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臨終留遺終成空,將府議事誅閹宦

  第370章 臨終留遺終成空,將府議事誅閹宦

  中平六年

  二月

  王國叛軍圍攻陳倉從冬到春,已有八十多天,始終不能攻克,部眾疲勞不堪,只好解圍撤退。皇甫嵩立即起兵追擊,連戰連捷,大破王國的部眾,斬殺一萬多人。

  劉宏此時已經身體抱恙,臥病在床,擔心涼州的軍隊脫離了自己的掌控,皇甫嵩還好,自己知道他的忠心,但是董卓實在是太過於擔心。

  便下令徵召董卓為少府。

  誰知道董卓上書:「臣下屬的湟中義從、匈奴士兵都來攔住臣的車,苦求臣不要拋棄他們,臣實在是制止不了他們,只能留下來寬慰他們,如果有情況有變,臣再向朝廷匯報。」

  面對董卓的耍無奈,朝廷也沒有辦法,誰叫董卓麾下有二萬多的將士呢?而此時劉宏又病重了。

  最後還是劉宏下詔拜董卓為并州牧,其下屬軍隊轉交給皇甫嵩。

  董卓知道再不接受,等待他的就是皇甫嵩的刀槍了,可是若是放棄軍權,只身前往并州,自己將死無葬身之地,於是他又上書道:

  「臣掌兵十年,士兵上下與臣的關係太好了,都說要為臣賣命,臣乞求帶這幫士兵去并州,一同為大漢效力邊垂。」

  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酈勸說皇甫嵩乾脆趁機除掉董卓,也好為大漢除去一害,但是皇甫嵩思考後,拒絕了,因為涼州與董卓頗有聯繫。

  且董卓在軍中,若是沒有一下子抓住,被他跑了,他帶領著麾下的士兵與涼州的叛軍勾結,將會釀成天大的禍事。

  因此只是將董卓不肯交出兵權的事上奏朝廷。

  劉宏直接下詔責備董卓,說要是再不上任,自己就要派出西園軍前來強行押他上任,並且同意了他最多只能帶著五千人上任。

  董卓知道這是劉宏最後的底線,最終,帶著五千人向并州出發,但是停留在河東郡就不走了,因為得到雒陽的內線來報,此時的劉宏已經重病得說不出話了,他準備觀望一下雒陽局勢的發展。

  三月

  幽州牧劉虞與中郎將公孫瓚平定張純叛亂,劉虞因安撫遊牧民族有功而被授予太尉之職,封為襄賁侯。

  公孫瓚因功被升為奮武將軍,封為薊侯。安熹縣尉劉備也因為在這次的平叛中有功,被升為高唐縣令。

  四月

  劉宏在南宮嘉德殿駕崩,由於劉宏在任的時候,天下實在算不上安定,而且政局也不穩定,群臣給他上的諡號為「靈」,死而志成曰靈,亂而不損曰靈,不遵上命曰靈;德之精明曰靈。

  對於新任的天子,各方有不同的意見。

  劉宏共生有兩個兒子,一個是長子劉辯,是何皇后所生,另一個是王美人所生的皇子劉協。

  由於劉宏認為劉辯行為輕佻,沒有帝王的威儀,不適合做皇帝,想立被董太后撫養的皇子劉協為太子。

  但是因為何皇后以及大將軍何進的緣故,劉宏對於立太子之事久拖不決,一直到自己駕崩時都沒有立太子。

  為了不讓何氏外戚的權利太大,造成前漢末年王氏篡權的結果,劉宏最終還是決定立頗有才能的劉協為新帝。

  並將劉協託付給他特別信任的宦官,上軍校尉蹇碩。讓他憑藉著手中的軍權,護佑劉協順利登基。

  因此蹇碩準備先殺何進,再立皇子劉協為帝,於是請何進入後宮。

  何進身為當朝大將軍,與宦官自然是不對付的,而為了對抗宦官,他與士大夫們結成了同盟,因此西園軍中除了蹇碩,許多校尉軍官都與何進有聯繫。

  蹇碩想要憑藉西園軍誅殺何進,自然就會泄露了消息。

  在何進剛從外朝進入後宮不久,蹇碩的司馬潘隱就向他告發了蹇碩的陰謀。

  何進大驚,趕忙退出後宮,從便道回到軍營,然後謊稱自己生病了,不能入宮,蹇碩的計劃因此失敗。

  於是在群臣和何皇后的共同擁立下,皇子劉辯得以順利繼承帝位,成為大漢的天子。

  劉辯尊何皇后為皇太后,董太后為太皇太后。

  由於劉辯年幼,沒有元服,因此由何太后臨朝稱制,同月,宣布大赦天下,改元為光熹,冊封九歲的皇弟劉協為渤海王。

  之後又封太傅白亞為右將軍,司徒袁隗為太師、後將軍,與大將軍何進同錄尚書事。晉升尚書令袁盱為司徒···

  五月

  蹇碩在劉辯即位後仍然想改立渤海王劉協,也是害怕何進掌權後會殺了自己,乃求助於張讓、趙忠等其它宦官。

  可這些人或是與何進親近,或是為了自保,不但不聽從蹇碩的話,反而向何進出賣了蹇碩。

  五月九日

  何進命令黃門令逮捕蹇碩並誅殺之。

  殺掉蹇碩之後,整個西園軍都掌握在了何進的手中,也就是說全國的軍權此時的實際掌握者是何進。

  掌握了軍權過後,何進想要進一步掌握政權,因此他準備接著誅殺宦官。

  八月

  何進向何太后要求同意自己殺十二常侍張讓、趙忠等宦官,但何太后不准,言:

