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新式教育(萬更23)

  第106章 新式教育(萬更23)

  劉徹其實並不是很喜歡吃甜的,劉徹是個徹頭徹尾的肉食動物。

  但是今天這蛋糕吃的很開心,非常開心。

  以至於看到的人都認為劉徹非常喜歡吃蛋糕。

  奶油蛋糕這種食物的名聲,不脛而走。

  甚至很多人花錢跟太子的侍衛公主的侍女打聽奶油蛋糕是怎麼做的。

  衛長公主早就讓步羌跟其他所有侍女吩咐過了,公主府所有侍女都知道蛋糕怎麼做,而有外人問起來,他們也直接把蛋糕怎麼做的講了出去。

  很快,長安城所有貴族都知道奶油蛋糕怎麼做了。

  但問題是,白砂糖、淡奶油、瓊脂粉怎麼做?

  既然你們誠心誠意的問了,那牧場就大發慈悲的告訴你,花錢在牧場直營店去買。

  萬年縣。

  盧公意氣風發。

  僅僅半年前,盧公還是個只會教書,別的什麼都不會的教書先生,只有三兩個學生,窮困潦倒,三年不見葷腥。

  半年過去後,盧公是長安境內最大的私塾的院長,學生上百人!

  這是何等誇張的規模?

  雖然距離孔子的弟子三千還差得遠,但是在這個時代可了不得。

  「昔年成都文翁,創辦文翁石室,風頭一時無兩,如今比之老夫,又如何?哈哈哈哈!」

  大約二十多年前,蜀郡循吏文翁上表要建立官學。

  所謂循吏,就是後世的青天大老爺的意思。

  成都本來就是漢五都之一,天府平原沃野千里,又是南方糧食產量極大,又沒有南方其他地方多瘴氣的毛病,所以人口多,物產豐富,生活富足。

  加上文翁的多年治理,擴建都江堰,還有緝拿盜匪等等舉措,讓蜀郡的人均富裕程度還超過京畿的長安和重商的洛陽。

  這麼富裕,又沒有項目花錢,多出來的錢糧怎麼辦?爛在倉庫里?

  於是文翁就上表景帝,要建立官學,培養讀書人。

  這也是全球歷史上第一座非國家級官學,或者說人話就是全球第一所中學。

  依靠成都的繁榮,文翁石室的名聲非常響亮,歷史上就算到了東漢末三國時代,重新抓學問,都是選擇在文翁石室先復學的。

  在這個時代,文翁石室的名聲,文翁的名聲也是很嚇人的。

  要知道前幾年長安建立太學設立五經博士授課時,從全國海選讀書人。

  一共選了五十個博士弟子。

  結果怎麼著?五十個人裡面有十五個是文翁石室的學生。

  文翁石室一家,或者說文翁的弟子,就占據了整個太學百分之三十的名額!

  所以就算在長安,大家提起教育二字,也是首推文翁。

  而今天,盧公感覺,自己如果堅持下去,如此不出十年,必定超過文翁。

  首先長安是京城,而成都只是五都,是次一級的大城市。

  其次自己的學生人數,比石室人還多。

  只要時間長了,人才必然超過文翁石室。

  盧公滿意的捋著鬍鬚:「他文翁六十歲而聞名天下,我盧公,五十歲時未嘗不行。」

  甚至於,如果長安縣給的壓力足夠大,背後金主再多給點錢,自己這個盧公學堂的規模繼續擴大,搞不好三五年就能超過文翁的成就!

  越想越開心的盧公哈哈大笑了起來。

  有人路過,看到盧公,疑惑:「怎麼笑的這麼開心?」

  盧公嘴角上翹:「我想到了開心的事情。」

  路人也是感嘆:「是啊,長安學風蔚然,讀書人後繼有人啊,的確值得開心。」

  盧公哈哈大笑:「是嗎,你也覺得?」

  路人:「是啊,長安縣學風可謂是繁榮啊。」

  盧公沒聽見縣字,以為說的是長安學風繁榮,於是又朗聲笑了起來:「老夫的貢獻不足掛齒不足掛齒,哈哈哈!」

  路人皺眉,心想:跟你有什麼關係,你在謙虛個屁啊?輪得到你謙虛?

  蛇精病。

  事實上,盧公的狂妄不是沒有緣由的,按照邏輯講,路人說的學風旺盛,那可不就是萬年縣這些學堂如今的模樣麼。

  按照十多年前的統計,當時全國人口差不多三千多萬。

  到了現在,差不多四千萬的樣子。

  而全國識字並且能無障礙讀《倉頡篇》之外的文章的人,差不多是四十萬。

  也就是說,除了蒙學的學生,真正的讀書人差不多四十萬。

  其中雖然大部分是儒家在教學蒙學,但走黃老之學的法家的占據很大一部分。

  後續走儒家路子的,差不多是十五萬人左右。

  也就是說,每一百個人,有一個讀書人,每三百個人有一個儒家弟子。

  而萬年縣現在是什麼情況?

  十萬人口,因為是京城,北門外近郊,幾乎家家良家子,所以認字率比全國平均高出許多,每一百個人有一點六個認字的。

  但是這兩個月,因為金主在背後出錢開學堂的緣故,大量的萬年縣小孩被招收進了學堂。

  差不多平均每十個孩子就有一個在學堂里。

  上千個孩子在學堂中學習。萬年縣經常能看到讀書的小孩。

  這可比以前的比例高出太多了!

  幾乎是五到十倍!

  可不就是學習之風氣蔚然成風麼?

