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人類目前的量子理論,一對糾纏量子之間的隱形傳態,一旦遇到來自外界的觀察,量子迭加態消失,量子糾纏就會消失,從而無法傳輸任何傳統信息。很顯然,小飛棍上的量子通信設備,突破了這種限制,在觀察量子狀態的同時,量子糾纏卻沒有消失從而實現了跨越時空,跨越宇宙星海的實時信息傳遞。從這一點來看,製造小飛棍的外星文明,在量子理論的研究上,很可能比地球人類更為深入。
這些系統解析出來的資料,不但詳細講解了量子通訊裝置如何設計製造,也解釋了其工作原理。只不過喬瑞達不是主攻量子方向的,基礎知識儲備不足,理解起來非常的吃力。不過也不著急,瑞達航天近幾年頂多在太陽系內轉悠,對量子通訊的需求並不是很大。就算真的要用,也可以開金手指複製一套量子通訊設備出來,或者按照圖紙依樣畫葫蘆,生產一套出來。只要設備能用,哪怕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沒關係。至於量子通訊的基礎原理,慢慢研究就好,不著急。
到這裡,此次對小飛棍流浪小行星的探測活動,可謂是收穫頗豐,重聚變發動機和量子通訊技術,都是星際遠航的關鍵技術。瑞達航天掌握了這兩項技術,不說走出太陽系,遠征其它星系,至少縱橫整個太陽系,再也沒有技術瓶頸。
小飛棍上,還有一些疑點,沒有得到解答,首先就是小飛棍來自哪裡,是太陽系臨近的某個星系,或者更為遙遠的星系。其次小飛棍是如何在短短千年時間之內,跨越至少幾光年的遙遠距離,到達太陽系的,以小飛棍如今的飛行速度,可做不到這一點。這些問題的答案,本來應該存儲在小飛棍中部,一台類似電腦的智腦上的,奈何這部份設備,受到外來隕石撞擊,損壞了。即使以系統的神奇,也無法還原一台破碎成億萬碎片的設備。正是因為控制中樞的缺失,小飛棍才不受控制的翻滾前進,時快時慢。
當天下午,喬瑞達一直待在一號別墅,整理相關技術資料。兩天之後,瑞達航天成立了量子通訊研發小組,和重聚變發動機研發小組,開始對外招聘人才,開展相關研究。得益於瑞達航天這兩年闖出的名聲,超高的工資待遇,招聘工作進行的非常順利,大量量子領域和航天發動機領域的頂級人才,加入瑞達航天,共同推進兩個項目的研發進度。有著喬瑞達提供的詳細資料,研發進度飛快,遠程量子通訊裝置和重聚變發動機的實現,不過是時間問題。
一周之後,二號探測器,受控撞擊小飛棍。吸取上次一號探測器撞擊失敗的教訓,此次撞擊,控制更精細,飛行軌跡計算更精準,甚至把小飛棍的翻滾周期也計算了進去。最終結果也不負重望,二號探測器迎面撞在了小飛棍的中部。撞擊的時候,兩個飛行器相對速度超過了70公里/秒,撞擊之後,二號探測器分崩離析,撞成了渣滓。小飛棍也受到了嚴重破壞,部分岩石外殼和內部鐵塊散落出來,飄散在了附近的宇宙空間。
此次撞擊,在喬瑞達這裡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他已經藉助照片解析獲得了小飛棍的詳細資料。不過對瑞達航天卻是意義重大,首先是驗證了超遠距離,太空飛行器飛行軌道的精準控制技術。其次此次撞擊之前,二號探測器在距離小飛棍只有幾百米的位置,拍攝到了一些照片,並傳輸了回來,這對小飛棍的詳細分析,意義重大。第三,小飛棍在此次撞擊之後,也遭到了破壞,暴露出了些許內部構造,通過後續太空望遠鏡的遠距離拍攝,就可以看到部分內部細節。
