅其國,則倭患不絕。」
一開口,便是滅國。
時機已到,當一勞永逸。
抽調平壤道和新羅道兵源,原來是為了舉力滅國。
確實,最好的防禦,便是進攻。
劉仁軌被震撼到了,局勢不容樂觀,在面對唐王朝給予的壓力之下,李承乾竟然還有魄力,開啟滅國之戰。
「倭國地處海島之上,暗礁眾多,而且善水者不計其數,殿下欲意永除後患,是長久大計,不過如今境內局勢不穩,外有各大藩屬國虎視,舉兵討伐倭國,是否操之過急了。」
劉仁軌上前,將一件厚實的毛皮大衣披在了李承乾的身上。
劉仁軌雖處於百濟之南,但也是時刻關注高句麗的局勢。
李承乾欲行大計,觸犯了唐王朝各個階級的利益,肯定會被針對。
身為臣子,是該為主而謀。
「縱使各大藩屬國重兵壓境,倭國,本宮也必滅之。」
眾人均是不知道,倭國如何觸犯到了李承乾的逆鱗。
以至於讓李承乾不顧大局。
「殿下還請三思,雖然我軍船艦眾多,但是一旦遠航倭島,就算戰局順利,也需要一年之多,方才能平定整個倭國,重兵南移,北境空虛,會被諸國趁虛而入。」
「不若如此,倭國之患,便交於末將和黑齒將軍應付,軍隊也不必援助,五年之內,末將必定能艦破倭國,反而,末將以為,北境防務才是重中之重,那裡才需要殿下親自坐鎮,才更需要重兵馳援。」
相比於南面的倭國之患,北境才是面臨著更大的危機。
靺鞨是主力軍,但是回紇、室韋、契丹也都是不容小覷。
在諸國大眼中,此時的高句麗正是一塊肥肉,誰都想上來咬一口。
咬下一口,就能豐衣足食,還外加有來自唐王朝的物資獎勵。
一箭雙鵰,誰能不為。
「本宮知道你們之憂慮,打得一拳打開,免得百拳來,如今各國對於我境虎視眈眈,正是要用一場滅國之戰來告訴它們,我們四道,亦不容侵犯,既然倭國想當這個出頭鳥,那本宮就只能先滅了它。」
當然,出征倭國,除了消除隱患之外,還有著更深層次的戰略目的。
大唐能威懾眾國,還不是因為其打出了幾次的滅國之戰。
以威而迫人。
劉仁軌、黑齒常之都是非常人,一點便破。
「殿下深謀大略,我等遠不能及之。」
劉仁軌自嘲般的笑了笑。
「如今進犯的倭寇如何了?」
李承乾話鋒一轉,問起了當下。
「之前幸得殿下提醒,百濟重鎮,末將都已經派兵駐守,倭寇不能破之,另外也將糧食轉移,就算是倭寇侵入,所獲也甚少。」
「末將估計,如今的倭寇面臨著糧草斷缺之局面,怕是將會大舉入侵內陸了。」
百濟的局勢,一直都還在劉仁軌的掌控之中。
不然,其也不會需要李承乾的馳援,因為對於這些倭寇,他自信能夠自行解決掉。
「據斥候來報,倭國將領安曇比羅夫已經收攏船隻,大批的戰船在往入海口進發,其目的就是想通過熊津江直插入內陸。」
黑齒常之立於一邊,將最新得到的消息向李承乾稟明道。
其也想複製當初李震和李德謇的打法,直搗黃龍。
「還請殿下示下!」
劉仁軌低頭躬身,李承乾百濟、高句麗的戰術,已經讓他們徹底的折服。
「多日以來,你們怕已經鑽研出了對付倭寇的戰術了,你們按照自己的作戰計劃布置就行,過程也無需向本宮報備,本宮只有一點要求,凡是倭國之人,均不留活口。」李承乾冷冷道,宛如有什麼深仇大恨一樣。
眾將凜然,這倭寇肯定不止是犯邊那樣的簡單,肯定還做了什麼事,才讓李承乾如此的深惡痛絕。
屠城夠血腥了吧,但也只不過是以掠奪財物為主。
而不留活口,那是打破了極限,縱使是世代為敵,當權者也不會下達這樣的軍令。
「殿下,這有損於你名聲,此列不可開,末將以為,還是如同治理百濟、高句麗之般吧,能為殿下贏得不少民心。」
自古以來,殘暴之君總是受到人們的詬病。
而李承乾在高句麗、百濟實施的攤丁入畝和包產到戶政策,贏得了萬民的擁護,才得以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在這片新土地上站穩腳跟。
對於被統治的地區,如果過於殘暴,反而會引起強烈的抵抗情緒。
畢竟,征服往往只是上層階級的事情,屠殺底層百姓實在是難以說得過去。
通常情況下,軍隊中的士兵數量不過數十萬人,如果下達不留活口的軍令,那麼所面對的敵人將會是數百萬人。
「民心?倭寇乃是盜賊,本宮治下沒有這樣的百姓,豈不聞殺一人為罪,殺萬為雄,屠萬中萬,方為雄中雄,不把他們殺的膽寒,豈不是說,誰讓他們打我們,他們就可以打了嗎?」
李承乾冷哼一聲,眼神中閃過一絲狠辣之色。其他地區可以複製高句麗的安民政策,但對於倭國卻不能有絲毫的手軟。因為倭國若不滅,必將成為華夏未來的隱患。
「殺一人為罪,殺萬人為雄,殺百萬為雄中雄!」這句話也是源自一篇紀念南京大屠殺的文章。