  但盧公哪裡知道,這些孩子為什麼要讀書。

  只是因為有人贊助了學堂,所以學費比較低,就來入學的嗎?

  盧公不知道,石慶知道。

  石慶每每做事,事無巨細,必然先點數或者先詢問。

  所以石慶問了孩子:「你為什麼要讀書認字啊?」

  孩子:「我爸說,只有認字,才能看懂長安縣的公告,才能賺到錢。」

  孩子還說:「認字的在長安縣打工更賺錢!」

  孩子還說:「我爸說煤礦碼頭統計寫字的人,比十個車夫都賺得多。」

  孩子還說:「去長安縣讀書太遠了,我爸沒空送我去上學,所以在這裡學。」

  石慶一直都知道是怎麼回事,知道這些孩子來上學是受了長安縣的影響。

  但是作為一個成熟的大儒和成熟的官員,石慶對此避而不談,從不跟支持者以及所有在萬年縣開辦學堂的人提起。

  不管他們上學的動力是哪兒來的,只要是萬年縣培養了他們,又能證明萬年縣未來能從他們身上收稅,那不就好了嗎?

  要知道張湯最近已經在萬年縣收過一次稅了,根本沒有人逃稅,所有人都老實的交稅了。

  目前整個萬年縣有兩種稅,一種是商稅,一種是車船稅,商稅比較低,三十分之一,這是石慶和張湯商量過的,石慶還是想萬年縣孕育出自己的商業。

  而車船稅,就是十分之一。

  一趟賺多少錢,十分之一交給縣裡面。

  也沒有任何人抵抗,也沒有人不交,也沒有影響萬年縣的車夫數量。

  所以,石慶覺得,自己這一套下來,必然能起作用。

  你長安縣土壤肥沃有什麼用,地下紮根的全是我萬年縣的根,到時候結果時,你才知道萬年縣碩果纍纍。

  但無論是石慶,還是盧公,都沒注意到長安縣這邊教育產業的飛速發展!

  ……

  時間回到兩個月前。

  霍去病選了三千最核心的兵,這也是他手底下最聰明最有靈性的一群人。

  把他們分成很多個班之後,教導他們學習《兒童六課合訂版》。

  因為歌謠的易懂易記,幾乎所有人在三天時間就背下了除去最後兩篇課文之外的所有課文。

  而其中那種最聰明的,最有語言天賦的,最有悟性的一百來人。

  僅僅花了一周,就能找著紙張讀出來標準普通讀音,也幾乎記下了前面課文中所有的簡體字。

  這些人是優中選優,自然厲害,顯現不出《兒童六課合訂版》的厲害。

  但是又過了一周,三千核心兵中,有一千人記下了所有字,貫通了音標讀法。

  而剩下的人,雖然沒有完全學會拼讀,但是因為身邊的人都逐漸掌握了普通發音,所以他們也跟著學會了普通話發音。

  而這個時候,為期兩個月的統一口音活動開始了。

  霍海把教育的方法一些技巧教給了霍去病,然後然後讓這一千人一百人去教其他人!

  其中一百個最先學會的,是高級教師,一千個後學會的是普通教師。

  他們負責教授七萬駐紮在長安附近的所有各類將士。

  包括南北軍,還有本地良家子,以及所有衛、戍的職業軍人。

  因為領軍最關鍵的就是令行禁止這件事情,所以統一口音對治軍也有巨大的好處,霍去病上報這個活動後,劉徹直接就同意了。

  但很難以想像所有人學的那麼快。

  短短兩個月過去後,長安城,七萬人中,除了一小部分不到百分之一的人無論如何教也很難學會之外,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九,兩個月就掌握了全套拼音,其中認字最少的也認識了二百一十個字,認字最多的,已經掌握八百多個字了。

  也就是說,記憶最差的,平均每天都記下了三個以上的字。

  認字最快的,早就把一整本《兒童六課合訂版》全融匯貫通了。

  這些畢竟不是兒童,而是思維活躍大腦成熟的成年人。

  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成年後再去看小學書本內容,不用教就能輕而易舉完全學會,並且六個年級的課程,合起來都花不了一個月時間。

  也沒意識到二十五歲的年齡認真回頭去學高中知識,遠沒有高中年紀時覺得那麼難。

  二十五歲之前的優勢在於記憶力好,但二十五歲之後的優勢是學的又好又快……

  如果按照以前的統計標準,這七萬人,全都算蒙學兒童。

  距離蒙學畢業的水平,其實已經不差什麼了,只是學的內容不一樣罷了。

  更關鍵是這段時間裡,一千一百個老師,才是真正的完成了超進化。

  他們一邊教學,一邊學習寫普通文章。

  他們學習的正是《兒童六課合訂版》後面的最後兩篇文章。

  兩篇都是霍海自己寫的。

  一篇叫做《日記》。

  一篇叫做《論》

  《日記》分成了三個部分,《日常寫作》、《日常記錄》、《日常規劃》。

  日常寫作,就是純粹的日記。

  「元狩二年十月三十一,晴。」

  日常記錄,就是表格統計,今天做了哪些事情,每件事情的內容是什麼,每個項目的具體數字是多少。

  日常規劃,就是計劃明天要幹什麼。

  很快,一百個學的最厲害的人,就根據這三種東西,研究出了比較靠譜比較標準的《日記》《統計》《教案》寫法格式。

  因為大家都在做老師,所以相對於普通小孩學習這個總結是不一樣的,所以先制定了標準化的三項。

  而《論》就比較特殊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