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江湖之遠憂其心,廟堂之高亂其政

  第684章 江湖之遠憂其心,廟堂之高亂其政

  開皇二十年,十月

  此時白槐已經上任江州長史三四個月了,從邸報上看到了三四個月前朝廷討論的結果。

  天子楊堅力排眾議,先是貶斥了反對廢黜太子的白槐等中堅派大臣,又不聽高穎等親信大臣的勸諫,終於是聽從獨孤皇后的建議,廢太子楊勇,立晉王楊廣為太子。

  白槐不由得嘆息道:「不聽大臣之言,卻篤行婦人之言,輕易廢長立幼,隋之亂,由此而始。」

  即使這幾年大隋東卻高句麗,北破突厥三可汗,聲威傳遍天下四海。

  但白槐知道,考驗一個王朝能否傳承下去最重要的東西,是立國之基,儲君之立,民心之定。

  不然,就算再怎樣強大,再怎樣威加海內,難道比之秦國還要強嗎?

  於是他們都很難逃過因為根基不穩,而導致王朝早夭,二世乃至三世、四世而亡,其可見也。

  再想要創立一個大漢般長壽的王朝,是很難的,就算是超過白氏所立的大夏,司馬氏所立的晉朝,傳承過百年,也是許多王朝可望而不可及的。

  多數是如同北周、北齊、南梁、南城、劉宋等不過五十年的短命王朝。

  如今既然做了隋朝的官,那就要盡王事,若是楊堅突然賢名了起來,那對天下百姓,就是福運。

  想到就做,他立即回到官署,在自己的辦公房內,鋪開一張奏摺,依據自己朝議大夫的虛職,可以獨立上奏書。

  洋洋灑灑的寫了一篇《王朝論》,上面簡單談到了自秦以來歷朝歷代國運長短的問題。

  還談到了為什麼秦國二世而亡,而大漢國運綿延五百年,雖然分為三段,但依舊是大漢的原因。

  又談了漢末以後,司馬晉朝為何如此快速的就亂了,以至於導致後面數百年的大亂世,中原浩劫。

  最後談到了白氏對於王朝的見解,都是從夏國能夠在亂世中,奇蹟般的承續百五十年,結束了諸夏北方的胡亂的經驗。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由此項劉爭鋒,以鴻溝為界,天下終歸於漢,之後國祚五百年,可比夏商周,後世王朝無可比擬者。」

  「其是高帝比之秦室尊貴乎,比之項羽力強乎,亦或者比之後世之君賢明乎,非矣。」

  「何以獨漢享運五百年焉。」

  「臣以為乃漢之政治穩定,從不恣意妄為,即使皇子如何賢能,也沒有廢長立幼的傳統。」

  「猶如當初之仁帝、景帝。仁帝為太子時,景帝為代王,代國由是大治,太子仁孝無功,高帝豈廢太子而立代王乎?」

  「再者趙王劉如意,高帝喜之甚矣,終無廢長立幼之行,進而為後世之漢帝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於是朝堂穩定,百姓安居樂業,漢之名號深入人心,這才有漢之五百年國運。」

  「之後的漢室帝王,哪怕是武帝,不喜戾太子,導致劉據叛亂,終究沒有在劉據死之前,廢其太子之位。」

  「而漢室之亡,恰恰在皇位頻迭,肆意廢長而立幼,東漢末年的少帝劉辯、獻帝劉協皆是此例,此乃禍亂之源。」

  「輕易的廢立儲君,不僅於國不利,與陛下之威望亦不利,更與大隋的千秋萬代不利,臣忠心為國之薄見,望陛下垂憐。」

  寫下最後一筆,蓋上自己的符印,白槐將其交給官驛,讓其直接送往京師內史省,不入尚書、門下兩省,直達君案。

  做完這一切後,白槐便在等待朝廷的最終決斷,是獎是罰,自己都認了,他便放下了一切雜念,專心協助江州刺史,處理江州的民生、商事問題。

  仁壽元年(開皇二十年)

  因為改立太子,所以楊堅將年號改為「仁壽」,意為太子仁德,大隋長壽。

  等了數個月,自己的奏書就如同牛入泥海,沒有一點反應。

  不應該啊,就算是駁斥,也該有一個回呈,或是上面蓋著駁回原處批註,返回白槐手上。

  如此說來,只有一種情況,奏書被人截留了。

  「晉王勢力竟然滲透如此,陛下懈怠了。」白槐心中如是想到。

  早在出使嶺南之前,在建康面見楊廣,求取扶南犀仗時,他就看出楊廣表里不一,是個偽君子。

  如今看來不僅品行有缺,還十分貪慾權勢,楊堅還沒死,就這麼迫不及待的想要上位了。

  看著江州滾滾而逝的江水,天邊陰沉沉即將下雨,白槐不由得憂愁道:

  「山雨欲來風滿樓啊。」

  仁壽四年

  楊堅患病仁壽宮,命尚書左僕射楊素、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岩都進入仁壽宮侍病。

  之前受重視的原尚書右僕射高熲,因為反對廢立楊勇,得罪楊廣,被楊堅夫婦厭惡。

  之後上柱國王世積因罪被殺,攀咬高熲,楊堅早就想要懲治他,於是就以此定罪。

  不過賴得上柱國賀若弼、吳州總管宇文弼、刑部尚書薛胄、民部尚書白垣、兵部尚書柳述等人力保,都證明高熲無罪,才得以免除死罪。

  最終以連坐的罪名,免去所有官職,只保留公爵身份,返還府邸。

  然而對於賀若弼等人的保舉,楊堅十分憤怒,認為他們結黨營私,故而將他們全部交給有司處理,雖然最後沒有查到證據。

  但從此以後,朝中之人沒有再敢開口的。

  因此如今楊堅病重,由一向與楊廣交好的楊素負責侍病,又加上了與楊素等人不對付的柳述、元岩二人。

  這是楊堅習慣性的平衡手段。

  自從楊堅染病不理朝政後,朝堂之事都決於太子楊廣。

  大權在握的感覺讓楊廣恍若真皇帝,於是逐漸忘記了平日裡的偽裝,開始暴露秉性。

  不僅肆意與楊素傳遞書信,還多次調戲楊堅的寵妃。

  這讓楊堅十分憤怒,也讓他終於認清了楊廣的真面目,不由憤怒道:

  「如此荒唐!朕還沒死,只是太子就如此狂妄,怎麼可以將國家大事交付給他!獨孤誤朕!」

  隨即叫來柳述、元岩,讓他們召來楊勇,赫然是想要重新廢立太子。

  結果此事被楊素知道,他與楊廣一直有政治盟約,所以立即告訴了他。

  楊廣當機立斷,憑藉自己暫署朝政的權利,假傳楊堅的旨意將柳述、元岩逮捕下獄,並迅速調來東宮的裨將兵士來宿衛仁壽宮,禁止任何人進入。

  又派親信宇文述、郭衍進入調度指揮;命令太子右庶子張衡進入文帝的寢宮侍候,其餘宮中之人全部趕到其他大殿看守。

  不久,宮內傳出鐘聲,楊堅病逝,太子楊廣靈前登基。

  關於楊堅之死,眾說紛紜,但大臣們多信奉是楊廣所為,然如今楊廣登基,再多說無異,只能默默忍受。

  四月五日

  在楊廣的主持下,群臣為楊堅上諡號「文」,廟號「高祖」,葬於泰陵。

  定下明年年號「大業」,彰顯了楊廣內心的雄心壯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