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國子監改制的第一步

  科舉制度,全憑八股文得分判定人才,這有一個顯著的問題,那就是只看重文化分,沒有半點實踐分。

  這種應試考試,比之高考更應試。

  高考好歹有數理化啥的,可以考察下分析能力,但八股文沒這些,只要契合中心思想,文筆足夠出色,又滿足八股要求,基本可以中式,所以這種方式選出來的官員,同時又是儒士,比如李東陽、李夢陽、徐禎卿等,基本上都是有詩詞歌賦流傳於世的。

  閒著沒事的時候,寫寫詩,繪繪畫,吹吹風,點點秋香,這就是他們的日常。

  自上而下過於文化的官員集體,在朱厚照看來是有著很嚴重的問題的,比如工部的官員,他們不知道刨子怎麼使,也不懂圖紙怎麼繪製,這些官員,更多是牽頭,拉一堆人辦事,比如治水的時候,就知道拉人去堵,或疏浚,或引流,閒下來的時候也不會思考水土流失,想一想黃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該怎麼辦……

  還有刑部,這些官員缺乏創新性,缺乏刑律的專業性,你說一個個都讀四書五經出身的,想要勝任刑部的活,還需要專門進修《大明律》為主的若干法律,甚至還需要看看老古董《大誥》裡面的案例,對於不合理、不合適、不合乎當下情況的,這些官員沒有及時提出來,也沒有給出修改、補充意見……

  整個大明朝,《大明律》是修改了好幾次,但都是旁枝末節,依舊有許多漏洞,許多案件沒有可以依據的條文,只能拐彎找不太適合的條文去判刑,缺少條文指導,自然就導致了一些案件該重判的輕判了,該輕判的重判了。

  還有戶部的官員,你說直接找個進士進入戶部,他們的籌算又不好,半天算不清楚一本帳冊,存留算不清楚,支出也算不清楚,一筆糊塗帳,這也不合適……

  朱厚照看著殿外的眾進士,思考著未來的革新之路,目光看向國子監祭酒王瓚,道:「朝廷未來需要很多專業型人才,朕希望國子監能抗大梁。」

  「陛下,何為專業型人才?」

  王瓚疑惑。

  李東陽、楊廷和等人也直搖頭,根本聽不懂。

  朱厚照解釋道:「正所謂術業有專攻,為朝廷辦事之人,不能只懂經史子集,胸中有萬千典故,還需要懂技術,有能力勝任一些重要的職務。比如戶部官員,最基本的一條就應該是看得懂帳目,厘得清帳目,此外,朕以為,戶部官員還需要學會數據分析,數據挖掘,數據做表……」

  王瓚轉頭看向戶部尚書孫交、侍郎王瓊等人,孫交走了出來,問道:「陛下,看懂帳目,厘算帳目,這些臣知道,可什麼是數據分析、挖掘、做表,臣愚鈍……」

  朱厚照看向張永:「將朕留在文華殿的紅匣取來。」

  張永領命。

  沒多久,紅匣子取至,打開,裡面是一本本冊子。

  朱厚照取出了一本名為《數字奧秘》的書,遞給孫交:「這裡面有一些數據分析、挖掘、做表的例子,戶部可以看看,然後交國子監安排先生學習,日後也好教導下去。」

  李東陽走至孫交身旁,看著展開的書冊,裡面寫著帳冊的不同處理方式,還有一些古怪的表格,還別說,這些表格一目了然,哪個年份,多少稅收,增了還是降了,抬眼就能看清楚……

  這東西,好用啊。

  楊廷和看了看紅匣子裡的書,伸手取出一本厚厚的《水的奧秘》,打開看了看,驚訝地看向朱厚照:「陛下,這是?」

  朱厚照點了點頭,言道:「這是京報司的人收集而來,朕整合挑選了一些內容,做了整合編纂,對自古以來的治水方式、治水之策、治水時效等進行了介紹。咱們的黃河,淮河,包括江南的吳淞江等,經常泛濫的可不少,朝廷需要一批人手,專攻水利之事,水利不修,農業難保,百姓難安。」

  楊廷和翻看著,這文書里不僅寫了詳細的治水之策,還繪製了圖紙,如都江堰、鄭國渠、六輔渠、白渠、大運河等,包括永樂年間疏浚會通河,內容很是詳實,在這之外,甚至還寫了修築堤防的要求,保護堤防的要求,潰堤決口的安置對策。

  這簡直就是一本極詳實的治水書籍!

  楊廷和沉聲道:「陛下,這書冊該多印,發放給都水司與各地官員,讓其知如何治水!」

  朱厚照微微搖頭:「地方官員未必能治水,朕以為,未來二十年,朝廷在治水、興建水利工程上需要投入不少,所以需要一大批治水人才,只靠著一二官員,很可能知其皮毛而不知其至理,反而害了當地百姓。故此,國子監先養人才,然後拉去做事,鍛鍊一批人才後,將都水司獨立出去,專治天下河流。」

  工部尚書李鐩、侍郎李浩走了過來,看了看冊子,當看到《修築堤防十策》時,李鐩忍不住讀了起來:「審水勢,察土宜,挽月堤,塞穴隙,堅杵築,卷土埽,植楊柳,培草鱗,用石甃,立排樁,這十策,確實不錯!臣支持在國子監專養人才。」

  戶部尚書孫交表態:「臣也支持。」

  朱厚照含笑:「那就這樣吧,等殿試之後,國子監隨之改制,劃分為若干個分院,挑選人員,花兩至三年時間,得一批專業型人才,一旦通過結業考核,直接授官。」

  「臣領旨。」

  王瓚等人應聲。

  朱厚照選擇將國子監改制與朝廷所需、治國安民聯繫在一起,掃除了可能的障礙,推動了國子監初步改制。

  李東陽、楊廷和等人以為這事就此結束了,日後國子監會按這個方向走下去。

  但所有人都沒想到,這不過是國子監改制的第一步,僅僅是開始罷了。

  朱厚照比任何人都清楚,中興大明,可以缺幾個尚書,也可以缺幾個公侯,但唯獨不能缺大量的人才,而人才怎麼來,只能是教出來,從哪裡教,一個是將官學院,一個就是國子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