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採收棉花的季節到來之前,河西的戰場上再次傳來了好消息。
根據軍報中所說,衛青的大軍已經攻占了張掖。
讓人感到意想不到的是,在攻占張掖的過程之中,河西的匈奴人居然沒有任何行動,只在張掖當地的有小股匈奴的零星抵抗,在被衛青全數殲滅之後,漢軍便輕而易舉的占領了張掖,這讓長安城中的很多將領都覺得不可思議。
「這是理所當然的。」趙啟明坐在靜安公主的花園裡,手裡拿著軍報的同時,還用靜安公主的玉杯喝著葡萄酒:「休屠王和渾邪王就算還沒被完全擊敗,也正被奴兒窮追猛打,真是自顧不暇的時候,哪裡有能力去救援張掖。」
「軍臣單于也沒有動靜。」靜安公主聽到蟬兒的哭鬧聲,意識到孩子已經醒了,便讓身邊的剩女去把蟬兒抱來:「潁川侯沒有和軍臣單于有大規模的交戰,但也成功的牽制了北方的匈奴。」
靜安公主說的不錯。
軍報中除了河西戰場之外,也有灌夫的消息。
自從武威被衛青攻占之後,軍臣單于就命令大軍撤退,但灌夫這時候卻沒有繼續駐守五原和朔方,而是選擇了主動追擊。
在灌夫的尾隨之下,軍臣單于屢次擺開架勢,想要和灌夫進行決戰,但漢軍的主力卻總是高掛免戰牌,既不想跟軍臣單于交手,也沒有放棄對軍臣單于的尾隨,就保持著這種焦灼的狀態,讓軍臣單于無計可施。
跟河西的勝利相比,北方戰場幾乎毫無進展,但這其實也正是灌夫想要的。
畢竟今年的作戰意圖很明確,漢武帝發動大軍的最主要目的,無外乎拿下河西。這也就意味著河西的戰場才是最重要的,灌夫只要成功牽制了軍臣單于,讓衛青拿下河西,便能達到原先的作戰意圖。
「不過灌將軍接卸來恐怕也會有所動作。」趙啟明放下了軍報,朝靜安公主道:「北方的漢軍尾隨著軍臣單于,卻不急著交戰,長此以往,那些匈奴人肯定會放鬆警惕,要是被灌將軍找準時機,肯定也會主動出擊。」
「潁川侯本就不安分。」靜安公主笑著道:「好在河西戰場進展順利,等去病徹底將休屠王和渾邪王擊敗,潁川侯的任務就算完成了,趕在秋收之前他要是想主動出擊,也不會影響到戰場的形勢。」
「不用等休屠王和渾邪王被擊敗。」趙啟明道:「只要衛青能攻占酒泉,在嘉峪關設立軍事要塞,休屠王和渾邪王就再也無法威脅河西走廊,這個時候灌將軍想要主動出擊,時機便已經成熟了。」
靜安公主笑著點頭。剛好這時蟬兒被抱了過來,他發現孩子穿的有些單薄,便讓奶娘拿了件衣服過來,然後親自給蟬兒穿上:「眼看著就要秋收了,夫君準備的如何?」
「勞力還是不夠。」趙啟明放下了玉杯,不在意的朝靜安公主道:「但是錢管家提前找了麥客,聽說這些人是割麥的好手,想來秋收的時候應該問題不大。」
「妾身這莊子上也缺少人手。」靜安公主道:「要是你那邊的麥子提前收完了,到時候就讓錢管家把麥客給我帶過來。」
趙啟明點頭,看了眼蟬兒,然後站起身道:「把我的木馬拿過來,讓蟬兒試試。」說完這話,他把孩子抱了過來,等站在旁邊的侍女把木馬拿來,他便讓蟬兒坐在了木馬上。
這孩子習慣了被人抱著,突然被要求坐著,感到很是新鮮。
「抓著。」趙啟明把蟬兒的雙手放在了木馬的耳朵上,然後笑著道:「這就學會騎馬了。」
這當然不能算是騎馬,但蟬兒這孩子好動,坐穩之後竟然無師自通的晃動身體,使木馬能夠前後搖晃,看樣子至少已經學會了怎麼騎木馬。
對蟬兒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騎木馬還是有些危險的,畢竟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摔下來,也正是因為如此,站在附近的那些侍女都是提心弔膽的表情,唯恐蟬兒出了意外,但靜安公主不是那種寵溺孩子的母親,他希望蟬兒能有鍛鍊的機會,哪怕有磕碰的時候也不覺得心疼。
「現在學會騎木馬,等有馬背高的時候,就能學著騎戰馬。」看著蟬兒騎在木馬上的樣子,靜安公主的心情很好:「妾身的孩子,就該有好的騎術。」
「騎木馬是為了鍛鍊孩子的平衡能力,對大腦發育很有幫助,不是讓蟬兒練習騎術的。」趙啟明看了眼靜安公主:「難道你還打算讓他其著戰馬衝鋒陷陣,讓他在戰場上建功立業?」
「建功立業的事情就交給別人的,蟬兒可不能當武夫。」靜安公主對蟬兒的未來有清楚的規劃:「就算沒有去戰場的機會,這騎術也該要學,這是安身立命的本事,夫君要是不喜歡,那就妾身親自來教。」
「你可算了吧。」趙啟明有點無奈:「當父親的正是壯年,還能讓你個婦道人家教孩子騎馬,你自己都已經說過了,蟬兒以後的學業都交給我,難道現在就忘記了?」
「夫君當真要教?」靜安公主笑道:「夫君的騎術可差得很。」
「我騎術差?」趙啟明覺得自己受到了挑釁:「你可別忘記了,我年輕的時候在馬場,可是贏過灌英和竇家兄弟的。」
「這事妾身也聽過,但夫君那是用了馬鐙的緣故吧?」
「這就叫知識的力量。」趙啟明指著自己的腦袋:「以弱勝強要用謀略,你也說蟬兒不能成為武夫,那我教他知識,何錯有之?」
「就你有理。」靜安公主懶得跟趙啟明爭辯,此時看著木馬上的蟬兒,臉上全是笑意:「這樣的玩具夫君多做些,既能讓蟬兒玩的高興,妾身也看著喜歡。」
「來日方長,以後我會多做些的。」趙啟明正說著,突然感到秋風吹過,有樹葉飄落下來,便有些感嘆的說道:「看來秋天的確是要來了,這時間過得可真快。」
大漢時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