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章 陰謀出職業軍士,邊將重組西南告急

  第845章 陰謀出職業軍士,邊將重組西南告急

  天寶六載十月,雖然河南血案、諸鎮聯名彈劾宰相等一系列足以影響一國的政治事件,在李隆基一力彈壓,以及李林甫讓權疏財退至崖邊的結果落下帷幕。

  但政治影響力卻仍舊存在。

  在諸鎮聯名中,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王忠嗣,引起了李隆基與李林甫的關注。

  身為鎮守邊疆的重將,手握十餘萬邊軍的節度使,西北軍鎮第一人,在政治中站隊,顯然是不理智的。

  十月,王忠嗣下屬將軍董延光進攻石堡城失利。

  早些時候被李林甫安插進西北軍中的親信,濟陽別駕魏林察覺先機,搶先找到董延光。

  「將軍乃王公麾下大將,石堡城不過一小城而已,如今攻堅失利,損兵折將,朝廷定會問責。」

  「王公乃西北魁首,往昔被陛下引以為養子養在宮中,今朝廷論責,定要落在將軍身上了,免爵奪職算是輕的,就怕身陷囹圄,流放大洋,悔之晚矣。」

  董延光被說的心頭髮顫,驚懼的向魏林請求一條活路。

  魏林便說出了轉投李林甫的辦法。

  「將軍知道,李公任相十餘年,自大唐立國以來未有如此長久者,可見李公在聖心久矣。」

  「再說前半年李公被諸鎮誣陷彈劾,最終怎麼樣,李公照舊全身而退,可見李公能力如何。」

  「不瞞將軍,朝中對王公早有非議,就連聖人也對王公不似以往那樣親近。」

  「為何?一者王公擅自插手朝政,乃邊將之大忌,二者王公得罪李公,焉有好下場。」

  董延光被說動,但仍舊對背叛王忠嗣心有不甘。

  魏林接著說:「在下素知將軍之忠義,然而將軍焉知王公之危險乎?」

  「請先生解惑。」

  「王公出鎮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威震西北邊陲,各族不敢稍微侵占,此乃王公之威權也。」

  「然而大唐兵馬亦不過百萬,焉有王公一人手握十餘萬之事,豈不聞功高而蓋主?」

  「王公素來忠心聖人,想必如今早有自污之心,只是礙於軍務無法施展,將軍今日之舉,其實正合王公之心。」

  最終董延光答應了魏林的拉攏。

  在王忠嗣不知曉,沒有下達對他的處理辦法之前,向朝廷密奏王忠嗣沮撓軍計,致使石堡城失利。

  同時,魏林也上書誣告王忠嗣,稱其欲擁兵尊奉太子。

  李隆基思量良久,雖然不相信王忠嗣要叛變,但還是決定奪去王忠嗣兵權,將他召回朝廷,貶為漢陽太守。

  李林甫聞之大喜,擢魏林為太府寺少卿,替他掌管國家財庫,並牽制白氏一系的太府寺卿蘇克堅。

  又推薦董延光接任王忠嗣空出的河西節度使一職。

  不僅是拉攏董延光以在邊鎮安插自己人,以免重蹈之前諸鎮聯名彈劾自己的覆轍。

  他深知那些朝廷名將看不起自己,絕不會與自己為伍,所以他開始向李隆基推薦胡將。

  而李隆基也有自己的考慮,他認為當前白氏在軍隊中的占比太大,而且白氏在大唐聯姻遍天下,根系錯綜複雜。

  之前十多個軍鎮,三十多個州刺史聯名一事,可見白氏在地方的影響力,這件事也提醒了他,白氏是少插手,但不是不插手。

  他不得不考慮當有一天李唐皇室與白氏鬧翻了,他們有沒有能夠壓制白氏。

  也正是出於這樣的想法,本來想要罷相的他,反而放過了李林甫。

  他想要李林甫代替他壓制白氏在朝中與地方的力量。

  於是在李隆基與李林甫二人心照不宣的默契下,安祿山、史思明、安思順、舒翰、高仙芝等內化番將開始崛起。

  而李林甫為了拉攏這些番將,不僅自己辭去兼任的朔方節度使之職,舉薦安思順繼任,還默認這群番將為了獲取軍功,不斷在邊境製造摩擦。

  由是朝中出現「文臣為將,怯於戰陣,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驍勇善戰,而寒族在朝中沒有黨援。」的言論。

