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六年義務教育,女子學堂章程,自籌經費

  第192章 六年義務教育,女子學堂章程,自籌經費

  1905年4月1日,廣東教育使司。

  作為新任教育使,李奇維需要梳理和解決前任留下的各種問題。

  還好于式枚是老熟人,不會對他隱瞞和埋坑,不然剛上任就出么蛾子,對他的威嚴是極大的打擊。

  目前教育使司的最大難題就是地方撥款不夠。

  別看清朝新政搞的轟轟烈烈,大刀闊斧,又是成立商部,又是成立學部,辦企業,建學校,如火如荼。

  好像明年就能成為世界強國似的。

  但是這些都是面子工程。

  反正新成立一個部門又不用花錢,塞幾個人進去就完事了。

  至於建學校,不好意思,請你們各省根據本省情況,獨立想辦法。

  戶部尚書已經放話,國內百廢待興,實在拿不出錢建那麼多學校。

  就連中央直屬的京師大學,也是如此。

  真實歷史上,京師大學創辦後,除了戶部撥款外,清政府還要求各省出資支持。

  從1902年到1906年,四年中各省支持京師大學的經費情況如下:

  直隸、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山東、陝西、四川、廣東:每年1萬兩。

  浙江、安徽、福建、雲南、山西:每年5千兩。

  貴州:每年2千兩。

  各省苦不堪言。

  以廣東為例,既要支持京師大學,又要建設本省的廣東大學,教育經費實在捉襟見肘。

  單純把學校建起來,花費倒是不多,這個時代的苦力又不值錢,甚至還可以是免費的。

  但是想讓學校,尤其是大學,正常運轉起來,那就是個無底洞了。

  李奇維的黃埔理工大學,從開建到現在,已經花費了5萬英鎊,約33萬兩白銀之巨。

  雖然這和李奇維的高標準有關,各種教學樓、實驗樓都是按照最好的材料和工藝建造而成。

  而且還添置了很多教學設備等。

  但是人員開支才是大頭,而且一點不能省。

  大學建的再漂亮,教師的薪水很低也沒有用,根本就不會有人來應聘,學校也就變成空殼了。

  而要維持一所大學的正常功能,安保、食宿、維修、行政等等,都是巨額的花費。

  而廣東大學作為清朝唯二的中央直屬大學,是清朝的臉面,自然逼格不能太低。

  所以,廣東大多數的教育經費,全部都投在了廣東大學的建設上。

  即便廣東省是富裕省份,但是用錢的地方也多。

  種種費用計算下來,最後能撥給教育使司的經費,就只有1100兩了,剩下的就需要自己想辦法了。

  于式枚曾親自跑到總督府,求見現任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岑春煊。

  結果堂堂封疆大吏,也只能來一句:我沒錢。

  關鍵于式枚還不能抱怨,因為其他各級衙門也是如此,大家都缺錢,不止你一個。

  按理來說,于式枚應該去找廣東布政使的,因為布政使司負責一省之財政和行政,當然也管著教育經費。

  但現任廣東布政使是胡湘林,福建人。

  他跟于式枚不知什麼原因,有私人矛盾,所以後者自然不願拉下臉求人。

  但自古管錢的才是大爺,不求布政使,你就是要不到錢。

  李奇維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後,也是不禁一笑。

  幸虧自己有錢,不用求人,就能把黃埔理工大學辦起來。

  不然的話,現在估計連學生都沒影呢。

  目前廣東大學能夠正常開展教學工作,一方面是因為學生還較少,都是之前各高等學堂的畢業生。

  另外一方面,則是目前的教師薪水是被拖欠的。

  這是老傳統了,一直到民國時期,教師被拖欠薪水都是常態。

  畢竟人家當兵的拿槍,不給錢就鬧兵變。

  當教師的拿書,不給錢,那那.我就再等等。

  李奇維大力推動教育改革,當然不願意只看到花架子。

  他的事業,一個黃埔理工大學遠遠無法滿足,需要整個國內的力量。

  而且他還要推進小學六年義務教育和女子教育,需要的經費更是海量。

  單單靠布政使司撥款是行不通了。

  李奇維暫時想到的辦法就是募捐,號召廣東的各界名流,以及海外華僑捐資辦學。

  這個時代,得益於電報的發明,海外華僑基本都和國內取得了聯繫。

  尤其是沿海省份,出去闖蕩的都是敢打敢拼的猛人。

  以華人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哪怕在海外受到歧視,也能拼出一份家業。

  更有不少人獲得巨大財富。

  早在十幾年前,廣東的海外華僑就已經開始幫助國內,推動西學在僑鄉的發展。

  這也變相推動了廣東教育的近代化,使廣東成為近代華夏教育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不過,李奇維需要的捐款可不是小打小鬧。

