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戍邊抗敵

  一時之間,整座京城仿佛陷入了末日來臨前最後時刻一般的混亂當中,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皇宮貴族,皆惶恐不安地紛紛打點行李欲逃離這座曾給予他們安全庇護但此刻又變得不再安全的城市。

  就連那些向來穩重的老臣子也露出了前所未有的慌張神色。

  整個朝廷更是在短暫的寂靜過後爆發出了空前絕後的吵嚷聲浪——所有人都認為這將是國家存亡的關鍵轉折點,沒有人願意相信還有什麼奇蹟能夠拯救這一切。

  可是誰能想到,在大家還沉浸在即將到來的災難之中無法自拔之時,僅僅過了短短几天時間裡就發生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大反轉——捷報傳來說明軍不僅未遭覆滅反而反戈一擊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這突如其來的轉機簡直就像給所有人心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讓那些準備在城門關閉之前帶著家人孩子匆忙逃離的人們紛紛停下腳步,面面相覷不敢置信。

  就連原本打算帶領滿朝文武迎戰強敵甚至做好最壞打算誓死保衛京師直至最後一刻的孫太后也不由自主地震驚不已,眼中閃過複雜的情緒。

  不僅是孫太后,事實上對於每一位身處漩渦中心的人來說都感到極度困惑不解:

  剛才還聽說我們這邊吃了大敗仗啊?不是講到我方部隊已經被敵軍四面包圍毫無還手之力嗎?而且據說很快就會有大批敵軍逼近首都進行最後一搏呀……怎麼可能眨眼之間局勢竟然發生了如此巨大的改變呢?

  于謙站在巍峨的大殿之上,手捧黃絹聖旨,緩緩展開。

  他清了清喉嚨,開始宣讀天順帝的諭令。

  陽光從窗欞間斜射進來,灑在他莊嚴肅穆的臉龐上。

  殿內眾人屏息凝神,靜待著聖旨的內容。

  這份聖旨中沒有過多地描述土木堡一戰那殘酷激烈的戰鬥場景,卻詳細羅列了此役所取得的輝煌戰果:

  數十位瓦剌貴族被俘虜,包括大同王、伯都王在內的顯赫人物紛紛落入大明之手,更有其他三萬普通戰俘被收押,以及六萬匹戰馬和數以十萬計的各種牲畜也被盡數掠走。

  這些數字如同一把把尖銳的長矛,刺痛了每一位在場者的內心,但同時又讓人感受到一股前所未有的振奮與喜悅。

  要知道,這可不是虛報功績或捏造事實就能得來的東西。

  尤其當說到接近十萬多頭牛羊駱駝等牲畜時,更是無法作偽。

  即便整個宣府上下搜刮一番,也未必能湊齊這麼多數量,何況還要面對如此龐大且種類繁多的生命體管理問題。

  而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無疑是那六萬匹雄健無比、毛色光亮的戰馬——要知道,在明軍出征之初,全部加起來也只有五萬名騎兵而已!

  此外,從宣府到京城並不算遙遠的距離,意味著運輸成本大大降低。

  正如皇帝陛下在詔書中所說,此次凱旋歸來的將士們即將啟程踏上回家之路,並特別提醒各部務必提前做好相應準備迎接他們的歸來。

  綜上所述,可以肯定這場戰役絕非虛構而是真真正正取得了巨大勝利。

  正如陛下所言:

  「這一仗給咱們大明朝至少爭取到了十年安寧。」

  此刻,整個殿堂仿佛都被一股難以名狀卻又充滿希望的氣息所包圍,所有人的臉上洋溢著欣慰與期待交織而成的笑容。

  「好,果然不愧是先天帝星之子,大明的優秀子孫。

  傳哀家旨意,兵部需儘快整理大軍營地,確保每一處都井然有序。

  禮部開始籌備隆重的迎接儀式,要讓每一位參與此次戰役的人都感受到榮耀與尊重。

  戶部準備好豐厚的賞賜,以表彰他們的英勇與付出。

  工部即刻清掃宗廟,讓祖宗們一同見證這份榮耀。

  吏部則需仔細篩選各處的空缺職位,提前為立功將士們準備晉升之路,我們準備以最盛大的儀式,歡迎大軍凱旋歸來!」

  隨著孫太后這一聲擲地有聲的命令下達,朝廷上下瞬間被調動起來,從皇宮深處到京師四隅,每一個人都在為即將到來的勝利慶祝而忙碌著。

  消息如同長了翅膀一般,在京城迅速傳開,整個都城沉浸在一片歡騰中。

  坐在裝飾華麗的御攆之上,年輕的皇帝天順帝滿臉疑惑地望著身旁這位亦師亦友的老臣李承影,「承影先生,我一直有個疑問未曾解開——為何當初您不允我在信件中提到您的名諱?即便如今您已應允入朝,但仍堅持不願接受官職。」

