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喬瑞達再次來到小飛棍探測辦公室,看到的是一群,頂著黑眼圈,眼睛充滿紅血絲,皮膚蒼白,頭髮亂糟糟的研究員。很顯然,昨晚這幫人集體加班了,一直堅持到現在還沒有睡。對於這幫勤奮的員工,喬瑞達也不好責備什麼,只好說了一句下不為例,就湊到一台電腦上,查看起了一號探測器的飛行狀態。
經過兩天的飛行,此時的一號探測器距離小飛棍已經不足500公里,撞擊計劃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候。幾個調姿發動機和兩個主發動機,在智能程序的控制下,有序開啟關閉,調節著一號探測器的飛行速度和飛行方向,力求接近小飛棍,最好迎面撞上去,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小飛棍的近距離照片和探測數據。此時一號探測器距離地球超過了一億公里,信號傳輸的延遲超過了五分鐘。由於信號傳輸延遲太高,傳輸速度太慢,地面控制中心除了制定一些新任務,已經很難進行精細操作了,整個撞擊過程,只能靠著探測器上安裝的智能程序進行調節控制。
十分鐘後,一號探測器距離小飛棍只剩100公里,在千里眼太空望遠鏡的視野中,兩者已經完全重合。一號探測器正在進行最後的軌道修正,兩個飛行物的飛行速度都非常快超過了第三宇宙速度,其中的小飛棍在飛行的同時還在做翻滾運動,這無疑大大增加了撞擊難度。五分鐘後,一號探測器擦著小飛棍的邊緣飛了過去,兩者之間的最近距離,僅僅只有兩公里多一些。但就是這兩公里,成為了無法逾越的天塹,所謂的差之毫厘謬以千里,說的就是如此。由於無線信號傳輸延遲,地球上的喬瑞達等人,直到六分鐘後,才收到撞擊計劃執行失敗,一號探測器和小飛棍擦肩而過的消息。一時間,辦公室內,嘆息聲四起。
「哎呀,真是太可惜了,就差兩千米,就沒撞上!」
「我就知道,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在上億公里外,控制一個小小的探測器,去撞擊翻滾中的小行星,想想就困難重重。這好比八百公里外,一槍打滅點燃的香頭,難度實在太大了。」
「已經很不錯了,兩個飛行器的最近距離,只有2.3公里,擦肩而過那一刻拍下來的照片,已經傳輸了回來。這可是寬幅相機,拍回來的高清大圖,從中可以分析出不少小飛棍的信息。」
「理論上來說,一號探測器和小飛棍,沿著現在的軌道飛行下去,繞過太陽之後,應該還有一個距離比較近的交叉點才對。不知道能不能調整一下一號探測器的軌道,在第二次交叉的時候,進行撞擊?」
「經過這一番折騰,一號探測器的燃料已經所剩無幾,再想進行機動變軌,進行第二次撞擊,基本不可能了。」
「那就只能等幾天,待二號探測器和小飛棍接近之後,執行第二次撞擊任務了。」
「把兩者距離最近的時候,拍攝的照片調出來,我看一下。」
這最後一條命令,是喬瑞達下達的,坐在附近的一位研究員不敢怠慢,馬上打開公共伺服器上的回傳照片文件夾,找到一張最新日期的照片,在本地打開。這是一張解析度達到15360*8640的標準16K照片,暴光充分,細節清楚。照片主體自然是小飛棍流浪行星,它呈現出一個長條雪茄形狀,頭部尖細,尾部圓滑。兩台龐大的人造發動機就安裝在小飛棍尾部,喇叭口部分噴出的藍色尾炎,清晰可見。對照片的局部進行放大,還能看到一些疑似人造設備的東西,分布在小飛棍的中部和頭部,形狀大小皆不一樣,數量足有上百個。喬瑞達猜測,這些人造物,很可能是某種探測器或者信號傳輸裝置。
