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居正還鄉,高拱內閣!
張居正奏乞守制的疏一上。
朝野上下立刻陷入了狂歡,嚴嵩、徐階倒台的盛景再現,都察院及各部衙門所有官吏,皆在此時上疏請元輔還鄉終制三年,一日都不能少。
托高拱的「福」,以元輔出朝後不清算為名,使得「張門」門下數以百計的官吏幡然醒悟,反戈一擊。
人性之惡,在這時演繹的淋漓盡致!
但讓人奇怪的是,一籮筐一籮筐抬進玉熙宮的奏疏,聖上卻無一示下。
更讓奇怪的是,一直以忠孝大於天為念的禮部尚書海瑞,對元輔尋求奪情,後又不得不終制的行徑,從頭到尾沒有發表任何意見。
受海瑞的影響,其義弟都察院左都御史顏鯨,刑部尚書潘恩、工部尚書朱衡,這些位以忠君愛國聞名於世的忠臣、直臣,都沒有對此發表任何意見。
哪怕次相高拱托門下之人親自前去拜訪海瑞,其想法、態度也沒有絲毫轉變。
高拱險些沒有氣昏過去,那一刻,他終於體會到滿朝不受控制屬下的那種難受之感了。
張老太爺去世的第三天,張居正幽幽轉醒,在病榻前聽完黃清述說朝中發生的一切,默然了許久。
下床拜祭了老父親後,命人給他在喪服外套上了那身大紅仙鶴袍服,乘轎往西苑而去,到了西苑,又換了二人抬輿,往玉熙宮而去。
黃清始終陪伴在師相左右,在轎子、抬輿旁走著。
從自己、黃清的身上,張居正似乎看到當年嚴嵩、嚴世蕃父子的光影,對權力無限渴望下,不知不覺間鑄下了無數的錯誤。
雖然沒有像嚴家父子毀堤淹田的大罪大惡,但為了膨脹相權,打壓異己,也使了不少見不得台面的手段。
野心、權力,都在不斷膨脹,最終釀成了今日舉朝圍攻,師父反目之禍。
恨嗎?
即將失去權力的張居正想不起來恨誰。
是將刀伸向他心口的門生于慎行?還是落井下石的高拱?亦或者其他人,都談不上。
海子裡,日光照耀,波光粼粼。
在西苑禁門旁,那唯一的一條路,白日照水,垂楊無風,蟬鳴聒耳。
一如去年,冤家們在這裡碰見,代行元輔之職的高拱,剛從玉熙宮內奏事完畢,徒步返回內閣,遇到了從家裡而來,往玉熙宮而去的張居正。
寬敞的大道,卻誰也不讓誰,走路的人停了下來,抬著抬輿的兩個太監也停了下來,不知該如何是好。
黃清有心想為恩師出口氣,呵斥高拱讓開,但當朝閣老的威嚴,遠不是小小的九卿就能冒犯的,腦袋下意識地就低了下去。
張居正、高拱心裡都較著勁,誰也不躲不避,在相距不到數尺的位置,凝望著彼此。
烈日當頭,對峙在那裡,但此地恰在轉彎處,高拱站的位置,就和那年嚴世蕃站的位置一樣,臉正對著日光,非常吃虧。
仰著頭,睜大的眼睛,被日光刺得難受,一會兒的工夫,便有些受不了了,頭低了下去,閉了閉眼睛,讓開了身位,躬行見禮。
抬輿的兩位太監對視一眼,加快了腳步,匆匆從次相身邊掠過,生怕對峙繼續。
咫尺的距離,居高臨下的張居正望著高拱,能清晰地看到其顫抖的身形,沉重地呼吸聲,同朝、同閣多年,張居正哪能不知高拱此刻的怒火近乎滔天洶湧。
但哪又怎樣?
只要他一時、一刻還是元輔,高拱就永遠是次相,翻不了身。
病虎亦能馭狼。
心眼本就不大的高拱,在曾經的小老弟,現在的頂頭上官,以後的「治下百姓」面前受此大辱,早已是氣喘吁吁。
抬輿遠去,高拱沒有回頭,繼續大步向西苑禁門方向走去。
不管怎樣,整個嚴嵩內閣,只有他才是最後的贏家!
