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開闢第二戰線
校場上。
十幾個探險隊,數百人都全副武裝的等待虞醒檢閱。
趙忠就是其中之一。
趙忠猶豫再三,最終選擇了探險隊。經過陳宜中的推薦,他成為一支探險隊的隊長。
每一個探險隊,有嚮導,郎中,戰士組成,還特別從無當飛軍撥出人來,每一個探險隊派一個。
奈何,無當飛軍這些人都是來自貴州大山,與雲南南部的熱帶雨林,不是一回事。他們在貴州大山中的生活經驗,未必能適應在熱帶雨林中的生活經驗。
虞醒一一與他們交談。
這些人虞醒有些認識,有些不認識。
軍隊規模達到十五萬的時候,虞醒也不可能記住所有低級軍官,很多低級軍官,今天才是第一次見。
「這位是趙忠,陳相公推薦的人才。」輪到了趙忠,王四端在虞醒身後提醒。
虞醒說道:「陳相公可好?」
「臣代陳相公謝殿下垂問,相公身體安康。」
他也不後悔自己的選擇。
他現在寸功未力,入得軍中,縱然上來有一個不錯的官職,但是勛官卻幾乎要從最底層開始積攢功勞,不熬上幾年,是根本不可能升遷的。
而探險隊非常危險。正因為危險,才有機會。能夠一躍到眾人之上。
「你探查的是瀾滄江河道?」
「正是。」
「為什麼選這個?」
「臣之前追隨相公,往來暹羅求救兵,對暹羅情況有一些了解。」
歷史傳陳宜中最後的結局,有很多。有一種就是終老於暹羅,此老在東南亞的布置不僅僅在安南。
「也許今後關於暹羅的情況,也可以問問他。」虞醒暗道。
他拍著趙忠的肩膀說道:「只要能打通通往南方的道路,孤不吝嗇封侯之賞。好好做事。」
「是。」
這邊說完話。忽然有人來報,李鶴回來了。
虞醒大喜。
李鶴行於敵占區,他雖然知道,李鶴從來是做這個的。輕車熟路,再加上元朝內部統治混亂,基層統治一塌糊塗,李鶴應該不會有事。但是心中難免擔心。
而且李鶴在江南做得好大事,有一些虞醒已經知道了。
謝翱等人已經先李鶴一步來到了雲南。已經被謝枋得安置在朝廷,西南大學,少府之中。
這一批人才,大大填補了雲南高端人才的缺口。讓虞醒的文官班底更加厚實。
自然也將李鶴在江南做的事情傳了回來。
知道李鶴正處於被追殺的情況下,心中難免更加擔心了。
跟隨他起兵的親信,已經不多了。
此刻李鶴安全歸來,就是最好的好消息了。
「快請。」
李鶴見了虞醒,二話不說,立即行禮說道:「臣李鶴拜見陛下,臣在外擅自做主,還請殿下責罰?」
「起來。」虞醒說道:「什麼事情,起來說話?」
「臣不敢起。」李鶴說道:「還請殿下,聽臣將話說完。殿下聽完如何不怪罪,臣再起身不遲。」
「好。」虞醒回身坐了下來,他知道李鶴這個態度一定是出了大事。說道:「你說吧,你在外面到底做看什麼大事?」
李鶴將從江南離開後,遇見諸路義軍的事情,全部告訴了虞醒,以及他對諸路義軍的承諾。
「臣未得朝命,擅自做主,請殿下處置。」
虞醒說道:「起來吧。你離開之前,我就給了你專擅之權,這不算什麼。而且,李叔你的心思,我不知道嗎?完全是為了朝廷大局著想。一些小問題,不算什麼。」
李鶴如果擔心這個專擅之罪,完全可以回來稟告,請旨,然後執行。對李鶴沒有什麼影響,但是義軍很多都在水深火熱之中。可以肯定,隨著阿術等人整頓兵馬,元朝其他方面的軍隊調入江南,江南的兵力缺口會立即彌補。甚至,現在已經補上了。
只是大軍出動是一件大事,從外地剛剛調來大軍,是要適應一下,再出兵剿匪的。
如果他動作慢了,不知道多少義軍因為沒有得到援助,慘死在韃子鐵騎之下。
其實李鶴很明白,縱然給了這些義軍這麼多武器軍餉,這些義軍就能戰勝韃子嗎?
