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崇禎:是朕錯了!是朕瞎了眼!

  第十七章:崇禎:是朕錯了!是朕瞎了眼!

  大明崇禎時空……

  「孫承宗,孫元化,袁可立,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曹文詔,‌曹變蛟,袁崇煥,‌趙率教、‌何可綱……」

  此時,朱由檢念叨著這些名字。

  繼而,臉色逐漸變得有些難看起來……

  因為,這些人中,有很多已經死了!

  如袁崇煥,早就被他殺了。

  趙率教,在崇禎二年的時候,就已經死了。

  何可綱,崇禎四年死。

  孫元化,崇禎六年死。

  袁可立,崇禎六年死。

  曹文詔,崇禎八年死。

  孫承宗,崇禎十一年死。

  盧象升,崇禎十一年死!

  對於有些將領的殉國,就連崇禎,也表示悲痛。

  而剩下的,就只剩下了洪承疇,孫傳庭,‌曹變蛟。

  十一個人,死了八個,只剩下三人還沒死……

  這位仙人給的名單,不說沒用吧,至少也廢了一大半……

  「唉……」

  朱由檢嘆了口氣:「朕要是能重來一次,定要好好用人,如此多的良才就這麼死了,實在可惜……」

  不過,就算只剩下三人了,他也會重用這三人。

  已經到王朝末年了,有得用,總比沒有用好吧?

  而且,對這三人,他也不會再有任何懷疑。

  按照秦鎮的說法,洪承疇可以統兵,孫傳庭與‌曹變蛟可為先鋒大將。

  而說到洪承疇……

  「松錦會戰?」崇禎眼中露出思索神色……

  好像,沒聽說過?

  也就是說,這什麼松錦會戰還沒開始。

  仙人通曉未來,知道他會亂命導致洪承疇失敗……

  那這一次,他一定不急!

  絕不催促洪承疇。

  讓洪承疇好好的守,好好的打!

  而孫傳庭的話,嗯,現在孫傳庭還在牢里呆著呢。

  十一年的時候,伴隨著盧象升兵敗戰死,孫傳庭暫時接替。

  當時,崇禎還是挺信任孫傳庭的,甚至還賜下了尚方寶劍。

  等到了十二年,崇禎又讓孫傳庭為保定的總督,負責保定,山東,河南的軍務,然而,後金占領極難,明軍卻按兵不動。

  劉宇亮說孫傳庭按兵不動,孫傳庭說劉宇亮不敢出兵,還阻撓自己出兵!

  反正傳到崇禎耳朵里,就是這個說那個,那個說這個,互相推諉。

  崇禎當時就已經很煩了,但還是對孫傳庭保留信任。

  之後,莫名其妙的,孫傳庭就上奏,說要請辭,說自己得了感冒,耳朵聾了,聽不見了。

  崇禎自然不信,以為他在推卸責任,而之後,卻核查屬實,孫傳庭的確聾了,至於是永久性的,還是暫時性的,那就不得而知了,反正的確聾了。

  之後,保定府學教諭尹三聘,舉報孫傳庭,說孫傳庭亂抓百姓。

  同時,楊嗣昌、高起潛等,又說孫傳庭尸位素餐,養寇自重等等……

  孫傳庭也沒有「否認」,所以,崇禎就逐漸失去了對孫傳庭的信任。

  去複查的楊一儁回來再次復命,說孫傳庭的確病了。

  崇禎本就失去了信任,認為楊一儁在包庇,於是乎,就將孫傳庭與楊一儁一起下獄,一直到今天。

  之前,崇禎始終覺得沒有什麼問題。

  但現在,自從秦鎮說,要對這些人加以信任,崇禎細細回想之前發生的一切,忽然就感覺有些不對勁……

  楊嗣昌、高起潛死命的在他耳邊說孫傳庭的壞話。

  而之前,孫傳庭莫名其妙,就忽然上奏要請辭。

  在此之前,孫傳庭還說,濟南失守,高起潛等人要負責,很顯然就是得罪了高起潛。

  楊嗣昌又是兵部尚書……

  這一刻,種種線索忽然串聯起來……

  孫傳庭說的可能是真的,

  是劉宇亮不敢出兵,還阻撓孫傳庭出兵,所以濟南被攻占。

  之後,孫傳庭或許想要來找他當面商議國事軍事等等,但楊嗣昌這個兵部尚書恐怕是怕他崇禎又重新對孫傳庭信任,於是乎多加阻難,後來也的確是病了,要請辭。

  結果,自己就信了楊嗣昌、高起潛的鬼話,竟把孫傳庭下獄?

  不是孫傳庭沒有否認,而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被捅刀子!

  該死!

  這楊嗣昌、高起潛當真該死。

  還有那劉宇亮,阻撓孫傳庭出兵,導致濟南丟失,也該死!