張居正同樣沒有回頭,坐在抬輿上一動未動,憂深的目光望著海子裡日光照耀的水面,直到了玉熙宮門前。
司禮監掌印太監黃錦顯然得到了消息,早早地就在宮門前等著了。
望著張居正那蒼白的臉,倦怠的神色,黃錦心中對張居正率外朝眾臣進攻內廷,導致乾爹呂芳出宮的怨懟,突然化減了些。
黃錦上前來,攙扶住下轎的張居正,張居正毫不掩飾地眼中的歉意,招呼道:「黃公公。」
「閣老,聖上在等著呢,快些進去吧。」黃錦倒是什麼都不想了,公事公辦道。
「這就快些。」
……
玉熙宮。
安神定魄的龍涎香渺渺升起煙氣。
張居正親自呈上了乞求回鄉守制的奏疏,朱厚熜將之接過,卻沒有打開,而是望著他,道:「辛苦了!」
張居正不是完人,更不是個完臣,只是個真實的人兒。
普通軍戶出身,祖父是遼王府的一名護衛,但卻為遼王所害,醉酒而死。
父親是一名落魄秀才,沒有什麼人脈關係。
但就是這樣的家世,張居正卻憑藉能力、智慧,十二歲童生,十六歲舉人,二十三歲進士,二十六歲出翰林院,拜內閣次輔大臣徐階為師,二十九歲做裕王師,三十一歲參政內閣,三十六歲成為內閣次輔大臣,同年成為內閣首輔大臣。
在這一年多的朝廷動盪里,張居正的表現出色,為朝廷、地方的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
不過,難得俗人二字,權力、錢財、美人,凡有所送,張居正總會欣然納之。
張府之內,至今還放著李成梁請張居正鑑定真假的那副宋徽宗的鷹畫。
一句「辛苦」,當的!
張居正頓時紅了眼睛,跪伏於地,泣不成聲。
「按照慣例,柱國大臣回鄉守制,皇帝必須再三挽留,依我們君臣,就不必如此了吧?」朱厚熜問道。
柱國大臣離朝,不論是回鄉守制,還是乞骨還鄉,皇帝和臣子都要演一演君賢臣明這一套,朱厚熜覺得厭了。
張居正自是同意,道:「天炎人熱,臣要趕進送葬回鄉,多謝聖上體貼。」
現在張府的靈堂,都在用大量的藏冰散著熱,不然早就難聞難耐了,君臣間的拉扯,自然越少越好。
「去吧!」
「謝聖上隆恩!」
……
十里之亭。
海瑞、顏鯨、潘恩、朱衡和一干朝中正直之臣送張居正還鄉。
張居正一一謝過後,顏鯨等人先行離開,獨留海瑞當面。
望著張居正面色蒼白,如患大病的模樣,海瑞自是知道這不是天熱所致,想要出聲安慰,但話到嘴邊,又不知該從哪說起。
真應了口欲言而囁嚅,足欲行而趔趄。
張居正佯裝釋然一笑,率先開口道:「汝賢,你不必安慰我,我……想得開的。」
老父之死。
讓他成了滿朝的笑話,攻訐無數。
但海瑞卻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也出乎了他的意料,沒有發聲,更沒有上疏,才使得他沒有完全享受嚴嵩、徐階的待遇。
兩人政見多有不同,矛盾也有不少,但人啊,總是在落難時才能看清他人的真心。
張居正對海瑞是感激的,但說就此引以為知己、摯友,是決然做不到的。
本就不是一種人。
「今後元輔打算怎麼辦?」海瑞問道。
這稱呼其實不貼切了。
張居正失位,次相高拱順理成章登位,得償所願,成為夢寐以求的內閣首輔大臣。
但高拱也沒有那麼高興,空缺的內閣次輔大臣之位,由胡宗憲補上。
可讓高拱難受的是,本該由元輔掌控的人事大權吏部尚書之位,卻被胡宗憲拿走了。
高拱仍然兼領財政大權的戶部事,如此一來,高拱除了位子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外,權力並沒有增加太多。
人向來是不喜歡從自身找原因的,高拱不由得猜疑是不是張居正在入宮覲見時對聖上說了什麼。
可是,沒有求證想法的來源,聖上不敢問,張居正不想問,猜疑一旦形成,卻怎麼也消之不去。
於是乎,高拱對「張門」展開了瘋狂的報復,那些之前沒有參劾張居正的官員,職位紛紛發生調動,將要調離京城。
而從前被張居正調走的「高門」官員,將要從地方升入京城。
攻守易勢。
但令許多人沒想到,包括張居正沒想到的是,高拱遵守了不在朝中大清洗「張門」的約定,沒對整個「張門」進行徹底清算。