不可能的。
李鶴是軍中出身,只掃一眼,就知道這些軍隊是什麼成色,烏合之眾。
但是他終究不忍心啊。
因為四川宋軍,很多都是在缺衣少食,不分老弱,父子相繼的與韃子打。
這樣的情況,他實在是感同身受。
「殿下,臣感情用事了。一百萬貫不是一個小數目。」
「不。你沒有感情用事。」虞醒說道:「你用一百萬貫,給雲南賣下天下人心。」
「一百萬貫,固然是一個大數字。但是比起天下人心,就少的不能再少了。」
「天下人心?」李鶴有些不明白,他其實沒有想那麼多。
虞醒說道:「你覺得沒有我們支持,這些人能支持多久?」
「最多兩三年。」
其實,這些人支持的比想像的時間要多,在宋亡之後十年,至元二十四年,江南各守臣才向忽必烈報告,江南已經沒有匪患了。
「你覺得,他們這麼捧著李叔,是真正相信雲南能打過去嗎?」
「不是。」李鶴苦笑說道:「病急亂投醫。一時被貴州大捷的消息嚇到了,他們不過是用口頭上的實惠,換一些好處而已。」
「這是上面首領的想法,下面將士不會想那麼多的。等這些將領死幾茬之後,剩下的兵馬就是我雲南的兵馬了。」
李鶴一愣,說道:「殿下,您這是要動他們?」
「用我動手嗎?」虞醒笑道:「韃子會替我們動手。」
李鶴默默點頭。
他可以相信,即便沒有雲南物資支援,這些人也會面臨非常殘酷的圍剿。而今有了雲南物資的支援,韃子方面的反應只會更加強烈,到時候,他在贛州見過的各家首領,不知道有多少個能活下來。
一想到如此血流成河的局面。
李鶴就不好受。
「殿下,你覺得韃子會鎮壓下去嗎?」
「沒有我們,或許會,有我們一定不會。」虞醒說道:「韃子小族臨大國,又不修政治,天下百姓民不聊生,縱然沒有我們,韃子也會民亂紛起。這是人心所向,刀兵能殺一個人,而不能殺所有人。」
「這是韃子的根結所在。」
「我們與韃子勢不兩立。我在母親墳前發誓,一定要殺了忽必烈。但是而今自守雲南,僅僅能自保。如何能殺了韃子。」
「只有進攻,也唯有進攻,才能滅了韃子。」
「但是如何進攻?」
「輕出必敗。雲南是經不起一場大敗的。而今李叔叔給開闢第二戰線。不就是錢嗎?刀兵在雲南不值錢,他們要多少,我送多少,大不了,各軍戰備武器送過去。」
「拿了我們的好處,各部自然要給李叔叔面子,如果再敗上幾場,我就可以從軍中抽調軍官派往兩廣福建。」
「那時間這些人就是正經漢軍,他們與韃子的戰爭,也就是我們與韃子的第二戰場。」
「我們砸錢,韃子流血。」
「或許一日沒有什麼用,一年也沒有什麼用,但是十年八年,二十年三十年,我就不信韃子能撐得住。」
李鶴忽然覺得,虞醒一點沒有變,與當年在墳前發誓的少年一樣。
李鶴其實知道,貴州大捷之後,很多人都有一些放鬆,軍中將領開始謀取升官發財,各種走關係,找門路。雲南本地人,似乎一下子都成為漢王忠實子弟。
其實有一個隱隱思潮在流動。
或許,別人沒有察覺。但李鶴是搞情報的最為敏感了。他感覺到了。
這個思潮就是,與韃子議和。哪怕是稱臣也行。從此兩國和睦。各守邊界。
這股思潮就來自於雲南本地人。
這也是雲南本地人的經驗。
就南詔與大理相比,南詔是比大理強太多了。南詔屢屢進攻唐朝,打得唐朝損兵折將,一度還侵占安南。
南詔前期與唐朝打仗,即便打贏了,也會稱臣請和。在安史之亂後的唐朝虛弱無比,很多時候就會答應,還想辦法安撫南詔。南詔就輸了面子,贏了里子,就這樣見唐朝無暇他顧,就北上劫掠。打贏了,以稱臣的名義講和。
就這樣南詔一步步吸收中原文化強大起來。
但是在南詔後期幾位君主,見唐朝不行了,覺得自己行了,一心要搞個大的。結果窮兵黷武,以至於內部分裂,被人推翻。換了幾手之後,才來到大理段氏手中。
大理段氏其實就借鑑了南詔亡國教訓。與兩宋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和平。
而今虞醒在雲南復興,於不同的人看來,是不同的歷史敘事。
虞醒最想效仿的就是劉備入蜀。要北伐中原,還於舊都,對身邊的人,時時刻刻提劉備,諸葛亮。就是要強調這一點。
但是在雲南本地人看來,宋漢,就是南詔,大理之後第三朝。就應該效仿南詔大理的成功經驗,向中原稱臣納貢,並不是說,不與中原打仗,而是決計不要想,什麼以一隅並天下,恢復中華的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