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7章 擇一事,終一生
《那山,那人,那狗》這個電影,李易很用心。
花費的心思也是比之前的其他電影要多不少,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這是年代劇。
而且很多東西,李易自己了解的並沒有那麼的深刻。
導演拍一部電影,首先要自己清楚自己想要表達的是什麼,雖然說拍電影就是講故事,講好一個故事,大概就是一部好電影。
但是顯然,有些電影,不止是講故事那麼簡單。
這部電影,李易還特意拉了陳問等老朋友們一起探討交流,主要是,相比起李易,其實陳問,林雲斌,還有周果,唐路他們這些人,反而比李易了解的更深刻。
特別是唐路,可以說是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而且唐路的父輩就是工人,雖然不是在郵政系統工作,但是卻也異曲同工。
看完李易的《那山,那人,那狗》的初稿。
陳問最為驚訝:「我記得李易你是在港島出生,應該沒有經歷過這些吧?怎麼會突然想到要拍這樣的一個故事?」
不怪陳問這麼問,因為《那山,那人,那狗》這個電影,在李易的記憶之中,最初的時候是小說,後來才改編成電影的。
可以說,雖然是一部有著獨特的時代烙印的作品,但是卻非常的寫實。
而寫實的作品,很多都是有原型的。
那個年代的內地和港島,其實還是有很大的差異的。
而且李易那個時候才剛出生,更談不上對這方面有什麼經歷。
「這段時間有些喜歡上了那個年代的作品,看的多了,就想著拍一部那個時代的故事,所以就有了一些靈感,因為那八十年代,是個大變革的時代」李易緩緩地說道。
與此同時,唐路放下劇本,眼角卻有了淚滴。
「呼!寫的太好了!」唐路感懷地道。
「對了,唐導,我記得你老爸以前是放映員對吧?」陳問陡然想起來了。
「是啊!」唐路點了點頭。
其實當年李易拍《天堂電影院》的時候就曾經向唐路取經過。
「說起來,當年小時候,那個時候,放映員還是非常吃香的,屬於八大員之一,小時候,我對我老爸的工作,可以說特別的自豪,有時候也會跟著老爸去鄉下放電影,那個時候電影放映可和現在不一樣,沒那麼便捷,放映機非常笨重,而且影片是一大盤一大盤的膠片,我老爸每次都要騎著自行車載著好重好重的放映機電影膠盤。
其實特別辛苦,但是放映員不管去哪個村放電影,都特別受人尊重,因為那個年代,人們的娛樂方式很少,鄉下就更少了。
所以,小時候,在上學的時候,老師問我們長大想幹什麼,我當時想都沒想就說想要當放映員,我還記得,當時站在講台上,老師問我為什麼,我就無比自豪地說,因為我爸爸是放映員!
當時其他的同學別提有多羨慕了。」唐路說起來臉上都帶著一抹笑容。
「當時我老爸去鄉下放電影,我央求著他帶我去,在鄉下放電影,幾乎是每家每戶都會提前搬椅子搬凳子提前去等,孩子們更是像過年了一般開心。
而那個時候的放映員可不止是放映電影,還要負責講解電影,我老爸坐在那裡,一邊放映電影一邊給鄉親們講解電影,真的好神氣!
也是從那個時候,我萌生了,未來一定要當一個和爸爸一樣的放映員。」
「可是隨著漸漸長大,隨著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後來考上了大學,漸漸地就從想要當放映員,變成了,要拍電影!從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另外一種子承父業吧,所以,我特別能理解李導你寫的這個故事裡面的郵遞員父親的那種堅持!
其實說白了,郵遞員和放映員,在那個年代,很多時候,是相似的!
