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6章 黔南叛變欺壓甚,殺雞儆猴時運轉
天寶十一載十一月
楊國忠受命出征黔南,身上兼有黔南、劍南二節度使,此時才抵達劍南道瀘州前線。
早在天寶十年,黔南諸族不滿大唐高壓政策久矣,起兵反抗,時任劍南節度使楊國忠推薦親信鮮于仲通為主將,令他率軍攻打南詔,結果失敗,損失數萬人。
然而由於反叛軍只是不滿朝廷欺壓,故而僅僅只是結寨自守,拒不納貢。
所以並沒有侵占劍南道的土地,再有黔國公府在黔南勸阻,反叛力量僅在黔南道,且起起伏伏。
為了謀取戰功,楊國忠借用黔南與中央之間的信息差,為鮮于仲通遮掩敗績,偽造戰功上報朝廷。
朝廷以為真,所以並沒有怪罪二人,反而加官進爵,讓楊國忠身兼劍南、黔南二節度。
雖然遮掩了敗績,但楊國忠深知黔南問題必須要解決。
故而提拔黔南當地的蠻人領袖孟良柱為黔南兵馬使,以為招攬黔南各部。
誰知孟良柱上任後大肆斂財,欺壓良善,凡是以往與他有仇的部落、家族多被其查抄。
黔南各地大驚失色,本來有所減緩的反抗勢力再次聚集起來。
不僅如此,孟良柱還派人挑釁南邊從驃國剛獨立出來的木邦,想要欺負小勢力,以謀取更多的戰功。
結果木邦軍忍無可忍,動用所有力量起兵反攻唐軍。
孟良柱不得民心,加之木邦首領派人聯絡黔南各部,約定驅逐唐軍後各部自治。
早已無法忍受的黔南各部首領、漢人豪強紛紛起兵襲擾唐軍糧道,致使孟良柱大敗,一路退回黔南收服昆州。
消息傳到長安,這才有了楊國忠召集大軍南下之事。
然而當楊國忠意欲在長安附近募兵南下征討叛軍時,百姓們一聽是去黔南,這與流放何異,所以沒人願意應募。
無奈,楊國忠只好派御史捕人強制送到軍所,東拼西湊,這才募集了十餘萬大軍。
加上劍南兵馬使鮮于仲通手中的三萬餘,以及黔南孟良柱手中的殘兵數千人。
總算接近二十萬,所以楊國忠有信心平定黔南叛亂。
瀘州,小小的瀘州城此時旌旗蔽日,戰馬喧囂,近二十萬大軍聚集在周圍,讓瀘州第一次聚集起如此多人氣。
大營中楊國忠高坐帥位,其下諸多將校分列兩旁,心腹大將鮮于仲居於位首,本來在昆州的孟良柱跪伏在軍帳正中,瑟瑟發抖。
「本帥命你堅守昆州,援兵不日便至,你為棄城逃走?」
「大帥饒命,此實非小人之過,賊軍與城中黔國公府勾結,加上軍中多黔公府舊部,只是頃刻,數千大軍便更弦易張,手中沒有兵馬,實在守不住啊。」
聽聞黔國公府叛亂,楊國忠眉頭緊皺,怎麼也不願意相信。
要知道黔國公府鎮守西南近百年,忠心為國,怎會與域外蠻族同流合污。
雖然這些年由於朝廷的態度轉變,黔國公一系第一次失去黔南節度使的位置,但也不會投降外族人吧。
就算他們想,松溪白氏也不會准許。
但如今事已至此,如何謀劃光復黔南才是當務之急。
想到要重頭開始進攻黔南,楊國忠就感到頭疼,更糟糕的是,昆州一失,代表常年駐守黔南的黔南軍全軍覆沒。
沒有了本地軍隊的嚮導,加上黔南地勢複雜,接下來的戰鬥就難了。
看著跪在地上的孟良柱,楊國忠就氣不打一處來,本來去年黔南已經被朝廷安撫好了,孟良柱一上任,甚至將黔南全部丟失。
「喪師失地,棄城逃命,本帥能饒得了你,軍法饒不了你,來人,拖下去,軍法從事。」
「大帥,饒命啊!」
楊國忠冷冷的看著孟良柱臨死前的高呼,卻沒有一絲反應。
隨著帳外聲音戛然而止,僅次於節度使的兵馬使就這樣如宰豬般殺了,在場的眾將都感到一絲冷氣。
「本帥不管之前你們怎麼樣,今後,但凡有聽令不從,裹足不前者,孟良柱就是你們的下場。」
「謹遵大帥令。」
看著用一顆人頭,震懾住這群驕兵悍將,楊國忠很滿意。
就在他們還在商量接下來的進攻計劃時,一名親兵沖入軍帳:「大帥,朝廷來人。」
楊國忠聽後立即出帳,迎接天使。
宣讀完制書,又塞了點錢,楊國忠才得知朝廷讓自己回去的原因。
李林甫探聽禁中之語,得知自己早晚要被李隆基罷相,內心憂懼萬分,不過一個月便死了,皇帝讓他儘快返京,接任右相之位,完了就沒了。
「快,備馬,本帥即刻啟程返京。」
「大帥,那這南征之事?」
「取消所有進攻計劃,命令各營守好營寨,具體命令等本帥回京後自會下達。」
說完,楊國忠帶著幾名親信,在數百名騎士的護衛下望長安而去。
天寶十一載十一月二十一日
自從得到詔令後,楊國忠僅用了十日,跑死了三匹馬,終於抵達京師。
十一月二十三日
李隆基任命楊國忠擔任右相,兼吏部尚書,判使照舊。
此時的楊國忠身上除了右相、吏部尚書職位,還有京畿採訪使、專判度支、劍南節度使、黔南節度使等四十多個使官。
再加上李隆基的寵妃楊貴妃在內,楊國忠的權勢比之李林甫還要巨大。
不過雖然如此,但實際威望,楊國忠比起李林甫來說還是差得遠。
為了坐穩自己的右相之位,楊國忠立即將鮮于仲通從劍南召回來,任命其擔任京兆尹。
又讓中書舍人竇華、侍御史鄭昂等授意選人,以掌握官帽子,煊赫自己的權利。
天寶十二載
關中地區連續發生水災和嚴重饑荒,李隆基擔心會傷害莊稼,楊國忠便叫人專拿好莊稼給他看。
並奏道:「雨水雖多並未傷害莊稼。」
李隆基信以為真,便沒再管這件事了。
但朝廷不下令賑災,致使許多百姓流離失所,關中頓時大亂,流民聚集州城之外,期待著放粥。
扶風太守房琯見朝廷遲遲沒有動作,看著城外的災民,實在忍無可忍。
立即提筆向朝廷奏報當地出現的水災,請求朝廷賑災,亦或免去今年的賦稅。
誰知報災文書根本就走不到李隆基案前,被楊國忠截留,直接叫御史審問他,最後編織罪將他下獄,流放大洋洲,以彰顯自己的相權。
好在大唐府庫充足,關中各地民政官以府庫的錢財往關東購糧,勉強將這次水災後產生的民亂壓制下去。
不過自此以後,各地再也沒有官員敢向朝廷匯報真實情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