  他要營造出一種教育至上的氛圍,要年年都有人願意捐款,而且爭著捐搶著捐。

  為此,他已經想好了辦法。

  1905年4月30日,廣東教育使加封學部右侍郎,李奇維,上奏朝廷。

  請求在廣東省內,試點小學六年義務教育,以及開辦女子學堂。

  消息傳出,頓時在全國範圍引起巨大的轟動。

  上到精英階層,下到普通百姓,所有人都對這個政策津津樂道。

  革命黨人的報紙,更是公開發文,誇讚李奇維乃清朝第一具有長遠教育眼光的人。

  德國之所以強盛,全是因為教育,而他們甚至是九年免費的義務教育。

  雖然以清朝當前之財政情況,無法實施九年義務教育。

  但是若單單在廣東省試行六年義務教育,完全可行,且能積累經驗,為後續更多省份跟進打好基礎。

  況且此舉定會刺激貧窮百姓家,把孩子送到學校讀書,提高國民接受教育的基數。

  如今科舉已被取締,新式企業越來越多,這些需要的是新式人才。

  所以,這給了普通人渴望上學的動力。

  李奇維在奏摺中還建議,對於小學,要學德國一樣,實行強制教育。

  對此,有部分教育人士指出一個尖銳的問題。

  當前清朝雖然開始新政,但是在廣大內陸地區,那裡傳統的力量依然很強大。

  男孩長到十一二歲後,就是家庭的勞動力了。

  他們的父母並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讀書。

  有那個功夫,還不如給家裡再開墾兩畝地出來。

  若是實施強制措施,恐怕會引發百姓的不滿和反彈。

  最後受到傷害的永遠是孩子。

  一時間,各種討論層出不窮。

  至於李奇維的第二條建議,開辦女子學堂,引發的轟動更是比第一條還要大。

  如今的滿清,雖然早在多年前就有了專門的女子學堂,但那都是私人建立的,比如王季烈的母親辦的女校。

  還有一種就是洋人傳教士辦的女子學堂。

  這個時代,願意送女孩子讀書的家庭,基本都是富足人家。

  對待女兒寵愛有加,想讓其學習知識。

  在無數的普通老百姓看來,讓女兒讀書,簡直是最大賠本買賣。

  因為女兒最終都是要嫁給別人的。

  上再多的學,又有什麼用呢?

  女子無才便是德,依然是時代的主流。

  就在所有人猜測,朝廷會如何對待這兩條建議時,慈禧太后竟然直接下令,准許李奇維的奏摺。

  且督促李奇維儘快辦理諸事務。

  但是同時給了一個附加條件,朝廷不會撥款一兩銀子。

  這下讓所有人大跌眼鏡,愚昧的滿清什麼時候這麼開放了。

  其實真實歷史上,在1907年,慈禧就同意下令頒布《女學章程》,以啟發女界知識、保存禮教兩不相妨。

  這可能跟慈禧也是女人有關。

  於是僅僅幾天後,李奇維就拿出了一份詳細的章程。

  女子學堂暫時設立女子師範學堂和女子小學學堂,與男子學堂分別設立,不得相混。

  並規定師範科目為:修身、教育、國文、歷史、地理、算術、圖畫、家事、裁縫、手藝等。

  此舉在民間引發熱議,李奇維直接成為國內所有女性的崇拜對象。

  他化身女性權益鬥士,為國內女性謀福祉,號召男女平等。

  若不是他早已娶妻,恐怕家裡的大門都要被媒婆擠掉了。

  一時間,整個社會上到處都是討論李奇維的輿論。

  李奇維眼看時機成熟,他又在5月15日,再次上奏。

  這次是關於捐款的。

  在這份奏摺中,他請求朝廷出台具體的捐款獎勵政策。

  還是以廣東作為試點,捐款在1萬兩以上,2萬兩以內的,朝廷授予官位虛銜。

  一次性捐款超過5萬兩的,廣東省將以捐款者的名字,命名一所新建小學。

  清政府覺得這個辦法很好,不要朝廷掏錢,還能給大清帶來重視教育的美名。

  何樂而不為。

  於是毫不猶豫就同意了李奇維的建議。

  並且直接將獎勵範圍定在全國內,不單是廣東試點了。

  每個省的教育大佬們全都拍手稱快,卯足最大的力氣辦好這件事。

  建一所小學才花幾個錢,那剩下的錢豈不是都可以填補其他地方的空缺了。

  如今大學是重中之重,欠額最多。

  當這個消息傳開後,那些有錢無名的人全都坐不住了。

  這可是青史留名的好機會啊。

  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學校,而且還是官方認可的。

  對於現在還是清朝的人來說,這種吸引力是致命的。

  很多巨富之家都在摩拳擦掌,5萬兩對他們而言,和毛毛雨差不多。

  不過,他們想要一個帶頭的人,誰知道官府說的是真的假的。

  5月20日,國內知名的民營企業,山河實業集團,以公司的名義,捐獻廣東省白銀5萬兩。

  並要求這筆錢必須用於教育事業,且需要定期公開帳目,接受監督。

  對此,廣東布政使胡湘林,首先表達了對山河實業集團的感謝。

  然後他公開表示,一定會將這筆錢用在教育領域。

  十幾天後,一所名為山河小學的小學在廣州開建,所有人這才相信,朝廷這次是來真的了。

  一時間,各種捐款紛至沓來。

  李奇維也沒有想到,有錢人這麼多。

  單單是廣東省內的捐款,就達到了驚人的一百五十萬兩白銀。

  加上海外華僑的捐款,本次捐款的總量超過了兩百萬兩白銀。

  這一下,可讓其它省份的教育使們,眼睛都瞪掉了。

  「老天爺,教育經費還能這麼搞啊。」

  大佬們紛紛發動自己的人脈,舉行各種宣傳會,就為了號召富人捐款。

  此時,李奇維一個人坐在教育使司的衙門內,微笑著看向窗外。

  義務教育從此刻開始實行,哪怕遇到很大的阻力,以國內的龐大人口基數,恐怕學生數量都能比的上歐洲一國的所有人口。

  16年後,這批孩子就本科畢業了。

  再加上這16年內,源源不斷的學生,到那時,整個國內將擁有幾百萬學習西方科學知識的人才。

  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哪個國家,能比得上華夏的恐怖增長速度。

  有了李奇維這個領頭羊,國內的教育正式開始加速。

  華夏崛起,已勢不可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