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暴政起民怨沸騰,意孤行王宮聖宮
大業元年
當今天子在太子時就有預兆,登基後所做的事情,正如白槐所想。
先是登基後僅僅一個月,就假傳隋文帝遺囑,逼迫廢楊勇自盡。
然後誣陷胞弟蜀王楊秀及幼弟漢王楊諒,兩人合謀使用巫蠱詛咒隋文帝,下詔將他們剝奪一切官爵貶為庶民,軟禁於內侍省。
且將他們的兒子全部一同軟禁,不准妻妾等任何人探望。
幸得漢王楊諒此時在并州駐守,防備突厥,聽聞楊廣要殺自己,當天就宣布起兵,不過是以誅殺楊素,清君側為名。
楊廣便以楊素派兵鎮壓,不過一月,楊諒便兵敗投降,被幽禁至死。
接著,楊廣又以各種名義誅殺侄兒長寧王楊儼,且將剩餘的侄兒全部貶至嶺南,並派人在路途中將他們殺死。
為了做好這件事情,楊廣花費了三年。
大業三年
穩固了皇位以後,楊廣開始對朝中與他不對付的大臣動手。
先是將高熲、宇文弼、賀若弼處死,並將他們的兒子流放邊疆,甚至連蕭皇后的兄弟蕭琮因為與賀若弼友善,也被廢於家,不久被賜死。
接著素來不參與爭鬥以及皇位之爭的民部尚書白垣,也因為之前聲援過高熲,被貶為揚州刺史。
雖然楊廣的行為惹得朝堂議論紛紛,但在楊廣與楊素等人的手段下,並沒有激起太大的變動。
因為不管是楊氏皇族,還是高熲、宇文弼、賀若弼等大臣,都不是世家序列。
楊廣無論怎麼暗害親族,那都是楊氏自己內部的事,群臣沒有資格管。
而高熲、宇文弼是前朝皇室,在世家心中並不算自己人,賀若弼更是寒門出身,所以對世家的觸動不大。
唯一算是世家的白氏,楊廣根本沒有動,最重的只是將白垣等世家中對他不滿的大臣貶官,沒有下獄殺害和免官的。
所以雖然朝野對楊廣有非議,但最終還是沒有惹起官怨,天下依舊平穩的向前。
大業八年
原本沒有問題的天下,此時終於有所動盪了。
不是因為楊廣排擠大臣的舉動,而是他絲毫不恤民力,大肆興建土木,惹得民怨沸騰。
先是大業元年,動用二百多萬民夫營造東都洛陽。
然後在各地大修宮殿苑囿、離宮別館,其中比較有名的有顯仁宮、江都宮、臨江宮、晉陽宮、西苑等。
而且楊廣十分喜歡當年任職揚州總管時候的揚州,於是改建業為江都,多次率領諸王、百官、后妃、宮女等一、二十萬人游幸江都。
他們所乘坐的龍舟等船隊長達二百餘里,所經州縣,五百里內都要貢獻食物,揮霍浪費的情況十分嚴重。
百姓好不容易盼來天下一統,如今又要廣服徭役,於是對於朝廷十分痛恨。
因為隋文帝時期,突厥曾經侵略隋邊,文帝便派出白聚、高熲、楊弘、豆盧績、竇榮定等大將並為行軍元帥,多路出擊,直接將突厥打成了東西突厥。
並上表「永為藩附」,從此保持了邊境的和平。
所以楊廣對突厥兩位可汗很是友好,多次賞賜東西突厥的可汗,以此穩定北境。
當初高熲、賀若弼兩人還在時,就以此勸說楊廣不能對突厥太好了。
但楊廣心中自有定略,因為他將目光投向了高句麗與吐谷渾,所以他必須要保持北境的和平。
在文帝時期,高句麗就曾經對隋朝入侵,只是被打退了。
文帝也派出過數路大軍,共計三十萬征討,不過最終戰敗,所出之兵只回來了十之三四。
幸好高句麗國內產生劇變,遣使向隋朝謝罪,文帝這才罷兵。