接下來的半個小時,又有幾十張照片陸續傳輸回來,這些照片都是一號探測器,最接近小飛棍的時候,用高清相機、紅外相機、或者望遠鏡拍攝下來的。將這些照片,仔細分析一遍,就能獲得許多小飛棍的詳盡資料。當然這些就是水磨功夫了,喬瑞達這個當老闆的,時間珍貴,業務繁忙,就沒必要親自參與其中了。
喬瑞達最後看了照片一眼,打開系統面板,將這張小飛棍的全景照片,拍攝下來,存儲到相冊之中。他拍了拍手,吸引現場所有人目光之後,說道:「好了,為了這次的撞擊計劃,你們中大部分人二十幾個小時,沒有合眼了。現在塵埃落定,都回去休息吧。至於照片分析,數據處理,等到明天再做也不遲。」
說罷,喬瑞達當先離開了辦公室,前往空天機場,見證奔月號空天飛機,第一次載人試飛。喬瑞達到的比較早,奔月號開天飛機,已經從機庫中拉了出來,航天員還沒有來。十幾名地勤人員,正圍著奔月號,進行最後一遍檢查,以做到萬無一失。
上午十一點鐘,來自瑞達航天的兩名航天員和來自國家航天員大隊的三名航天員,穿著白色的艙內航天服,一手拿著頭盔,走了過來。此次載人試飛任務的機長范子超,走在最前面,繞著空天飛機轉一圈,目測檢查,沒有發現什麼問題,這才和地勤人員進行了空天飛機的交接,在檢測報告上籤上了他的名字,而後招呼幾名航天員登機。
五名航天員,沿著登機舷梯,依次登上空天飛機,找到各自的座位,坐了上去,系好安全帶,連接好航天服和座位之間的管路,戴上頭盔,為起飛做好了準備。地勤人員撤去舷梯,將空天飛機周圍的所有東西,包括人員,全部清理一空。
在空天飛機起飛之前,喬瑞達打開系統面板,給奔月號拍了一張照片,啟動解析技能,顯示空天飛機整體全綠,不存在任何問題。看來這幫地勤人員的日常檢修和維護工作,做的非常不錯。
十一點十五分,一切準備就緒,范子超打開話筒,向飛控中心申請起飛,得到批准之後,按照流程接通電源,打開空天飛機底部的三台反重力引擎,逐步加大推力。龐大的奔月號空天飛機,輕飄飄的就飛了起來,直到千米高空,而後尾部兩台反重力引擎開啟,功率全開,推動奔月號,逐步加快速度,越飛越高,越飛越快,最終消失在雲層之中。
看完起飛現場,喬瑞達又來到飛控中心,通過奔月號的回傳圖像,看著它飛上太空,在近地軌道轉了兩圈,而後和商業空間站對接。看到這裡,飛控中心內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奔月號載人測試,進行到這裡,已經成功了大半,剩下的就是在軌熬時間,測試維生系統的穩定性,最後再脫離商業空間站,再入大氣層,返回瑞達航天城。
喬瑞達跟著鼓了幾下掌,而後轉身離開飛控中心,前往職工食堂吃飯。有道是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現在的時間已經是下午一點鐘,再不去吃午飯,就要錯過飯點了。
吃過午飯之後,喬瑞達回到一號別墅,一屁股坐到客廳沙發上,熟練的煮水泡茶,一杯熱茶下肚,渾身舒坦。一連喝下半壺清茶,解決了口渴問題,喬瑞達靠在沙發靠背上,微閉雙目,意識沉入次元空間。
打開系統面板,調出上午拍攝的小飛棍照片,進行複製。下一刻,一個雪茄狀,大約長400米,寬40米,顏色偏紅的小行星出現在次元空間內。整體看上去,和普通岩石無異,內部含有一些鐵元素,這也是它顏色偏紅的原因。但是一旦拉近視角,你就可以看到在其尖細的一端,存在著好幾處機械切削留下的痕跡,切面光滑平整,沒有任何毛刺,也不知使用了何種切削工具。在小飛棍尾部安裝有兩台二十多米長的巨大發動機,其頭部和小飛棍的岩石外殼融為一體,難分彼此,尾部呈現喇叭口形狀。由於是複製產品,並沒有繼承發動機的開機狀態,是以尾噴口那裡,並沒有尾炎噴出。比較神奇的時候,這個發動機的顏色材質,竟然和岩石外殼一摸一樣,至少目測情況是這樣。至於實際情況如何,就需要喬瑞達去深度解析了。