  聽聞此言,李承影微微一笑,眼中流露出複雜的情緒:

  「陛下,您這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啊。

  要知道當年我之所以會捲入那場風波之中,全是因為不慎受傷所致。

  若非如此,何至於被迫陷入那種被動局面?更別提什麼封賞公爵之類的事兒了,這無異於把我置於烈火烹油的境地啊。」

  說罷,他輕輕搖了搖頭,仿佛是在感嘆自己當年的那份執著與無奈。

  「為何?」

  天順帝心中泛起疑惑,臉上也顯現出不解的神情。

  的確,在宣府的那些文臣雖然不能說是最為權威的人物,但至少也是朝廷中極為重要的精銳力量,身居高位、權勢顯赫,即便是這樣的部堂高官,對於給予李承影封爵一事不僅沒有反對,反而表現得非常支持。

  這突如其來的反差讓他感到困惑不已。

  「你以為那些所謂的文官是真的好心?如果不是他們最初選擇沉默而不是提出異議,我又怎麼會對他們下手敲打?」

  李承影語氣中夾雜著些許寒意與輕蔑,「對這類人就必須經常性地加以震懾和警醒,否則,一旦給了他們可趁之機,便會變得日益放肆、無法無天。」

  聽到這兒,天順帝不由得點點頭表示贊同。

  「是啊,倘若不是這些文官做得太過分,讓我不得不採取行動,我才懶得去理會王振那類小人呢。」

  他感嘆地說著,話語間流露出一種感同身受的情緒,是在訴說自己內心深處對於這種複雜人際關係網所帶來的煩惱。

  不過緊接著,他話鋒一轉,語重心長地繼續說道:

  「但是治國並不是兒戲,仍舊需要依賴這些有學識有能力的文臣,單純依靠宦官只會導致君臣之間產生更多不必要的誤會與隔閡,這對國家治理顯然是極其不利的。」

  聽了這話,天順帝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先生所言極是。」

  他誠懇地回答道,眼中閃爍著幾分敬佩之意。

  實際上,自始至終天順帝都能夠感受到李承影心底那份不易察覺的不滿。

  尤其是回憶起早先在宣府大營里發生的那次近乎明示性質地訓誡場景,更加清楚地證明了李承影對待這班朝中文臣時所保持的高度警惕之心。

  儘管表面上看平靜如常,然而每當涉及到實際操作層面上的具體事務之時,那份不信任便毫無保留地顯露出來。

  這種嚴厲甚至到了讓不少武將會當場表態說要用自己的生命來贖罪的程度。

  每當回想起當時的情形,天順帝心中仍然會不由自主地湧起一陣陣寒意。

  他記得很清楚,有一次李承影對那些武將們所說的話至今仍讓他感到後怕不已。

  「為什麼先生對他們說的話如此嚴苛,可他們卻還是表現得好像特別感激您一樣?」

  對於這一點,天順帝始終沒能理解透徹。

  面對他的疑問,李承影微微一笑,耐心地解釋起來:

  「這就要從武將的性情說起。

  他們大多是直來直去之人,如果你繞彎子說話或者含糊其辭,只會讓他們更加迷惑不解。

  相反地,只要你坦率直接地表達你的觀點,那麼他們反而能更快地明白你到底在說什麼,並從中獲得啟發。

  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可以肆無忌憚地說出任何話。

  記住,對於軍人來說,榮譽是極為重要的東西,甚至超越了一切其他價值觀。

  加上長期處於與文官之間的摩擦之中,如果在朝中文士面前貶低或批評他們,就會深深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

  聽了這話之後,年輕的皇帝又提出另外一個疑惑:

  「可是我發現,儘管如此,大部分情況下那些軍官尤其是那些世襲貴族出身者依舊不願意在讀書人面前低頭呢?」

  聽到這樣的問題,李承影的表情變得有些沉重。

  「這是因為武人們身上還存留著最後一份傲骨吧。」

  他輕輕嘆了口氣接著說道,「若非如此,你以為以張輔那樣高齡的身份地位,怎麼可能願意冒著生命危險遠赴邊境戍邊抗敵呢?七十多歲的老人了,難道真的就因為吃飽了沒事幹所以跑去邊疆吃沙子嗎?」

  而在對待武將方面,李承影的表現則顯得溫和得多。

  其實,在那些文臣們所不知的時候,他對武將們的鞭策更加直接,也更為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