後來不久文帝又想要征討高句麗,但被高熲勸阻,認為不能如此耗費民力,遼東苦寒,不能在這上面多廢兵力。
而白垣也上書道:「遼東之地氣候多變,寒天多於青天,不宜大兵團作戰,適宜少量兵精作戰。」
「故而陛下若真欲方略遼東,只需要派一員上將,遣二三萬精兵駐守,徐徐圖之即可,不宜動用大兵。」
最終文帝打消了再次出兵遼東的想法,以豆盧績為營州總管,緩緩攻略遼東。
但楊廣不這樣認為,自從他率大軍平定了南陳以後,他便產生了一種錯覺,只需要人數足夠多,任何敵人便都會化為齏粉。
於是他開啟了對高句麗的戰事,絲毫不顧高句麗國內勢力對隋朝的示好。
大業八年正月
楊廣徵調天下各州縣的士卒共計一百一十三萬餘,其中陸軍集中在涿郡,水軍集中在東萊。
另調民夫二百萬,以運送衣甲、糧食等。
為了打造足夠出征的海船,楊廣徵調了全國各地的船匠十餘萬。
由於督造頗急,使得造海船的民工日夜站在水中,皮膚潰爛,腰以下生蛆,死者甚眾。
二月,楊堅親率陸軍,進攻高句麗遼東城,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率領江、淮水軍,戰艦綿延數百里,走海路進攻,高句麗腹地平壤。
聽聞隋軍大舉來攻,兵力多達百萬,高句麗國內十分混亂,言降者甚眾。
高句麗王高振無法決斷,前來聖宮詢問國師白祥。
高句麗與其餘諸國不一樣,實行的是雙元制,國內以大王、國師為領袖,大王是政治領袖,國師是宗教領袖。
而國內的軍隊也被分為王師與道兵。
這都源於高句麗建國之初白氏入國。
當初大夏定朝鮮,高句麗為了生存,尊大夏派出的東夷校尉,宗室白瑾為國師。
從此之後,隨著白氏在高句麗國內傳播道教,白氏逐漸掌握了高句麗國內的宗教大權。
因為大夏的存在,高氏只能忍氣吞聲,多次想要出手,都被夏室干預。
經過多次爭鋒,聖宮國師白氏一脈的天一道,甚至組建了一支數千人的護道軍。
最後經過不斷擴編,成功從王宮王室高氏一脈,奪得了高句麗國內一半的軍權。
不過也正是因為白氏的存在,使得高句麗國內的漢化十分之高,與中原已經沒有兩樣。
後來夏室覆滅,高氏找到機會,開始不斷出手削弱白氏的影響力,直到隋文帝時期,高氏王室的勢力達到了鼎盛。
白氏國師一脈只能龜縮在聖宮內。
於是時任高句麗大王高遠,悍然發動了對隋朝邊境的襲擊,掠奪了隋國東北數萬百姓。
原本想得是打破國內對中原的慕化,結果沒想到惹來了隋文帝的三十萬大軍。
雖然最後憑藉高句麗的地勢、氣候,讓隋軍損失慘重,但高句麗國內也不好受。
因為這一仗,王師損失慘重,國內民生凋敝,時任國師白邦趁機聯合國內的文臣,帶著道兵包圍了王宮,逼迫高元退位。
扶持了高元的弟弟高振登基,高元宣布一心向道,願意為這一戰負全部責任,終身閉關聖宮,為國家祈福。
於是在白邦的指示下,高句麗快速的通過了對隋朝的求和程序,帶著大量遼東珍寶,遣使請隋文帝罷兵。
如今楊廣再次侵入高句麗,當今大王高振心中暗喜,不知一直對中原友善的國師會如何應對。
說不得這一次高氏能夠再次奪回國家大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