  崇禎握緊拳,同時,心底又有些慶幸……

  「還好,還好,孫傳庭還沒死!」

  或許是冥冥中的天意,之前崇禎對那些總督,那是說殺就殺。

  你作戰不利,就該殺。

  但到了孫傳庭這,他就先給下獄了,還沒殺。

  「是朕錯了!來人,快召孫傳庭……」崇禎高喊……

  然而,沒一個人理他。

  他這才反應過來,周圍的人都被定住了,時空靜止,只有他一個人可以動。

  「不急,不急……」

  崇禎深吸幾口氣,默默記下一切,等結束之後,第一時間就去找孫傳庭。

  而那楊嗣昌、高起潛、劉宇亮,可以死了!

  崇禎眼神漸冷,殺心已經不可遏制的滋生:「楊嗣昌啊楊嗣昌,朕是何等的信任你?結果你呢?真正尸位素餐的到底是誰?真正養寇自重的,又到底是誰?!」

  ……

  同一時間,大明天啟時空……

  「嗯?孫承宗,孫元化,袁可立,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曹文詔,‌曹變蛟,袁崇煥,‌趙率教、‌何可綱……」天啟皇帝朱由校思索著這些名字,繼而狂喜!

  好傢夥……

  這些人,全都沒死!

  既然秦鎮說可以用,那就絕對可以用!

  「皇弟啊皇弟,不知道你那邊,可用之人還有多少?不管你當不當中興之主,朕這個中興之主,當定了!」朱由校終於露出笑容。

  這哪是給崇禎指路啊?

  這分明是在給他朱由校指路!

  啥?你說重用宦官,非明君所為?

  笑話,永樂大帝還用宦官呢!

  啥?你說我不務正業,是個木匠皇帝?

  笑話,好聖孫宣宗朱瞻基還被叫做蛐蛐天子呢,皇帝有點副業愛好怎麼了?

  誰規定皇帝就不能玩蛐蛐?誰規定皇帝就不能做木匠了?

  只要自己中興大明,那便是光武皇帝那樣的存在。

  重建大明,立不世之功。

  萬人敬仰,後世傳頌。

  說不定,也能被後世人稱一聲祖?

  ……

  而此時,伴隨著天啟崇禎兩大時空,兩位皇帝思索。

  問答空間中,秦鎮又說話了:「以上,武將可用只管信任就完事了!士為知己者死,你只要信任他,不辜負他,他必定效死!」

  「而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可以用,慎用,收服之後,就好好用的大將,分別是:左良玉,秦良玉,黃得功,李定國,鄭成功,沐天波,閻應元,何騰蛟,張名振,李來亨等……」

  「這些,都可用,但有些需要慎用!」

  「就比如左良玉,左良玉擁兵自重,此人很複雜,手底下兵多將廣,還有些驕橫跋扈,估摸著想當三國群雄那樣的人物,多有些不聽命!如果收服,必是一員猛將,大將!但想要收服這種人,估摸著得朱元璋親自來!」

  「秦良玉,明朝末年女將、民族英雄,妥妥的大明女戰神!不僅忠貞,亦有能力,可惜是個女人,不被朝廷那些官員們看好,甚至怠慢,輕視!對秦良玉,也一定要信任,給予最大的信任,去打張獻忠,打李自成,都不是問題!但適當的,還是要給點響,不能光消磨別人的忠貞愛國!」

  「黃得功,也好好用,別讓他死了,發揮出最大的作用來!」

  「李定國,原本的是大西的反賊,張獻忠的義子,改姓張,成年後驍勇善戰,但張獻忠死後,就歸順了南明政權,成為支撐南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獨木,對大明自然忠心無二,率領大西殘部抗清二十多年,甚至收服失地三千里,可惜,最後還是度黁安置,聽聞南明皇帝死亡後,泣血而亡!想要收服李定國,就得幹掉張獻忠,並且,好好對待人家,以他的忠心,絕對不會投靠清軍,所以,信任就完事了!如果可以,崇禎也可以將其收養為義子!雖然崇禎就比他大十歲。」

  「鄭成功,本來是大海盜鄭芝龍的兒子,為了抗清,與父親決裂,戰績斐然,在南京打的清軍望風而逃,成功收復寶島,堅持抗清,甚至一抗就是三十多年!成為大明最後一面旗幟!」

  「沐天波,乃是黔寧昭靖王沐英第十一世孫,大明最後一位黔國公,世受國恩,婉拒南明皇帝的加封,只願與大明共存亡,追隨南明皇帝生死不棄!」

  「閻應元,抗清名臣,民族英雄,崇禎十四年赴任江陰典史,大明滅亡後,清軍大舉南侵,閻應元就聚集起十萬義軍,獨抗二十多萬的清軍,堅守江陰八十多天,連斬清軍三王十八將!可惜,寡不敵眾,最後十餘萬義軍也全都戰死!」