時間不知不覺間,來到了十二月,載人登月計劃,進入到了最後七天倒計時。國家對這次載人登月項目,非常的重視,幾乎啟動了所有的渠道進行宣傳。電視、網絡、廣播、報刊、雜誌、公交站台,到處充斥著華夏人即將進行載人登月的報導。只要你還是華夏人,跟外界還有接觸,就不會錯過相關信息。載人登月也成為了無數家庭,茶餘飯後的談資。空天飛機、月球基地、氦三,成為了人們談論的熱詞。
12月8號這一天,一大早,央視一套和十套,就開啟了同步直播。邀請了兩名航天領域的專家,作客直播間,對這次載人登月流程、使用的飛行器、登月的航天員,一一進行解說,為下午的現場直播,進行預熱。
執行此次載人登月任務的,是嫦娥號空天飛機,搭載的航天員一共有五個,其中三人來自瑞達航天公司,兩人來自國家航天員大隊。起航地點是瑞達航天城的空天機場,時間是下午一點鐘,落月地點是月球南極的艾特肯盆地。整個奔月過程,將持續48小時左右,在此過程中,所有航天員,都將處於太空失重狀態,活動空間也僅限於空天飛機的小小乘員艙,生活、吃飯、休息,都相當不方便。到達月球之後,有提前建設好的月球基地居住,有人造重力存在,航天員的生活能方便不少。只要不外出執行任務,在基地內生活、工作、和在地球上無異。這也是瑞達航天,喊出人類長期駐留月球基地的底氣所在。
當然,此次瑞達航天和國家載人航天辦公室,聯合推進載人登月項目,還有一個隱藏目標,也是最重要的目標,那就是秘密發掘月球南極地下的外星飛船。最好能進入外星飛船內部,獲取裡面的先進設備和技術資料。如果不好實現,最次也要弄明白,外星飛船外殼,到底使用了何種材料,那麼硬的東西又是如何加工出來的。
中午十二點,瑞達航天在快拍平台上註冊的官方直播間,正式開啟,兩位粉絲幾百萬的大主播,趕到瑞達航天城,對此次載人登月項目,進行現場播報。儘管已經有了央視一套和十套的直播,分流了大量觀眾,快拍上的官方直播間開啟之後,還是吸引了大量網友的關注,直播間剛剛開啟,就有上千萬網友,第一時間湧入直播間。各種彈幕,密密麻麻的刷了起來,各種不要錢的禮物,漫天亂飛。
「我還以為華夏人要登陸月球,至少要2030年以後呢,沒成想,這麼快就來了。」
「按照國家隊的登月規劃,確實要到2030年之後,才能實現載人登月。不過計劃沒有變化快,瑞達航天橫空出世,短短兩年內,就搞定了反重力引擎、空天飛機、和人造重力技術,載人登月再也沒有了技術瓶頸。現在瑞達航天和國家隊合作,短時間內實現載人登月,也不是什麼難事。」
「空天飛機才出來不到一年吧,這麼快就將空天飛機,用在載人登月項目上,會不會太冒險了一些。」
「登月使用的嫦娥號空天飛機,是瑞達航天為了這次的登月項目,專門開發的型號,和普通空天飛機,存在較大區別。」
「據我了解的情況,在此次載人登月之前,嫦娥號空天飛機和奔月號空天飛機,已經無人往返月球多次,往月球南極送去了大量的物資和設備,帶回了大批氦三氣體和部分月岩樣本。」
「也就是說在今天之前,嫦娥號空天飛機,已經地月往返好幾次,除了沒有載人,其它奔月、落月、返航流程,和載人登月無異。所以說這次載人登月,還是有很大把握的,並不是盲目上馬,枉顧航天員安危。」
「快看,嫦娥號空天飛機被牽引車拉出來了,好漂亮的飛機,好大的體型。這麼大一架飛機,裝幾十個人也夠了吧,為啥只搭載了五名航天員,送往月球?」
「別看嫦娥號空天飛機,機體如此龐大,其實內部只有連在一起的乘員艙和駕駛艙,有維生設施可以坐人。後面部分是一個龐大的貨艙,沒有加壓的那種,根本不能用來載人。登月的時候,貨艙內會放一些補給物資和必要設備,和航天員一起送往月球。」
