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還一個意氣風發,春風得意的新進士子,轉眼間卻被人家幾句話氣得幾乎暈了過去,宋應星和宋應升兩兄弟,不由得有些詫異地轉頭望著那個始作俑者的年輕士子。
年輕士子有些不好意思地對宋應星和宋應升拱手一禮,說道:「兩位兄台勿怪,在下只是看不慣他那副洋洋得意的嘴臉罷了。」
說著,略微停頓了一下,那個年輕的士子又說道:「在下陳昂,就是那人口中所說的,不應該來參加殿試的第四百二十一名那個。」
宋應星笑著朝陳昂拱了拱手,說道:「我也好不到哪去,同樣也是他口中所說的,不應該來參加殿試的人。」說著,略微停頓了一下,宋應星才又接著說道:「奉新宋應星,這是家兄應升。」
聽了宋應星的話,陳昂不由得吃驚地瞪大了眼睛,瞧著宋應星兩兄弟說道:「兩位兄台,便是奉新二宋的宋氏兄弟?兄弟二人,同榜中弟,古往今來,也只有四川的蘇氏父子,能與兩位兄台媲美啊!」
「兄台過譽了,我兄弟二人,又豈能與蘇氏父子相提並論?」宋應星急忙擺手說道,陳昂將他們兄弟與蘇洵蘇軾蘇轍,三蘇父子相提並論,那可真的是大大的抬舉他們了。
正說著話,紫禁城午門右邊的側門,便轟然打了開來,一個身穿賜蟒袍服的中官,手捧聖旨,騎在高頭大馬上,出現在右門門外,展開聖旨,尖聲叫道:「聖旨到!~」
在場的所有學子,也包括他們帶來的書童、下人,全都跪倒在了地上。
「皇上有旨,宣新進士子,入紫禁城,於皇極殿外,應試!~」
「謝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午門外,數百人一起山呼萬歲道。
隨後,所有的士子,便排成兩列,在守衛午門的城門衛兵的檢驗下,依次走進了紫禁城。
進了紫禁城午門後,從午門到皇極殿,一路上,到處都是嚴陣以待的衛兵,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將所有的士子,都嚴格的限定在了一條狹小的道路上。
在進入皇極殿外那個大廣場的時候,所有的士子,又一次接受了衛兵的檢查,隨後才踏進了廣場。
廣場上,已經密密麻麻的,安排下了數百張矮几,每張矮几上面,都放著筆墨紙硯等文房四寶,旁邊還寫有學子的姓名和籍貫,後面的地板上,還放著一個軟布蒲團。
按照著矮几上面寫著的姓名和籍貫,入場的學子,很快便找到了各自的位子,在矮几後面坐了下來。
辰時過後,所有的學子都已經入場做好。數百人坐在大廣場上,卻沒有任何一個人,發出哪怕是一丁點的聲響。
這可是皇城內苑,絕大多數的士子,都還是第一次踏進皇城,對皇城和皇權的畏懼感,讓他們自然而然的,便感到了一絲絲緊張和拘謹,比禮部會試的時候,都還要緊張一些!
禮部會試,除了第一次參加的學子外,其他很多人,都已經不是第一次參加了,自然也就不會再感到如何的害怕和緊張了。
可這殿試卻不一樣現在參加殿試的這些士子,可都還是大姑娘上轎,頭一遭呢!參加過殿試的,全都已經成了進士,成了大明朝的官員,自然也不會再來參加什麼殿試了!
「皇上駕到!~」
隨著內侍一聲尖銳的尖喝聲,在場的所有士子,場外環繞廣場一周的所有的衛兵,全都跪倒了下去,一起行禮說道:「恭迎吾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山呼萬歲中,有離著皇極殿殿門比較近的士子,甚至忍不住偷偷的抬眼,朝上面張望著,卻見一隊錦衣衛士在前引導,其後是一隊太監、宮女,手上張著宮燈、羽扇,擎著九龍黃蓋傘。
九龍黃蓋傘下,是一輛御輦,由十六個小太監抬著,平穩而又緩緩地朝前行著。御輦上,端坐著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年天子,正是大明帝國的崇禎皇帝,朱由檢。
御輦後面,才又是一隊張著羽扇的宮女和太監,最後又是另外一隊護衛的錦衣軍士。
很快,御輦便在皇極殿的大門口,停了下來,朱由檢從御輦上走了下來,走到從皇極殿裡搬出來,擺放在大殿門口的九龍金椅前,站好面對著下面廣場上的一眾士子軍卒。
隨後,朱由檢才雙手猛地一展,在龍椅上坐了下來,朗聲說道:「眾卿家免禮,平身!」
「謝皇上。」所有人再次行禮後,這才從地上爬了起來。
從地上爬起來後,宋應星偷眼朝高高在上的龍椅上的那個年輕的大明皇帝望去,雖然隔著好幾十丈遠呢,但宋應星卻依然感覺,龍椅上的那個年輕的大明帝國的皇帝,竟然有幾分熟悉的感覺。
細細的想了一下,宋應星不由得猛地吃了一驚,那皇上,竟然,竟然好像是高升客棧里跟自己稱兄道弟的黃公子!
皇上,黃公子,這,原來是這樣!
宋應星猛地一下子就想明白了過來,也難怪自己幾次問黃公子的姓名住址,黃公子都不肯如實相告了!
正胡思亂想著,卻聽皇極殿上,一聲清脆的鐘聲響起,隨後,皇極殿廣場兩側,兩個大大的木架上,便猛地垂下兩副巨大的白紙來。
所有學子的視線,頓時全都被吸引了過去,只見那兩副巨大的白紙上面,其中一幅上面寫著:「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另外一幅上面卻寫著:「兩漢以繼,儒術獨尊」。
瞧見這兩副字後,所有的學子,不由得全都愣了一下,旋即便聽見朱由檢朗聲清脆地說道:「諸位愛卿,朕近日博覽群書,讀先秦之史時,嘗有墨儒兵法,百家爭鳴之局。」
說著,略微停頓了一下,朱由檢才又說道:「到了前漢,武帝之時,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其後,方獨尊儒術。」
說著,又略微停頓了一下朱由檢才又接著說道:「今日殿試,諸位卿家,便以『百家爭鳴』與『獨尊儒術』為題,辨明此二者之得失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