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溫病
陳宜中說道:「殿下哪裡的話。這邊請。」
一來到醫藥局,白長善就迎了過來。
雙方見過禮。
虞醒問道:「我不日就要西征。還想請白神醫隨征。」
「貧僧早有準備。」白長善說道:「殿下有所不知,最近有幾位江南名醫來昆明,貧僧受益良多。特別是在溫病上。」
虞醒也對中醫上有一些理解。
熱帶病,在中醫裡面,大多都劃入溫病中。
最開始是傷害論中,指溫病初發時,發熱而渴,不惡寒的特點。
大規模傳播的是瘟疫,小規模有傳染性的就是溫病。
中醫在清代才對溫病有了很深的研究,這是因為清代的時候,大量漢人下南洋。讓很多中醫都要面對新問題,新挑戰。甚至形成了溫病學派。對這方面有很深的研究。
虞醒說道:「那有什麼收穫?」
「按照殿下中成藥的辦法,已經製成了諸葛行軍散,蓮花請瘟丸,等十幾種丸劑。」
「這一次,要比上一次有把握的多。」
「只是----」白善長不得不將醜話說在前面,說道:「一方水土一方人,有些病,也是地域性的,其他地方很少見的。緬甸很多熱症溫病,我之前都沒有見過。這些準備都是收羅古方,用了很多力氣。但是到底有多少成效,我自己也不知道。」
「歸根到底,還有一個個的辨證去看。」
中醫是經驗醫學。其實中醫理論在宋元時期,已經是非常完善了。達到了一個高峰。大部分病症,都能找到對症辦法。就比如連花清瘟膠囊的藥方,出自傷寒論,已經是一千多年的東西了。
各種方劑,這種中成藥在宋朝已經很成熟了。甚至後世很多大蜜丸的製造工藝,都是宋代的,不過進行了現代化的改進而已。藥方並沒有改變多少。
但是這些東西,說到底不過是方便醫生用藥。而並不說,有這些藥,就萬事大吉了。
對症下藥,乃是中醫之根本。
緬甸氣候與中土完全不一樣,與雲南也大有不同。
有大量新病症,即便同樣的病,在緬甸發病表徵,也很可能有所區別。
只要在大量病症中,才能真正摸索出如何對應著些熱帶傳染病。
醫學的進步,是需要代價的。
「這已經不錯了。」虞醒說道。
只要做好防疫,不讓傳染病大規模爆發。不影響軍隊戰鬥力。至於一些小規模爆發,或者病故的將士。虞醒也無能為力。做什麼事情都需要代價。
比起西方人在開發熱帶的時候,大規模傷亡。這已經不錯了。
「殿下,我們卻有一個問題。」白善長說道:「我預計要為軍隊,乃是民間配備大量的方劑,所需要的藥材是非常多的。而雲南並沒有那麼多人採藥。」
「這恐怕會有很的缺口。」
虞醒說道:「不錯。這是一個問題。我會讓政事堂想辦法解決的。」
虞醒忽然覺得,醫藥業也能成為雲南的拳頭產業。
雲南多山。種糧食的地方很少。但是並不代表不能種植藥材。雲南對東南亞的開拓,對藥物的需求量是非常大。但需求量,更大的應該是當地百姓。
很多人都覺得,似乎熱帶祖祖輩輩在當地,適應了當地氣候,就不會染上熱帶病。
這其實是一種錯覺。
其實,熱帶病死最多的是當地人。
而中醫在這個時代,更是唯一有療效的醫術。
只要證明有效。這都是剛需。
雲南本身就是各種地形非常複雜,也十分適合藥材的生產。雲南白藥聞名天下,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如果在雲南推行藥材種植業,製造大量適合熱帶的中成藥,不僅僅能夠提高雲南百姓的收入,更能讓這些藥物成為虞醒在東南亞攻城略地的重要武器。
「不過,這一件事情。只能交給政事堂與少府推行。」
西征之事,已經不能再拖了。
******
在一場夏季大雨剛剛過去,虞醒準備好了一切。
帶來陳河,高九,馬復,姜成,等數名大將,率領諸班直一部,與雲南,鎮南兩軍。
還有,田家,宋家,祿家,安家,各家代表。
在貴州之戰前,各軍之間,還有明顯的派系與軍隊戰鬥力高下之別。但是貴州之戰後,乃至之後大調整,漢軍越發成為一個整體了。各派系在各軍中的都有。
各方面訓練,戰鬥力都差不多了。
如果說唯一有差別的是。
兵源的不同。
雲南,鎮南兩軍,兵源大多來自雲南本地,乃至滇西滇南一帶。
可能更適應緬甸的環境。
這一次,五萬大軍,更有火炮數十萬,各種軍械無數。輜重比例是非常多的。還有以舍利畏為首的僧侶數百,以謝翱為首的文官數百。以白善長為首的郎中醫護千餘。
