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學在雞籠山下,城內的小教場以西。
祭酒陶凱已是七十餘歲,年老體衰,行動不便,面對顧正臣時行禮都帶著氣喘。
顧正臣連忙上前攙扶,平和地說:「本官只是奉旨挑選一些人才,陶祭酒不需要陪同,好好休息便是。」
陶凱微微搖頭,動了動拐杖:「不能怠慢。」
顧正臣見陶凱堅持,也不再多說。
按照歷史進程,陶凱在去年就應該被老朱弄死了,原因是他自稱「耐久道人」,這稱號給自家婆娘說說還沒問題,可落到老朱耳朵里就變味了。
耐久對應的是不耐久,你是反著說,其他人活得不耐久。哦,為啥活不耐久,是我老朱弄的。
明白了,你影射咱殺人!
在這種心理認識下,陶凱出點問題就會死。
不過洪武九年發生了許多事,歷史進程改了一些,老朱沒那麼多疑心病,脾氣也有所控制,就連罵自己的葉伯巨也沒射死,訓斥了一頓就讓他回去教書了。
司業樂韶鳳抱著一摞冊子走來,擱在桌案上,對顧正臣道:「國子學八百二十六監生,其日常課業與表現,都在這裡了。說到人才,當屬精於《大學》的林荊,還有將四書倒背如流的李冀……」
顧正臣粗略翻看了下,搖了搖頭,對陶凱、樂韶鳳道:「煩請將所有監生召至空曠處,我出三道題,能答出兩道者,我便帶走。」
陶凱、樂韶鳳對視了一眼,樂韶鳳連忙答應,轉身去安排。
很快,監生便被召集起來。
顧正臣在陶凱等人的陪同下,到了明倫堂前。
監生中有不少花白鬍子的老人,大部分是三四十歲的中年人,三十以下的占比並不高。
現在是洪武十年,朱元璋還沒有對國子學過多干預,還沒有發布嚴苛的命令,動輒嚴酷體罰,甚至於將監生的頭砍下來掛在門口警告所有人不准議論朝政,那是四五年之後的事。
顧正臣看向一旁的張培。
張培點了點頭,示意已準備妥當。
樂韶鳳在給眾人說明情況之後,便退到一旁。
顧正臣上前,肅然道:「你們之中有不少人一心只讀聖賢書,對外面的人與事知曉不多,大部分人也不認得本官,這沒關係,你們只要知道,我是奉旨設三道題,答出兩道題,日後可以拿正七品俸祿!答不出題,各自回去繼續看書。」
「正七品俸祿?」
眾監生頓時精神起來。
國子學的監生是吃公糧的,一個月三斗米,哪怕是有朝一日被朝廷授予官職,絕大部分也只是個不入流的教喻,運氣好點是個主簿、縣丞,根本就沒幾個能吃上正七品知縣的俸祿。
更要命的是,國子學那麼多人,每年進入朝廷為官的數量很不穩定,少的時候就那麼七八人,多的時候有上百人,不過也未必是好事,不過是送到外地去教書或打雜。比如八年時,就有一批監生去了北方,聽說日子過得很是悽惶,尤其是冬日……
有機會吃正七品的俸祿,誰不想搏一搏?
顧正臣笑了,不說目的,只說待遇,這事好辦,若是告訴他們選拔出來的人當什麼匠人,搞什麼研究,沒辦法整日曰來曰去,估計是不會有什麼人參與。
儒家正統,是他們的堅持,他們不屑於雜學末流。不過沒關係,一個個不為五斗米折腰,那就為三石米、五石米折腰……
張培將一個一尺長、上了鎖的木箱子擱在高台上。
顧正臣指了指木箱,對眾監生道:本官在木箱裡寫了字,木箱後面留了一條小縫。需要你們告訴我裡面寫了什麼字,這是第一道題。」
眾監生譁然。
就連陶凱也有些鬱悶,你把木箱子鎖了,那麼一條小縫,誰能看得到裡面寫了啥字?
顧正臣接過張培手中的一幅字,對眾人展示了下,喊道:「這一幅字,寫了一百六十個『公正』,現在——」
刺啦!
顧正臣在眾人驚訝的目光中,將紙張撕開,然後一遍一遍地撕,直至碎成拇指大的碎片,丟到紙簍之中,對眾人道:「半個時辰內拼完整,不缺一塊,不錯一塊,這是第二道題。」
陶凱、樂韶鳳臉色有些凝重,這又是一道古怪的題。
顧正臣揮手打斷了眾人躁動的喧譁,接過張培遞過來的筷籠子,搖晃了下其中的筷子,喊道:「第三道題,用九根筷子,搭建一座可以承載兩本厚書的橋。」
陶凱直皺眉。
顧正臣出的都是什麼怪異的題,不是說選拔人才,為何不考驗監生的學問,為何不問一些關於四書五經、理學、經義文章的題目,反而出一堆稀奇古怪,與學問毫不沾邊的問題?
樂韶鳳也有些不安,低聲問顧正臣:「這題可不涉什麼學問,是否補充一二?」
顧正臣暼了一眼樂韶鳳,淡然地回道:「不用補充,就這三道題。一個月,誰能做到,誰拿走高俸祿,就這麼簡單。張培,你在這裡看著點,有答出來的人傳報,不要干涉他們,無論他們用什麼法子答題。」
張培瞭然。
顧正臣與陶凱、樂韶鳳商議之後,在接下來一個月內減少布置課業量,讓監生留出空暇思考與解答三道題。
陶凱反對不了,但也不想承擔責任,這邊點了頭,那邊就告訴了朱元璋。
朱元璋看了看顧正臣的題,搖了搖頭,便不作理會。
他有他的法子,只要結果是好的,隨他去。
倒是地方上的問題有不少,一些里長、甲長為了盤削百姓,竟然將只有三畝地的農家上報說有十畝地,有十畝地的,說成五十畝。衙門發由帖徵稅是按照田畝數量來的,里長、甲長多報了,衙門就要多收。
這樣一來,百姓便陷入苦害之中。如此下去,百姓還不被稅給壓垮?這事需要嚴查嚴辦,應讓百姓自報田畝,並找中人擔保,不能只聽甲長與里長上報數額。
監察御史也有問題,地方上問題那麼多,御史下去多少人,硬是沒發現多少問題。比如福建行省,顧正臣雷厲風行,短短時間內找出多少貪官污吏,為何御史就沒半點發現?
貪,奸貪之輩!
需要慎重選擇監察御史,得找一群有風骨又死腦筋不怕得罪官吏的人當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