他們都以自己的工作為榮,郵遞員跋山涉水,為人們送信,而放映員同樣的也是跋山涉水,為鄉親們帶去了精神上的娛樂。
但是就如同當年的我一樣,雖然很佩服我爸爸,可是不怕你們笑話,我長大後,最受不了的是,當放映員其實很辛苦,是的,我覺得自己吃不了那個苦。
我爸爸其實很希望我接他的班的」唐路說著,忍不住掏出煙來每個人發了一根,然後點上。
「欸!其實都差不多!」陳問也忍不住感慨道。
「說實話,李易你這個故事要拍的話,或許可以找郵政那邊聊一聊,雖然說郵遞員和放映員,某種程度上有些相似,但是實際上,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唐路接著道。
李易點了點頭!
很快地,李易就開始著手籌備《那山,那人,那狗》!
這一次,李易打算慢慢拍,慢慢走!
選角方面,很快地就定了下來。
關於公路片,其實李易當然很熟悉,可是《那山,那人,那狗》卻不同於時下流行的所謂的公路片。
因為,電影所處的那個年代,故事發生的背景,路不再是寬敞的公路,也不能跑汽車,而是崎嶇的山路。
電影開拍的時候,李易並沒有做太多的宣傳。
不過,拍這部電影卻是讓李易極度舒適的過程,雖然有拍攝任務,但是大自然的美妙風景和山村的質樸熱情的村民們卻讓李易仿佛不是在拍電影,而是在旅行。
每到一個地方,李易都會和劇組的主演們,坐下來和老鄉們聊聊過去,聊聊他們的故事。
聊聊,這裡曾經的郵遞員。
期間李易他們還遇到的過時下的山村郵遞員。
這個郵遞員的名字叫董軍,通過聊天,李易知道了他的故事。
他從17歲開始在山區里做投遞工作,一條路,一個人,一份堅守,在鄉郵路上已默默走了38年,用自己的雙腳鋪就了一條不悔山村郵路!
他也是子承父業,他的父親也是一名郵遞員,後來他是接了父親的班走上了郵遞員的路。
甚至於可以說,董軍就是《那山,那人,那狗》的原型人物也不為過。
李易見獵心喜,還特意放下劇組,帶著主演跟著董軍一起去送信。
通過和董軍的聊天,李易他們也知道了,董軍如今是這一大片大山的唯一的郵遞員,他一個人要負責200多個投遞點,他每天需要帶著近百十斤重的郵包,翻越十幾座山頭為村民投遞,38年的時間已經丈量了一百多萬公里的山路,騎壞了十幾輛自行車,但從沒有因為天氣原因或自己的疏忽懈怠而耽誤任何郵件的投遞,實現了38年無差錯。
其實他家裡的孩子都很有出息,兒子在上市公司上班,女兒女婿做小生意,家裡經濟條件相當不錯。
孩子們都不止一次勸說讓他乾脆辭了這份苦差事,可是他卻放不下。
「有些事情,總得有人來做吧?而且我都做了這麼多年了,總得有始有終吧?」董軍笑著說道。
通過交流,李易發現,其實相比起過去的郵遞員,現在的董軍,要做的事情反而更多。
因為過去,送的大多數都是信件,那個時候信件也比較多,而現在,信件其實很少了,但是送的東西卻反而更多,更重了,當然,他也從自行車換成了摩托車!
而因為山里沒有郵政業務點,他經常在村民的家門口現場辦理郵寄、匯款等業務,並且還為不便出山的老人代買藥物或用品,把點滴溫暖送給山村的人們。
其實作為一名農村郵遞員,董軍的工資並不高,但是他自己也說了:「早年這份工作的收入其實還是相當不錯的,但是現在雖然收入不算什麼,家裡的孩子也出息了,可我現在也不是為了錢。」
如果是其他人說這話,可能還會被人認為是矯情,可是李易他們都看的出來,董軍是真的。
因為是真的苦!