喬瑞達打開系統面板,開啟解析技能,目標正是面前這顆小飛棍流浪小行星。下一刻,大量圖片圖紙技術資料,形成洪流,一股腦的塞進大腦,喬瑞達那顆久經考驗、多次強化的大腦,竟然有輕微的發熱現象,由此可見,這些資料數據的龐大。直到十分鐘後,資料傳輸完畢,喬瑞達又閉目休息了十分鐘,這才開始瀏覽腦海中多出來的這些資料。
這顆流浪小行星,誕生於45億年前,這很正常,太陽系內存在的一些古老隕石,形成年代同樣可以追溯到太陽系形成之初,有著幾十億年的歷史。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小飛棍被人為改造的時間,距今只有一千年左右,遠遠比先前推測的幾千到一萬年前要短的多。這一點從發動機和其它人造零部件的生產年代,可以看出來。
「從其它星系,飛到太陽系,竟然只用了一千年時間,看來改造小飛棍的外星文明的科技水平,比預想中的還要更先進。」
再有小飛棍的內部被完全掏空了,只剩一個薄薄的外殼,不過在掏出來的空間內,填充了一些純度非常高的鐵塊。更讓人費解的是,這些鐵塊的形成年代還不一樣,從幾百年到幾十年不等。
繼續看下去,那兩台巨大的發動機和其它儀器設備的外殼,竟然不是金屬材質,而是一種類似岩石的材質,很可能是從小飛棍上,原地取材加工出來的。難怪看起來,材質怎麼那麼像前面的岩石外殼,原來真是用石頭打造的,真是宇宙廣袤,什麼都有。用石頭打造的發動機,可以持續工作上千年時間,不出任何故障,這技術,簡直可怕。
材質問題有了答案,那發動機連續工作上千年,燃料或者能源從哪裡來呢。繼續看下去,終於找到了燃料來源,這竟然是一台重聚變發動機,它的燃料就是石頭,在高溫高壓下,進行一系列的重核聚變,最終產物是鐵元素。
難怪小飛棍除了一個岩石外殼,裡面都被掏空了,原來那些石頭都被兩台發動機在上千年的長途跋涉過程中燒掉了。那些填充的鐵塊也有了來源,正是石頭重核聚變的產物,這也解釋了鐵塊形成年代不一的原因。記得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中,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進入茫茫宇宙流浪的,就是重聚變發動機。本以為這種重聚變發動機,只是小說作者的杜撰,沒成想外星人真的把它做了出來。只是這兩台重聚變發動機,與電影中山脈般龐大的行星發動機相比,體積小了太多。但是其科技含量,卻一點也不小,有這些資料做參考,結合地球科技,復刻一款同樣燒石頭的重聚變發動機出來,難度不大。這種重聚變發動機的推力,可比反重力引擎大多了,應用的還是核聚變技術,消耗的燃料非常少,取材非常方便,是宇宙飛船遨遊太空的理想發動機之一。
看到這裡,腦海中新增的資料,剛剛過半,剩下的資料,除了少部分講解了幾種探測器傳感器的加工製作方法,剩餘部分,全部說的一種技術,那就是量子通訊。當然這個量子通訊,和目前地球上一些國家研究的量子加密通信不是一個概念。量子加密通信只能用量子糾纏和量子迭加原理加密,傳輸速度並不能突破光速。而小飛棍上搭載的通訊設備,應用的卻是利用量子糾纏和量子隱形傳態原理,實現的真正可以突破光速,再遠距離也可以實現信息同步傳輸的量子通訊技術。(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