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八章 解憂患,提人才

  火器有威力,恰恰是這份威力,讓人忌憚、畏怕。

  朱元璋並不害怕火器,而是害怕火器多了,一旦地方上有人造反,朝廷能不能在短時間內鎮壓。全都是大刀長矛,朝廷兵強馬壯,想要平叛地方相對容易。可若全都是火器,這打起來勝負就不好說了,萬一背地裡有人一炮弄死了主將……

  再說了,若是有武將犯上作亂,半夜裡將山海炮擺在洪武門,直接對著奉天殿來一頓覆蓋,那自己還不死得徹底?

  如何保證使用火器了又不威脅皇室、朝廷安危,這是個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是全面推行火器的最大阻礙。

  徐達理解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身邊背叛他的人很多,就連他侄子朱文正就想過背地裡踹一腳,有點心理陰影屬實正常,安全問題馬虎不得。

  顧正臣對這個問題並不是沒有半點應對之策,認真地回道:「陛下,臣有三策,可解憂患。」

  「哦,講來。」

  朱元璋喜歡用顧正臣,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在於他總有法子可以解決問題。

  顧正臣坦言道:「其一,便是當下推行的新軍之策,滲透精忠報國、上報天子,下護百姓等思想,讓大頭兵切切實實地忠於朝廷,聽朝廷指揮,以確保陛下始終能牢牢掌控軍隊,杜絕軍隊內部有人調轉火器對準皇室……」

  思想決定行動,大家都忠誠於皇室,誰還造反,誰還能造反?

  何況如今天下大定,天命已有歸屬,這個時候又不是亂世,誰願意干造反這種要三族人性命的事。至於朱小四,說到底是家產之爭,沒朱小四,換成張小玉,朱小能,姚和尚,誰單個或合夥拎出來都不能成事……

  朱元璋聽得連連點頭。

  自己全力支持顧正臣推動新軍之策,意在瓦解開國勛貴對軍隊的影響與控制力,若顧正臣當真可以讓軍士臣服歸心於自己,那這未必輸給趙家的「杯酒釋兵權」。

  顧正臣繼續說:「其二,臣以為火器大行其道,是大勢所趨。即便我大明不行火器之道,那他日敵寇也會使用火器,厲害的武器遲早會占據主流,與其畏怕,不如掌握主動權。為保地方無法對抗朝廷,保證朝廷對邊軍的約束,臣以為可以讓京軍在火器上始終處於優勢地位,則大勢無憂。」

  朱元璋皺了皺眉頭:「如何讓京軍始終占優?」

  顧正臣笑道:「如今遠火局打造的火器,遠勝於地方衛自產火器,這點陛下認可吧?」

  朱元璋點了點頭,這倒是事實。

  顧正臣正色道:「陛下也應該知道,遠火局最新的火器,也勝過一年前的火器吧?這就是京軍始終占優的關鍵。」

  朱元璋似乎明白過來。

  一旁的徐達恍然,在一旁說道:「你的意思是,遠火局不斷出現更厲害的火器,然後武裝京軍。而地方衛所與邊軍等,則使用相對弱一些的火器。」

  顧正臣想了想,搖了搖頭:「確實是這個道理,最具威力與戰力的火器給京軍,始終讓京軍在戰力上勝過地方。只不過,所有新式火器的關鍵在於顆粒火藥,朝廷只要控制住顆粒火藥的生產、儲備與分配,邊軍完全可以裝備部分最好的火器,以增強其戰力。」