但他已經成為這條郵路上不變的風景,山裡的村民更是離不開他,他說:「我很熱愛自己的這份投遞工作,我捨不得山裡的人們,我會一直沿著這條郵路走下去。」
「其實現在山村郵遞員雖然少,但是也只是相對於過去而言。像我這樣的農村郵遞員其實還有不少的。」
和董軍的一番接觸,以及聽完他的故事,李易對《那山,那人,那狗》有了更多的,更深刻的理解。
雖然時代在變,雖然科技改變了很多東西,但是有些東西卻是不會變的。
李易他們對董軍都非常的敬佩,朝風暮雨,披星戴月,寒來暑往,把青春和汗水留在了這條鄉郵路上,把希望、歡笑、溫暖帶給人們。
老實說,換做是他的話,李易都覺得自己真的做不到。
所以這反而讓他更加敬佩這些人。
就像董軍說的,有些事情,雖然苦,但是卻能給人帶去甜,而且總有人要去做,那為什麼不能是他?
跟著董軍去送郵件的過程之中,李易他們都發現了,董軍在這裡真的很受歡迎,也很受尊敬。
李易突然有些能夠理解,電影裡面的:「郵包背起來,就是一輩子的責任。」「鄉郵員的肩上擔著的,是整個大山的希望。」「命可舍,郵包丟不得。」
這是老一輩的郵遞員們的堅守!
原版的《那山,那人,那狗》之所以在國內上映的時候,表現平平,反而牆內開花牆外香,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是因為,這部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純」。
不同於商業電影的矯揉造作,也沒有特別的跌宕起伏的劇情,有的只是詩意一般的寫實。
而原版的作品,是小說,那部小說就是靠詩意的語言征服讀者,但它弱情節的散文意象被改編成電影,必然沒有離奇曲折的情節,提高了觀影門檻。
當然,不得不說的是,這部電影的誕生的時間也有很大的關係。
那個時候的華國的電影方興未艾,人們的觀影數量不夠多,而文藝片一大特點就是不靠劇情取勝,所以乍一看有點溫吞,但這樣的片子就是要細品才有味道。
當然還有一點是,那個時代的華國,其實還沒有那麼浮躁,人情社會還沒有那麼的冷漠。
而相比之下,島國這個國家,可以說人情冷漠是這個國家的一大痛點。
事實上,像擇一事,終一身,這種選擇,恰恰是島國很多人的寫照,他們的企業有終身制員工,和國內過去的很多工人是一樣的。
《那山,那人,那狗》這種「雁過無痕」的情感處理正好迎合了島國人的心理需求,他們缺乏的正是這種妙到毫巔的交流技巧。
當然,還有一點,要說一說文藝院線!
國內是沒有藝術院線的說法的,哪怕是時至今日也依然沒有真正的藝術院線。
但是在島國,二十年前就已經有了,藝術院線不同於傳統院線,它的特點是:受眾小,數量少,周期長。一個城市可能只有一兩家藝術影院,一座藝術影院一年可能只放映一兩部片子。
正是有了良好的輸出環境,充裕到奢侈的輸出時間,《那山那人那狗》才能在島國賣到爆。
不過,時下李易卻有信心,這部電影能夠在國內同樣的征服觀眾。
原因很簡單,因為時代不同了。
這部電影曾經出現的時代,前文說了,那個時候,人情還沒有那麼的淡漠,社會還沒那麼的浮躁,而且那個年代距離也不是特別遙遠,所以,換句話說,那個時代的不缺這種情感。或者說不那麼的迫切。
但是現在,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越來越淡漠,社會越來越浮躁。
越是缺少什麼,越是渴求什麼。
為什麼年代小說,會突然在這幾年變成大熱門?
就是因為在這個浮躁的時代,人們太需要這種東西了,或者也太缺這種東西了。
再一個,眼下的觀眾,可以說不是當年能比的,《那山,那人,那狗》曾經的觀影門檻,對於時下的觀眾來說,真的不算什麼。
言歸正傳,電影很快地回歸拍攝,一路上走走停停,李易的確沒有趕時間,而是拍拍停停,偶爾停歇下來,欣賞大自然的風景,聽一聽這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