等等。
至於,宋家,田家,這兩家之前都已經說談好了,將要轉封於緬甸。只是宋家與田家兩家,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縮水。
田家就不用說,田家的殘餘的地盤給了楊家,田家在上次大戰中損失慘重。遷徙過程中,很多人也脫離了田家,有的被漢軍吸納,有的在昆明落戶。有的投奔了楊家等等。
宋家也面臨的同樣的問題,不同的是宋隆濟主動分家了。
畢竟宋阿重這一件事情,讓宋隆濟噁心死了。
宋家幾百年大家族,枝深葉茂之餘,內部關係之複雜,甚至不下一個小朝廷。
宋隆濟覺得,如果不分家,再有自己這樣的事情,算在自己頭上,豈不是倒霉透頂。
兩方人馬都不多,只有數千,也要先到緬甸站穩腳跟,才讓家眷遷過去。
至於六祖九部這些大部落,僅僅是派了幾個代表。
虞醒對於滇東北黔西北地區的土司,其實也有一些擔心的,這一帶正頂著四川的壓力。不打仗還好,真打到激烈的時候,這些部落的向背,能決定一場大戰的勝利。
虞醒貴州之戰的勝利,其實就是仰仗了貴州本地人支持。
但是,蒙古人決計不是死腦筋。相反,在很多做法上相當靈活。
就拿元朝軍侯世家來說,他們大多都是金朝所封的諸侯,用以抵禦蒙古。但是結果,被蒙古人一一個收降,反而成為滅金的先鋒。
對了勝利,蒙古人開出的價碼,絕對在雲南之上。所以能將這些部落遷走,最好遷走。
在這裡是隱患,但是到了緬甸,在遍地緬人,孟人等族的環境中,他們就一定會成為雲南政權的忠臣。
保持屬下忠誠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知道,忠誠永遠與利益掛鉤。
每一個人都會忠誠於自己的利益。
總體人數在七萬以上,如果在算是徵召轉運,維持後勤的民夫,號稱十萬大軍,都沒有多少水分。
可以說,雲南在北方防線之餘,能抽調的所有兵力。
是雲南能使用最大的力量。
必須一戰而定,不能讓緬甸再有反覆。
按緬甸的雨季來算,到九月末,十月左右,才會停止下雨,轉入涼季。
而如此大軍的行軍自然不可能快。從昆明到江頭城,大概要一個多月,其中也會遇見多大雨。再耽誤一二,也就是到了江頭左右,雨季就結束了。就迎來幾個月涼季。
也就是最適合用兵的時間。
昆明城外,虞醒對身後的所有人做最後的叮囑:「雲南之事,交給諸位了。不管遇見什麼事情,以守為住,還有滇西道路修繕,決計不可中斷。一旦安南有警。立即傳信於我。」
「臣明白。」謝枋得說道:「請殿下放心,我定然會處理好昆明的事情。不讓殿下憂心。」
虞醒目光掃過,張雲卿,王四端,虞汲,張道宗等人。
一甩韁繩。大軍西征。
這路並不好走。
夏秋之季,不僅僅緬甸多雨,雲南也多雨。
雲南的雨,給行軍帶來更很大的問題。
虞醒拖延這一段時間,給全軍都裝備了雨具。也就是斗笠蓑衣。但是斗笠蓑衣其實擋不住當雨的。一旦淋雨,大規模傷病就隨之而來。故而斗笠蓑衣僅僅是為了在行軍中,忽然來雨。
讓將士們有一個準備而已。
不過,這一次情況好多了。
因為從昆明到永昌的道路,已經開始修繕了。
石子路面,只要雨水不是太多,都不會積水,水都會透過石子的縫隙流過去。也就不會有大面積泥濘。行軍的時候,僅僅是躲避雨水。
過了永昌,道路就徹底不行了。
不僅僅要避雨,一場大雨之後,道路立即變成了河流,即便水退了,也泥濘不堪。
還要重新鋪路。
如此一來,很多馬車幾乎是抬著走的。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時候大軍行軍,每天三十里的原因。
太影響行軍速度了。
讓虞醒很不習慣。
真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其實,虞醒之前,征緬甸走得就是這一條路。那時候虞醒不覺得有什麼。後世發達的交通網,幾乎是在夢裡才有的。虞醒現在想的,僅僅是能坐著馬車,安安穩穩的到江頭城。
就能省很多事情了。
這一個簡單的要求,恐怕沒有數年的時間,都是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