這便是胡宗憲兼領吏部尚書之位,同意高拱這些調動的真正原因。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內閣一朝官。
高拱遵守約定的行徑,在諸多政鬥為第一要務的官員眼中,固然有些幼稚,但的的確確避免了朝廷動盪。
「張門」破敗,「高門」新生,朝廷平穩進入「高拱內閣」時代。
可以預見,三年後,張居正守制畢,高拱絕對不會讓張居正輕易返回朝廷,返回內閣。
張居正在鄉中對權力表現得越渴望,越難回歸,現在的高拱,想對一位「平頭百姓」下黑手,是很容易的。
「退居泉林,浪跡天下,泛舟隨水而去,舞鶴於昇平之世。」張居正面無表情答道。
甘心、不甘心,只有張居正知道。
海瑞卻當真了,道:「元輔,您是讀過很多書的,這天下的道理,恐怕沒有您不懂的。
自古以來,輔佐帝業至終的,有幾人?」
張居正想了想,搖了搖頭。
從古至今,凡是承平盛世,就沒有哪一位閣老、宰輔能從一而終的。
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前前後後任用丞相十三人,僅兩人平安落地。
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更是任用了二十二名宰相,這雖有三省六部制,多宰相共朝廷的原因,但也證明君臣難能相終。
本朝太祖高皇帝在位三十二年,倒是只用了四位宰相,但那是因宰相制直接廢除,且四位功勳之臣無一人善終。
沒有人能隨帝業而終。
海瑞誠懇道:「元輔,有些頗有才能的人,只知進而不知退,終致陷君於不義,今您超然退身,情出自願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全身、全名、全節,該知足了。」
嘉靖朝的首輔大臣。
楊廷和、夏言、嚴嵩,退場都非常不體面,縱觀大明朝二百年,君臣爭鬥幾乎擺在明面上的,僅有嘉靖一朝。
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大臣的時間短暫,但承平盛世的首端,卻是怎麼也繞不開的一個人,註定青史留名,標榜千古。
能如此退場,再也不返回朝廷、內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知足」二字,聽得張居正袖袍下的手不由得握緊了,面上卻笑著點點頭,道:「現如今,倡聖道,無需我在朝領權,游於江湖之上,為聖朝盛世謳而歌之,不在於朝勝在於朝,是啊,我該知足的。」
後頭這些話,張居正似是在對海瑞說,也像是在對自己說。
自此泛舟五湖,浪跡天下,亦不失豪傑本來面目。
以豪傑而終,是天下無數人求之不得的事,但他是張居正啊,才三十多歲啊!
說到這裡,諸言盡休。
張居正、海瑞相互施禮道別。
……
作為前首揆最忠實的門徒之一,大理寺卿的黃清不可避免遭到了參劾,從朝廷大理寺卿「升任」了南京吏部尚書。
大明朝,順天、應天兩套朝廷班底,官秩是相同的,但誰是真正的大明朝堂官,誰是虛假的,不言而喻。
差不多是前後腳,張居正剛從京城離開,黃清也隨之離開了京城。
新上任的大理寺卿,是高拱的同年好友王材,從南京太常寺卿升遷。
隨著高拱登臨巔峰,嘉靖二十年的進士同年情誼逐漸有了轉和,秦柱、宋伊、符汝登、吳三樂、裴宇、楊宗氣、晁瑮、陳豫野、林樹聲等十數位官員進入了朝廷。
高拱也沒忘了好友孟淮等人,門生盧煌、吳兌等人,一共數十人,迅速填補了「張門」官吏離京,一些六部衙署重要位置的缺。
被調離京城的官員數量遠不止這些,但高拱吃肉,總不能不讓其他閣老喝湯,即便胡宗憲、李春芳、王崇古和正在陝西執行國策的陳以勤,都在聖意暗示下,推薦了些正直官吏進京為任,完全填上了京官的缺。
大明朝廷,正式進入高拱內閣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