是對倭寇的痛恨和對民族尊嚴的捍衛。
如今李承乾引用這句話,可不是說說而已,而是要以鐵血手段清除這個潛在的威脅。
劉仁軌和黑齒常之聽到李承乾的話後,臉上露出了苦澀的表情。他們明白李承乾已經下定決心,無論出于震懾還是私怨,都必須堅決執行。作為臣子,他們只能聽從命令,全力配合李承乾的行動。
三人一邊交談,一邊快步走向車輦。轉眼間,他們便登上了車輦。
「紅薯和土豆,你們都放哪裡了,快帶本宮前去看看。」
下了行轅後,李承乾迫不及待地詢問道,臉上滿是急切之色。對於他來說,紅薯和土豆這樣的高產作物比消滅倭國更為重要。
畢竟,百濟的冬天異常寒冷,如果不能妥善保存,那麼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會白費。
「它們被存放在府庫的地窖里。」
劉仁軌走在前面帶路,沒過多久,一行人就鑽進了地窖。他們連續打開三道門,終於來到了最底層,也就是存放紅薯和土豆的地方。
李承乾的擔憂顯然是多餘的。由於百濟位於北方地區,人們早已採取了防寒措施。在地窖內,有人專門負責看守,並燃燒炭火以保持溫暖。這裡的溫度與外界截然不同,仿佛置身於另一個世界。
李承乾走近一看,發現紅薯上面已經長出了一些小小的嫩芽。這些紅薯和土豆並不肥大,個頭也較小,可能是由於土壤肥力不足或品種差異所致。
但無論如何,它們都是一個全新高超的農作物。
「殿下,這兩種作物,可真的如你所言,是神物,那些回來的將士說,這東西,畝產可達二千多斤,最重要的還抗旱。」
劉仁軌激動的說道,他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他們可學來了種植技術?」
李承乾反問道,應該是與當地的土著碰過面了。
「這難道不是種在地里就可以了嗎?」
劉仁軌一驚。
「將士們語言不通,並未得到什麼種植技術,而且這些紅薯土豆,也是強搶回來的。」
這沒有什麼可避諱的,弱肉強食。
「當然不是,這裡面可還有門道,這土豆,種植的時候,可以切成幾塊,而後種植入地。」
「而這紅薯,更有講究,先是將紅薯種入地中,等其長出藤蔓之後,剪下枝蔓,再種入地中,這樣才可以。」
李承乾普及道。
「這不會死了嗎?果真有那麼神奇嗎?」
眾人均是難以置信。
「不會,不然怎麼可能被稱為神物呢?天氣回暖後,就按照本宮所說的種植,種子多了,一年之後,便可在各大州道進行推廣,三年之後,將不會再有餓死之民。」
之後亦可能開戰,索性在此時,將要點進行告知。
格局將會因為這兩種產物的出現而改變。
「末將立即安排可靠人手進行安排。」
劉仁軌鄭重道,如此大事,李承乾肯定不是在開玩笑。
之後的時間中,李承乾又詳細的普及了土豆和紅薯的知識,不僅能民用,還能軍用。
可以製作成土豆乾粉和紅薯乾粉,便於攜帶和存儲。
可充飢,亦可為菜譜,兩物混身都是寶。
比起水稻和小麥來,可謂是碾壓級別的存在。
至於飲食習慣,完全不是當代百姓所要考慮的事情,能填飽肚子已經是萬幸了。
「殿下,倭寇大軍已經壓至熊津江口,末將還請殿下以大局為重,撤出加林城。」
戰陣之變,沒有絕對的勝與敗,哪怕是做了萬全的準備,劉仁軌還是感到不妥。
加林城,是熊津江入海口處的一個重城,也最南端的大城。
「本宮一撤,豈不是動搖了軍心嗎?」
李承乾搖了搖頭。
「殿下,放棄加林城和周留城,是末將的戰略部署,也怪之前,末將沒有向殿下稟報。」
「殿下請看!」
劉仁軌走至地圖旁,用手指了指。
「倭國船隻短小,靈敏度很高,如果是進行海戰,海面寬廣,我軍巨大戰艦反而會被其四處牽制。」
「想要殲滅倭國這支軍隊,就在地勢較為狹小的海面進行決戰,如此,我軍巨大航艦的優勢才得以體現出來,所以,末將先詐敗,引倭國戰船進入狹小的熊津江之中。」
劉仁軌最後的手中落在了一段河道之上。
「白江口?」李承乾輕喃。
「對,末將就是選擇的決戰之地,正是漢江口,殿下以為如何?可行否?」
劉仁軌輕聲道,也是在徵詢李承乾的意見,就地理位置而言,百江口無疑是最合適不過的決戰之地。
白江口江面並不小,反而還很寬廣,它是由幾條河干匯集而成,可用於伏兵。
還是白江口之戰嗎?
如此的話,那就是必勝之局。
「你只需按照戰略部署便可,本宮配合就是。」
當日,李承乾便在親衛的擁護下,向北而去。
百姓也在隨後的幾日裡,陸續被組織撤離。
加林城中,留守的守衛也是屈指可數,變成了誘敵深入的誘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