「這嫦娥號,在空天飛機家族中,算是體積最小巧的了。普通版空天飛機,也能承載六名航天員,體型比嫦娥號至少大了一號。體型最大的型號,是客運版空天飛機,一次可以承載上百人,進入太空。」
……
現如今娛樂多元化,大部分年輕人,已經很少看電視了。他們更喜歡玩手機,玩平板電腦,通過短視頻、長視頻和各種直播,接收外界信息。通過彈幕、評論區,刷各種禮物,和主播,和網友互動。而上了歲數的部分中年人和老年人,早已習慣了茶餘飯後看電視,消磨時間,反而對手機,對網絡,沒有那麼大的興趣。這次載人登月直播,就體現出了這種明顯的年齡分化趨勢。坐在電視機前看直播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而湧入直播間看直播的,大部分是年輕人。
得益於前期宣傳到位,當天下午,在空天機場外圍,現場觀看嫦娥號起飛的,至少有上千人。這其中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記者、攝影師,有航天愛好者,有自媒體工作者,有得到消息趕來湊熱鬧的網友,也有瑞達航天的工作人員和家屬。大家站在隔離帶之外的安全位置,支起攝像機,拿起手機,對著空天機場內剛剛拉出來的嫦娥號空天飛機一通狂拍。屬於華夏人的載人登月項目,馬上啟動,大家站在空天機場外,有一種親眼見證歷史的感覺。
喬瑞達沒有去空天機場湊熱鬧,而是坐在了飛控中心後排,接受央視記者的採訪。
「喬總你好,據說此次登月使用的嫦娥號空天飛機,是你設計製造的,是這樣嗎?」美女記者拿著一個標有央視台標的話筒,開口提問道。
面對攝像頭,喬瑞達淡然自若,侃侃而談,「是的,嫦娥號空天飛機的設計圖紙,是我出的。不過做為公司老闆和在讀研究生,我平時事務非常繁忙,嫦娥號的後續生產製造我參與的不多,只起到了一個監督作用。嫦娥號屬於登月版空天飛機,算是原版空天飛機的一種衍生型號,它專門針對,登月行程和月球的惡劣環境,進行了特殊優化。相比普通空天飛機,嫦娥號續航時間更長,飛行速度更快,密封性能更好,往返月球和地球,安全性更高。」
「探月版空天飛機,只製造了嫦娥號這一架嗎,還是同樣的圖紙,生產了許多架?」
「相同型號的探月版空天飛機,目前只生產了兩架,分別是嫦娥號和奔月號。以後月球開發全面開啟,月球採礦和月球旅遊項目全面啟動,需要大量的地月往返交通工具。到時候,類似的探月版空天飛機,或者後續優化型號,肯定要生產很多架,以滿足實際需求。」
「根據先前載人登月官網公布的信息,此次登月的落點是月球南極的艾特肯盆地。那裡終年不見太陽,太陽能電池無法使用,即將投入使用的月球基地,如何解決能源問題呢?」美女記者偷偷看了一眼提詞卡,繼續詢問道。
「為了滿足月球基地的電能需求,我們設計了兩套供電方案,其一是月球基地建設初期,用電設備不多,耗電不大,主要依靠核裂變電池供能。其二是月球基地入住航天員,正式投入使用之後,用電量大增,核裂變電池已經不夠用,這個時候,我們會啟用奔月號空天飛機,運送一批設備前往月球基地,在基地附近,現場組裝一個小型聚變反應堆,用來發電,徹底解決月球基地的能源需求。至於聚變反應堆的燃料,就地取材,從月壤中提取幾斤氦三,就夠聚變反應堆使用很久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