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御前會議

  乾清宮中,所有被點名留下的內閣輔臣和六部尚書、侍郎以及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以及定國公、英國公和成國公等人,都以為皇上會提及楊維垣和楊所修彈劾崔呈秀之事,會商議和處置這件事。

  然而,讓他們感到意外的是,皇上並沒有提起這件事,甚至完全將這件事當成不存在一樣,不僅沒有跟他們商量,連提都沒提。

  甚至於好幾次,內閣首輔黃立極都想要將話題轉移到這件事上來,詢問皇上對楊維垣和楊所修彈劾崔呈秀之事的看法,可才剛剛起了個頭,就被朱由檢給轉移到別的話題上去了。

  能討論的話題很多,需要處理的軍國大事同樣也很多!不僅有地方上的軍政事務,還有近侍朝堂上的事務!

  崔呈秀之事,擺明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突發事件,其背後牽扯到閹黨和內閣、內宮司禮監,方方面面,多重關係,也絕對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做出決斷的!

  現在,雖然已經有了楊維垣和楊所修兩個御史,站了出來,彈劾崔呈秀,背後目標直指閹黨魏忠賢,但剷除閹黨的時機,還遠遠沒到,朱由檢也不想以身犯險,在時機還沒成熟的時候,硬要用雞蛋去撞卵石。

  因此,當前處理崔呈秀被彈劾事件的最好的法子,就是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

  而朱由檢將內閣輔臣、六部尚書、侍郎,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英國公、成國公、定國公等朝堂重臣留下在乾清宮議事,這其實已經形成了一種慣例。

  從朱由檢繼承大明皇位那一天開始,幾乎每天,朱由檢都會召集這些朝堂重臣,在乾清宮議事,商量和決定一些軍國重事。

  而在此之前,能夠在御前議事的,只有內閣輔臣和內宮司禮監,甚至於很多事情,都是直接由司禮監批紅之後,呈送給皇帝,直接用印,然後下發司禮監,轉發內閣,然後被轉送六部各司,走完一整個流程。

  內閣甚至連在御前跟內宮司禮監平起平坐的機會都沒有!這也是為何內閣會受制於內宮司禮監,而司禮監的掌印和秉筆太監,能夠大權獨攬,權傾朝野,制衡前朝的最主要的原因。

  而朱由檢登位之後,內閣依然還有在御前議事的機會,而司禮監卻徹底的失去了在御前議事的機會,取而代之的卻是六部和都察院,以及英國公、定國公和成國公等軍中世家貴勛。

  而所有的軍政大事,也不再是先由內閣票擬,再送司禮監批紅,最後送至御前,而是改成了直接在御前會議上提出,隨後商議或者直接決定的方式!

  取消了內閣票擬和司禮監批紅的權力,內閣輔臣和司禮監內相的地位和權力,頓時便直線下降,現在的內閣輔臣,其實已經跟六部尚書、侍郎、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等人的地位和權力,幾乎沒有多大的區別了!

  朱由檢咨政的時候,也不僅僅是詢問內閣首輔黃立極和其他內閣輔臣,而是還要詢問六部尚書、侍郎,甚至是軍方的英國公、定國公和成國公等人的意見,在綜合了各方的意見之後,再進行表決!

  當初,朱由檢以三個月為限,徵詢富國強民之策,京中六品以上官員,皆可以『建獻』的名義,上書建言,進獻富國強民之策,這一決定,就是在御前會議上,由朱由檢直接拍板決定的。

  而之後軍方將五城兵馬司西城兵馬指揮使魏國良這個剛剛六品的武官推了出來,作為代表,提出請改御營兵制疏,最後獲得通過,卻是在御前會議上,進行不記名投票表決通過的。

  當時那一次的投票表決,其實對於朱由檢來說,也是有幾分兇險的,差一點就被文官給鑽了空子,將武官提出來的這第一條建獻之策,也是朱由檢心中最迫切想要通過的條陳,弄得胎死腹中了。

  還好唱票的王承恩精明,故意將幾張文官的反對票,說成了贊成票,才讓武官提出來的這一條『請改御營兵制疏』獲得了通過。

  而之後,在有了武將提出的第一條建獻之策,並且讓這條建獻之策,獲得了通過之後,在之後的幾天時間裡,文官系統也迅速的反應了過來,拿出了上百份貼著『建獻』兩個字的條陳。

  只不過,朱由檢考慮到現在進入御前會議的文武大臣的比例嚴重失調,武官除了英國公、定國公和成國公等幾個國公爺外,幾乎連個代表性的人物都沒有!

  因此,就算對這些『建獻』條陳進行表決,文官肯定也會以絕對的優勢,通過這些條陳。

  王承恩在唱票的時候,對投票結果,進行改正,第一次成功,那是必然的,至於第二次第三次嘛,文官肯定會對此進行質疑,想要再在投票結果上做手腳,幾乎沒那個可能了。

  因此,朱由檢便索性暫時擱置了不記名投票表決這種方式,而對文官提出的那些條陳,按照之前在明發詔書時的御前會議上,提出的處置方法,通過交叉審核的方式,先由這些參加御前會議的文武重臣,進行篩選和整理,最後再上呈御前,進行商議和處理。

  而這些天的御前會議,雖然沒有十分重要的軍政要務需要處理,但這些每天源源不斷的收到的各部各司的『建獻』條陳,處理起來的時候,依然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人力。

  而且,最主要的是,朱由檢其實是想要將御前會議這個形式,無論如何都要保留下來,並且堅持下去,最終形成一個慣例,一個處理軍國大事的辦事流程!

  這才是朱由檢每天堅持召開御前會議,並且參加御前會議的人,幾乎都是那些人的最主要的原因!

  其實,如果可以的話,朱由檢還是想要將軍方參加御前會議的人數,再提高一些,不說能夠達到跟文官一比一的比例吧,怎麼著也要達到文官三分之二,或者五分之三的比例。

  這樣一來,既能夠保證文官在朝堂上有足夠的發言權,能夠限制武官的地位和權勢,同時又能夠讓武官不至於徹底的被文官完全壓制住,連一點發言權都沒有!

  只不過,朱由檢手上,現在還根本沒有合適的武官人選,督師邊關的主帥,也都是文官出身,將他們調回京師,進入內閣或者以軍方的身份,參加御前會議,會不會替軍方說話,也還都是未知之數。

  至於朱由檢在另外那個位面時空中,就知道或者聽說過名字的幾個武官,比如李成梁、毛文龍、馬世龍、吳襄、吳三桂這些,要麼已經作古,要麼就還太小,或者正坐鎮邊關,處在與遼東韃子激戰的第一線。

  至於其他那些武將,能夠在另外那個位面時空中的歷史上,留下姓名的,可以說是少之又少,朱由檢穿越之前,也不是明史專家,自然也不可能記住那麼多的人名!

  他能夠記住的,也就只有孫承宗、孫傳庭、袁崇煥、毛文龍、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等這些,不是大明朝的棟樑基石,就是大明朝的掘墓人,或者就是投靠了遼東韃子,被封為三藩,然後在清朝平定三藩之亂時,出現過的漢奸人物。

  其他那些人,朱由檢還真不一定能夠記住,或者就算曾經在歷史書上或者電視電影裡,看到過名字,一時半會兒之間,也根本想不起來。

  所以,想要在御前會議上,讓武將所占的比例,達到文官的三分之二或者五分之三,現在還基本上不太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