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彈劾

  「即刻責令遼東巡撫張鼐,嚴查張天祥叛國通敵一案!」

  朱祐樘強壓著怒火,將劉大夏從遼東加急呈遞的奏報重重地拍在御案之上,眼神之中滿是震怒與威嚴。

  遼東,作為防禦蒙古與韃靼鐵騎南下的咽喉重鎮,每年所撥軍餉之巨,僅次於大同府,此乃國之命脈所系!

  如今卻爆出這般驚天醜聞,張鼐身為遼東巡撫,肩負守土之責,馮坤身為遼東掌印指揮使,掌管軍事要權,這二人位高權重,卻未能守好這一方疆土,怎不讓人痛心疾首!

  朱祐樘環顧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一股寒意從心底湧起。自登基以來,他兢兢業業,力避洪武年間的嚴苛重刑,革除大統年間的政治昏庸,一心開創弘治中興之盛世。

  在他的治理下,民生漸安,社稷初寧,滿朝上下也盡顯祥和之態。

  然而,此次張天祥叛國事件,猶如一記響亮的耳光,狠狠地抽在了這看似繁華的「太平盛世」之上。

  誰能料到,在這歌舞昇平的表象之下,竟潛藏著如此居心叵測的竊國之賊?

  更讓人氣憤的是,這背後似乎還隱隱浮現出朝中重臣以及世家大族的黑手,他們在朝堂的陰影中操縱著局勢,妄圖顛覆這來之不易的安穩江山。

  「哼!」

  朱祐樘暗自思忖。

  「朕以仁孝治天下,未曾想卻被奸佞之徒視作軟弱可欺,以為朕可欺、國法可罔,朕的仁慈竟成了他們肆意妄為的溫床!」

  正當朱祐樘面色陰沉如水,在御座上沉吟思索之際,一位御史挺身而出,打破了朝堂上死一般的寂靜。

  左都御史史琳,這時穩步走出自己的朝班位置,隨後撩袍跪地,高聲啟奏道。

  「陛下,遼東此番生出如此逆亂叛國之大禍,臣以為,遼東掌印指揮使馮坤難辭其咎!

  其身為一方軍事統帥,身負拱衛邊疆、保境安民之重任,卻御下不嚴,致使麾下將官竟敢膽大妄為,與外敵暗通款曲,此等玩忽職守之舉,嚴重危及我朝之邊防根基,按律當嚴懲不貸,以儆效尤!」

  史琳言罷,微微頓了頓,眼神中閃過一絲決然,接著又道。

  「再者,遼東巡撫張鼐亦有監察不力之罪。

  其本應整飭吏治、糾察軍政,確保遼東之地軍政清明、將士用命。

  然而如今張天祥叛國通敵之事竟在其眼皮底下發生,卻未能及時察覺、防患於未然,這分明是其懈怠政務、疏忽職守之表現。

  若不追究其責,恐日後各地官員皆會效仿,致使朝綱廢弛、政令不行。

  望陛下明察秋毫,對馮坤、張鼐二人予以嚴肅懲處,以彰顯國法之威嚴,維護我朝之安定!」

  史琳的聲音在朝堂上迴蕩,眾臣皆屏氣斂息,靜待皇帝的旨意。

  朱祐樘坐在高高的御座之上,面沉似水,目光冷峻地凝視著下方。

  心中怒火燃燒的同時,也在思索著應對這一棘手局面的良策。

  史琳的彈劾之聲剛落,朝堂之上頓時陷入了一片短暫的寂靜,隨後便像是熱油鍋里濺入了水滴,瞬間炸開了鍋。

  「陛下,臣附議!」

  右副都御史戴珊緊接著站了出來,他手中緊握著笏板,微微顫抖的身軀彰顯出內心的激動與憤懣。

  「馮坤與張鼐身負遼東之重任,卻縱容此等叛國行徑滋生,此乃對陛下聖恩的辜負,對社稷蒼生的大不敬!

  若不嚴加徹查,何以安邊關將士之心,何以撫天下百姓之慮?

  臣懇請陛下即刻派遣得力官員,深入遼東,務必將此事查個水落石出,讓真相大白於天下,使奸佞無所遁形!」

  「臣亦附議!」

  又一位御史跨出班列,言辭懇切地說道。

  「遼東之地,關乎我朝之安危,不容有絲毫差池。

  馮坤久掌軍權,卻治軍無方;張鼐身為封疆大吏,卻督察失職。

  此二人之過,絕不可輕饒。

  陛下當以雷霆手段,昭示朝廷整肅吏治、捍衛疆土之決心,否則日後邊患叢生,國將不國!」

  一時間,朝堂上眾多御史紛紛響應,你一言我一語,聲討之聲此起彼伏,皆懇請朱祐樘嚴查馮坤與張鼐。

  就在眾御史紛紛附和請陛下嚴查二人之際,內閣首輔劉健卻神色凝重地出言反對。

  「陛下,此事尚需冷靜斟酌。

  馮坤與張鼐多年來鎮守遼東,亦有諸多功績。

  如今雖出了張天祥這等逆事,但僅憑此便要將二人草率論處,恐有不妥。

  遼東局勢錯綜複雜,牽一髮而動全身,若貿然嚴懲,萬一引發軍中譁變或致使邊防空虛,豈不是給了蒙古和韃靼可乘之機?

  當下應先著人徹查真相,釐清二人在此事中究竟該擔何責,再行定奪不遲,萬不可因一時之怒而做出倉促決斷,危及我朝根本。」

  劉健的一番話讓朝堂上剛剛沸騰的氣氛瞬間冷卻了下來,眾人的目光紛紛投向皇帝,等待著他的裁斷。

  李東陽微微拱手,上前一步說道。

  「陛下,劉健大學士所言極是。

  當下遼東局勢微妙,馮坤與張鼐在當地經營已久,其勢力盤根錯節,若此時大動干戈地處置二人,恐會引起遼東軍政系統的動盪不安。

  且劉尚書現今正在遼東,他對當地情形瞭若指掌,熟知每一處細節與關鍵。

  依臣之見,不妨將此事全權交予劉大夏,由他依據遼東實際情況細細勘察、審慎定奪,如此既能確保調查的精準詳實,又可避免因我們在朝堂之上的倉促決議而引發不必要的變故。」

  謝遷亦緊接著附和。

  「陛下,李東陽大人的建議甚是穩妥。

  遼東乃我朝邊防重鎮,不容有失。

  當務之急是先穩定住局面,待劉大夏傳回詳盡奏報後,我們再依據事實做進一步的處置,方為上策。」

  朱祐樘坐在龍椅上,面色凝重地聽著幾位大臣的進言,心中權衡利弊。

  他深知此刻遼東的穩定至關重要,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難以預料的後果。

  但是今日左都御史和右副都御史二人的彈劾卻讓朱祐樘有些心驚。

  劉大夏的奏報剛呈上來,這二人就聯合發難,裡面是不是隱藏著不為人知的事端?

  沉默良久後,他緩緩開口。

  「諸位愛卿所言有理,朕亦明白遼東方向現今不宜大動干戈。

  馮坤與張鼐雖罪尚未全明,但失察之責難辭其咎,便先罰俸一年,以儆效尤。

  著劉大夏即刻著手徹查此事,務必將真相如實回稟於朕,若有絲毫隱瞞懈怠,定當嚴懲不貸!」

  眾臣齊聲應和。

  「陛下聖明!」

  朝堂之上的氣氛這才稍稍緩和了一些,然而每個人心中都清楚,一場圍繞著遼東局勢的風波,才剛剛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