  「宦官統領禁省,自古到今,漢家老規矩,不可廢。況且先帝剛逝世,我怎麼堂而皇之與士人共事呢?」

  因為此時中常侍們聽到何進要誅殺他們的風聲,已經集體投降了何太后,成為何太后在宮中鉗制董太后的得力助手,

  再加上,有著張讓等人的幫助,自己也能掌握一部分政權,因此自然不同意何進的請求。

  大將軍府

  何進坐在主位與自己的心腹、幕僚一同商議在何太后的阻止下是否要繼續維持之前誅殺宦官的共識,以及如何誅殺宦官。

  而對於何進主動尋求除惡務盡的舉動,士大夫們是十分歡迎的,並派出了他們的核心弟子前來參加這場動員宴。

  因此能夠在這裡的要不是何進的親族;要不是在朝中擔任官職的有世家背景的中層官員;要不是何進憑藉著大將軍開府的權利,徵召的青年才俊。

  比如司隸校尉大夫白典;佐軍校尉雒陽令袁紹;典軍校尉議郎曹操;虎賁中郎將郎中袁術;大將軍府主簿陳琳;何進的幕僚荀攸、逢紀、何顒等等。

  本來前來參見這場會議的應該是下軍校尉白興,白典升為準高層的官員,年齡與何進差不多大,不應該如此拋頭露面。

  但是白興此時前往青州平定黃巾,還沒有歸來,玉真坊只得讓白典來湊一湊數。

  「諸君,本將軍雖然想要除去閹宦,但是奈何太后不同意,認為這些閹宦失去了先帝的庇佑,已經沒有了威脅,你們認為呢?」

  「大將軍,從前竇武想誅殺內寵而反為所害,是因為他說的話漏泄出去了,五營百官服從宦官,害怕宦官。

  現在將軍有竇武這樣的重要地位,兄弟共同統率勁兵,部下將吏又都是英俊名士,樂於盡力報效,時情在於掌握,這是天助的時機啊。

  太后再怎麼說,都是一個女流之輩,只看到了宮禁內部的爭鬥,而忽視了天下之利,因此在下認為將軍應當為天下除害,名垂後世。」

  袁紹率先出列對何進勸說道。

  何進滿意的點點頭,然後又看向其他人。曹操也出列道:

  「今日之時局,是天送給大將軍的,宦官們如今如同一群惶惶不可終日的老鼠,向太后尋求庇佑,這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所幹的事情是違反漢律的。

  如果現在不將他們除去,等到陛下元服、親政,為了大局,就要依靠這些閹宦,屆時他們又會憑藉著皇帝的權勢,為所欲為,禍亂天下。

  如今天下被他們禍亂得還不夠多嗎?前有黃巾之亂,又有西北的涼州叛亂,哪一個不是因為他們收受賄賂,致使百姓奮起。

  現在天將肅清政局的機會交給了將軍,若是把握時機,難道霍光那樣的成就,將軍得不到嗎?」

  何進看向一直在喝酒的白典,詢問道:「司隸校尉有什麼獨特的見解嗎?」

  白典施禮道:「宦官的危害,是不需要言明的,當今天下,對於宦官,哪個不是唾棄萬分,猶如糞坑一樣骯髒不堪。

  而張讓等十二常侍,憑藉著先帝的信任,又攫取了大漢多少的財富與利益,這是不言而喻的。

  若是我們不動手,等著他們平穩的回鄉,我們身為朝廷的命官,眼睜睜的看著他們將屬於天下人的財富歸於己身,到時候,對天下如何交代,對百姓如何交代?」

  何進見眾人對宦官都是斬草除根的態度,也放下了心,要是自己莽撞的,急匆匆的向上沖,結果這些士大夫與宦官和解了,自己豈不是就尷尬了。

  「既然如此,這些宦官如何剪除,將成為一個大的難題,若是太后同意,調動南宮衛士,自然十分容易,但是太后已經明確的告訴本將軍,不同意吾以武力誅殺他們。

  總不能沒有太后的命令,擅自調動軍隊,攻打南宮吧?這可是形同謀逆啊,本將軍想要當霍光,可不是想要當王莽。」

  宦官們在皇帝左右掌權已有幾十年了,封侯貴寵,內外勾結極為鞏固。自己新當重任,也是十分忌憚他們,雖外有大名,而心中仍是不能決斷。

  再加上自己又不想與太后反目為仇,所以如何剷除宦官們的事情久久不能確定下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