  這種言論甚至得到了李隆基的讚賞與推崇。

  由此大唐軍隊格局形成:禁軍多用漢將,邊軍多用番將的潛規則。

  而且自從大唐實行募兵制,又加以開海成功,憑藉河西之路、南洋之路攫取的大量錢財,大唐基本上完成了兵制改革。

  除了一些內地平和的地區仍舊運用徵召的府兵外,整個大唐十之八九都已經換成了募兵。

  加之大唐疆域遼闊,駐守邊疆軍士眾多,還有駐紮海外的駐軍。

  據兵部統計,大唐有兵籍的軍士八十多萬,全為募兵,職業軍士。

  其中邊軍有五十多萬,占據總兵數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西北邊境。

  大鎮數萬,小鎮數千,大唐為了穩固邊疆,沿線設立的軍鎮大大小小不下百座。

  天寶十一載

  李林甫舉薦心腹王鉷為御史大夫,遭到同為御史中丞楊國忠的記恨。

  恰巧,同年三月,王鉷之弟王焊與刑縡受到不明勢力資助,圖謀作亂,欲殺死李林甫、陳希烈、楊國忠撥亂反正,遭到鎮壓。

  因為王鉷是李林甫心腹,李隆基讓李林甫避嫌,命楊國忠與陳希烈一同審訊。

  楊國忠藉機報復,奏稱王鉷也曾參與密謀,並藉此案牽引李林甫,稱是他暗中勾結王鉷。

  而陳希烈深知楊國忠如今已經超過了李林甫得寵,於是也從旁作證。

  最終王鉷被賜死,但李林甫在李隆基再三斟酌下還是被放過,只是逐漸被疏遠。

  而王鉷死了,楊國忠自然接任了御史大夫之位,距離那個頂點又近了一步,從九品小吏,走到這裡也不過數年而已。

  不過這件事也讓李林甫知道了楊國忠的態度,於是暫時放下了壓制白氏等其他政敵,轉而專心對付楊國忠。

  天寶十一載十月

  因為李林甫的放縱,新就任黔南兵馬使孟良柱(蠻人出身)不斷製造與西南各部外族的軍事摩擦。

  終於遭到了以木邦為首的東南各部聯軍報復反擊,大舉侵入大唐的黔南地區。

  加之孟良柱上任後收到李林甫密令,暗地裡不斷打壓白氏在當地的力量。

  致使以白氏為主居住在當地的白族人以及其餘與白氏聯姻的寨子不滿,聯合起來抗議朝廷不公,據不繳納賦稅,諸州官吏也陽奉陰違。

  內外交困之下黔南軍孟良柱的指揮下節節敗退,西南告急。

  朝廷先後派出數批援軍,但黔南地形複雜,氣候多變,蚊蟲繁雜,民眾多結寨而居,大軍無法展開,唐軍又失了民心,戰事陷入僵持之中。

  正巧楊國忠兼任著黔南節度使一職,李林甫便奏請李隆基,建議讓楊國忠到劍南赴任,統一指揮大軍,想藉機把他調離朝廷。

  而此時西南已經堆積了朝廷大軍二十餘萬,李隆基正想要派一個忠心的人,便答應了。

  如此楊國忠便慌了,當夜就進宮哭訴:「臣一旦離朝,必為李林甫所害。」

  但此時西南事急,朝廷在西南派遣了近二十萬大軍,必須要一個忠心之人統帥,所以李隆基為了讓楊國忠放下心來,安慰道:

  「卿暫且先到劍南處理軍務,放心,朕很快就會召你回來,屆時有了功勞,朕才好讓你當宰相啊。」

  一旁楊貴妃也在勸說,最終楊國忠沒有抵擋住誘惑,咬咬牙接受道:

  「也罷,既然陛下已有決議,臣定會為陛下照看好這西南的二十萬人。」

  見楊國忠的態度,李隆基很滿意,不愧是自己選來接替李林甫的人選,就是聰明:

  「善,如今最後一支南下大軍已經進了蜀地,你還是快些啟程,以免誤了時機。」

  「臣謹遵聖命,臣告退,願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