  朱元璋眼神一亮:「你的意思是說,只要不讓顆粒火藥的配方流出,新式火器的威力便會銳減,縱是使用其他火藥也不行?」

  顧正臣肅然道:「確實如此。」

  朱元璋鬆了一口氣。

  控制顆粒火藥總好過控制無數軍士,不需要處處提防。

  給邊關一些先進的火器,他們也只能使用這些東西打擊進犯的元兵,若是想造反起事,那他們不等打到金陵顆粒火藥就耗光了。

  「其三呢?」

  朱元璋安心道。

  顧正臣略一沉思,道:「其三,是人才!」

  朱元璋愣了下,踱步道:「你是說匠人?」

  顧正臣苦澀一笑,解釋道:「陛下,匠人是人才,但距離臣期望的人才還有很大一段距離。就以火藥配比來論,在臣來看,目前的配比還可以精細化,只是缺乏人才與工具去將用量處理得更精確,目前的秤,並不支持輕微重量的稱量。」

  「還有冶煉鑄造,目前神機炮與火銃多是鐵質,但純鐵質的火器一旦用久了,很容易出現諸多問題,尤其是磨損會降低火器的準頭、射程,甚至會導致炸膛等。如何去處理冶鐵,摻雜什麼金屬可以改進冶煉質量,這也需要人才。」

  「山海炮方面,風速,順風逆風時對山海炮的影響,所處位置是高是低,用哪個角度去發射火藥彈,用多少的火藥用量可以達到預期的射程,這些都需要專門的人才來負責……」

  遠火局的匠人是優秀的,他們也是有智慧的,這些人用實踐,通過一次次失敗來摸索出了成功之道,但他們依舊缺乏創新精神,缺乏實驗精神,用他們五十年,顧正臣也不可能看到炸藥的影子。

  必須有一群敢作死、敢玩命、能創新、能亂來、又有真本事的人才去推動火器不斷疊代,不斷變強,直至發展到黑火藥的極致。

  這些人才,是遠火局未來的新鮮血液。

  朱元璋沒想到,一個火器竟有那麼多頭頭道道,還有諸多問題需要去解決,見顧正臣說完,便問道:「朕手中也沒這樣的人才,你打算去何處尋?」

  顧正臣看著朱元璋,認真地說:「沒有這樣的人才,只能去培養。臣希望在國子學挑選一些監生來做這些事。」

  「國子學?哈哈,他們未必會跟你啊。」

  朱元璋直搖頭。

  現在的國子學,就是未來的國子監。

  顧正臣知道,這裡的監生不少,目前有八百餘人,還開了個分校區「中都國子學」,不過中都那裡主要是勛貴之子,包括老朱的兒子也在那裡進學過,比如朱大朗、二郎、三郎……

  監生是文人,文人的奮鬥目標就一個:

  考公。

  咳,是混個一官半職,也好端鐵飯碗、吃公家飯、干點威風的事。

  顧正臣讓他們胡搞亂搞,研究這個研究那個,估計是沒什麼人會跟他去的,畢竟白天陪孔夫子子曰,晚上聊聊朱熹在下面是不是還在和尼姑鬼混,這都是聖人的事,誰會跟你做賤人的活計……

  「臣想試試。」

  顧正臣堅持。

  不識字,沒文化,怎麼搞長期研究,怎麼接受新思想,怎麼去實驗創新?

  弄一批識字的,有水平的人加入遠火局是好事,何況這些人都極有毅力,坐在窗戶後面幾年,十幾年,幾十年翻來覆去鑽研幾本書,讓他們在遠火局深入研究一個「課題」幾年想來也是沒問題的。

  當然,所選之人不能是榆木頭疙瘩腦袋,需要懂得變通,而這樣的人才,確實不好找,但不試試怎麼行?

  朱元璋見顧正臣堅持,點了點頭:「你解了朕的憂慮,那朕便准你去國子學挑人。」

  書一封旨意,簡單明了:

  國子學監生,任他挑選。

  朱元璋將紙張遞給顧正臣:「拿著這份旨意,去尋國子學祭酒陶凱、司業樂韶鳳。若找不到你想要的人才,准你去府學、縣學裡找。」

  顧正臣謝恩。

  國子學若是找不到,府學、縣學就算了,只能社學裡找了,從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