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答卷

  朱由檢的殿試題目一亮出來後,所有參加殿試的士子,全都不由自主地愣了一下,宋應星也一樣。

  在聽到朱由檢的聲音的時候,宋應星就已經可以很肯定,前兩天在高升客棧見到的『黃公子』,就是當今的崇禎皇帝朱由檢。

  從那兩次跟皇上的短暫的接觸來看,皇上年紀不大,喜歡的也不是儒家的那一套學說,而是一些奇巧淫技!

  嗯,或者說,當今的皇帝,更喜歡百家爭鳴的那一套,而不僅僅是獨尊儒術!

  想到這些後,宋應星卻不由得暗自長嘆了一聲,之前自己準備的那些關於國政的,關於軍事的,關於治國安邦,國計民生的所有的那些策論,看來都沒用了!

  皇上現在想聽的,不是這些所謂的治國安邦之策,而是真真正正,可以用到實處,或者說對國家,對百姓有所裨益的東西,比如,鋼鐵巨輪!

  想清楚這些後,要如何下筆,也就容易多了!

  很快,宋應星便已經打好了腹稿,隨後提筆,便在宣紙上寫下了大約一千多字的初稿。

  寫好初稿後,宋應星深吸了一口氣,微微閉上雙眼,將腦海中所有的雜念,全都摒棄後,這才又睜開眼睛,將初稿從頭到尾的讀了一遍,然後又提筆開始修改起來。

  前後修改、通讀了三遍後,宋應星這才最終定稿,然後提筆,將修改定稿後的策論,工工整整的抄寫在了另外一張宣紙上,並且在題頭上寫下了「百花齊放才是春」七個大字。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古今賢文》,稚童啟蒙之書耳,世人皆讀,然其中之哲理名言,又有幾人知之?」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處處留心皆學問,三人同行有我師。啟蒙之書,稚童讀之,尚且明白兼聽偏聽之別,何以世人,卻視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為奇巧淫技,而獨尊儒家儒術呢?」

  「……三足之鼎,立而穩之,獨腿之木,其能支乎?故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知其不可取也!」

  很快,宋應星便將最後的策論寫好,又從頭到尾檢查了一遍後,這才放下了筆。

  這一片策論,從立題到作答,從頭到尾,幾乎都在批判獨尊儒術,甚至還借用了蓬頭稚子啟蒙用的《古今賢文》中的名言典故。

  《古今賢文》,那是寫給小孩子啟蒙用的,跟《三字經》和《百家姓》的定位是一樣的,都是給小孩子讀書啟蒙用的。可以說,天下間的讀書人,就沒有沒讀過這三本書。

  可是,就連《古今賢文》中都寫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道理,天下間那些飽讀詩書的鴻學巨儒,卻偏偏連這麼簡單的道理都不懂!

  不,不是他們不懂的這些道理,只是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之後,大家已經習慣了以儒家位尊,皇家也都推崇儒家之學,科舉取士,考的也全都是四書五經,儒家學典!

  這樣一來,大家自然而然的,便全都有選擇性的讀書,慢慢的,也就形成了儒家一家獨大的局面了!

  而唐宋以繼,直至皇明,一直以來,都是儒家獨尊。若不是之前跟朱由檢接觸過兩次,知道朱由檢的性子和興趣愛好,宋應星說不定就算看到這樣的題目,也絕對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寫出這樣的一片論文來呢!

  至於現在,文章是寫出來了,可是,這篇文章遞上去後,會引發什麼樣的後果,宋應星也不知道!

  或許,這篇文章會深得大明皇帝朱由檢的心意,被他撥擢為一甲狀元,又或者,會被打為另類,歸為末等,落得最後一名,甚至惹得天怒人怨,激怒了天下所有的讀書人,被天下的士子口誅筆伐,最後落得身敗名裂,也為未可知呢!

  總之,這篇文章遞上去後,會引發什麼樣的後果,還真是不好說呢!

  宋應星文思敏捷,寫完這篇文章,也沒用去多少時間,距離殿試結束,也還早著呢。嗯,就算要再寫一篇中規中矩的文章,時間上也完全來得及。

  但是,考慮再三之後,宋應星最後還是決定,就將這篇文章,原封不動的遞上去,至於遞上去的後果,不論好壞,他都願意承擔,哪怕因此而被黜落,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大不了,自己再去陝西,去橫渠鎮,去看看朝廷剛剛下旨敕建的橫渠書院!若是能為重建橫渠書院盡一份力,能為橫渠先生的關學,出一份心力,宋應星也就知足了。

  既然不能『為萬世開太平』,那就『為往聖繼絕學』吧!

  「當,當!~」兩聲清脆的鑼聲響起,一個太監,拖著尖銳的嗓音叫道:「時間已到,考生停筆!」

  所有的考生,全都停下了筆來,隨後,便有幾個宦官小太監,從廣場後面,一排一排的,將所有的試卷,全都收了起來。

  隨後,考生便在現場的護衛的引領下,朝皇極殿大門口龍椅上坐著的朱由檢行禮後,退出了皇極殿,朝紫禁城午門走去。

  在離開午門的時候,所有的考生,還在城門口的宦官手上,拿到了一塊乾糧,一截竹筒裝著的清水。

  離開午門,等到大哥宋應升後,宋應星兩兄弟,很快便又回到了落腳的客棧,倒頭便睡。

  殿試放榜,還得三天時間,而這三天時間,則是翰林院翰林學士和內閣輔臣,最忙的時候。所有參加殿試的考生的試卷,都得由翰林學士和內閣輔臣,來評分。

  以往,都是每個內閣輔臣,帶著幾個翰林院的學士,分得一些文章,將之評分之後,稟奏給皇上。評為優異者,還需單獨具名上奏,並且是連同士子的卷子,一起呈遞上去。

  而所有的卷子都評閱完後,才會由內閣輔臣,最後商量決定,評出一二三甲,並上呈給皇帝親自審閱。

  同樣的,跟被評為優異者的士子一樣,排名靠前的十個學子,同樣要將所有的試卷,一起呈送到皇帝那裡,由皇帝親自評閱。

  只不過這一次的殿試,跟以往的慣例,又有些不一樣。

  評分的,依然還是由內閣輔臣和翰林院學士組成,只不過評分的規則,卻從優異、優、良、中、下這五等,變成了百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