  「何騰蛟,崇禎十一年的員外郎中,後來的湖廣總督,大明滅亡後,收攏潰散明軍,堅持抗清,被俘後寧死不降,英勇就義!」

  「張名振,山西人,南京的錦衣衛,曾聯合鄭成功三上長江抗清,第三次攻克舟山後,終因國恨家仇,鬱積於心,病逝於舟山!」

  「李來亨,李過的養子,大明滅亡後,拒絕清軍招降,奮起反抗,與清軍鬥爭二十一年之久,清廷以十萬兵力邀擊,仍數次敗於李來亨之手,可惜最後被二十萬重兵圍困,李來亨還是拒絕投降,糧盡後,舉家自焚!」

  聽得秦鎮將各種名將如數家珍的道出……

  此時,不管是天啟時空的朱由校,還是崇禎時空的朱由檢,都有些焦急!

  「慢點,慢點,您慢點說!」

  兩人有些著急,奮筆疾書,將秦鎮點名的那些存在全都記下!

  好在,秦鎮還會說一說這些人的事跡,讓他們也還算有些喘息的機會。

  剛剛記完,就聽秦鎮又繼續開口了:「接下來,就是可用的文臣……」

  「第一個,楊嗣昌。」

  「楊嗣昌可用,但有些小肚雞腸,害怕孫傳庭威脅到他兵部尚書的位置,但總的來說,楊嗣昌的能力還是有的,十三年,率領左良玉等挫敗張獻忠,十四年病逝。」

  「第二個,陳新甲。」

  「楊嗣昌死後接任兵部尚書,但被崇禎派遣參加松錦之戰,表示要速戰速決,導致大敗,如此內外交困之下,後金表示可以議和,崇禎意動。」

  「因為早些時日,楊嗣昌就說過可以議和,兩線作戰,兵家大忌,攘外必先安內,先與後金議和,騰出手解決李自成、張獻忠才是正事!卻不想,東林群臣反對!」

  「等到陳新甲上位後,松錦之戰大敗,又表示可以議和,還是那個意思,攘外必先安內,先幹掉內部的問題,再著手解決外部的問題,而且,後金也沒提什麼過分的要求,無非就是想讓大明對後金同等視之,意思就是,把後金當成一個國來對待,而不想再當建奴了!」

  「崇禎也知道議和的重要性,正所謂,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可是朱元璋問鼎中原的策略!」

  「議和怎麼了?又不割地,又不賠款,人家就只想要一個平等的態度!書信甚至用「謹奏」的格式,自稱「小國」,以明為上國,但東林群賢不接受,美名其曰,這是叛國!叛個鬼的國!」

  「這種議和,要是換做老朱來,別說與後金議和,就算與李自成議和,與張獻忠議和都可以!」

  「之前議和群臣反對,而這一次議和,群臣肯定還會反對,所以,就秘密進行!」

  「可是,不料,議和泄露了,朱由檢無奈,只能把陳新甲下獄,九月處死!」

  「陳新甲這個人能力肯定是有的,但有些急功近利,不能讓他參與松錦之戰!」

  「第三個,劉宗周。」

  「劉宗周,明末理學家,儒學大師,抗清名臣,天啟年間,因為彈劾魏忠賢被貶,崇禎年再次出山,卻因彈劾馬士英,阮大鋮等尸位素餐的東林黨,結果被罷官,杭州失守後,絕食而亡!」

  「劉宗周絕對算得上是忠臣,清官,可惜,被東林黨排擠!」

  「第四個,史可法。」

  「史可法,也是抗清名臣,可惜,也被馬士英等人排擠,大明滅亡後,又成為南明弘光朝的首輔,堅持抗清,只可惜,未能有效抵擋,最後殉國!」

  「第五個,張煌言。」

  「張煌言,崇禎十五年的舉人,也是抗清名臣,南明弘光朝滅亡後,堅持抗清二十多年,也曾配合鄭成功北伐南京,一度殺到南京城下,張煌言與岳飛、于謙並稱「西湖三傑」!」

  「可見張煌言的含金量,不僅是儒將,也是民族英雄!」

  「第六個,劉同升。」

  「劉同升是崇禎十年的狀元,這人不僅文才出眾,還兼通武略,且頗有血性,因為上書反對楊嗣昌被崇禎不喜,被貶後辭官歸隱。」

  「但清軍入侵,他又站了出來,與清江人楊廷鱗一道在贛洲起兵,舉起了反清的旗幟,可惜出仕已晚,生不逢時,無力回天。」

  「南明滅亡後,因積勞成疾而病逝。」

  「第七個,郭之奇。」

  「郭之奇,崇禎元年的進士,歷任福建提學參議,南明時期的抗清名臣。」

  「組織過千艘戰船,試圖收服常州,可惜,被抓後,在獄中死去!」

  「第八個,黃毓祺。」

  「明末的抗清義士,南直隸常州府江陰縣人士,大明滅亡之後,參加抗清守城戰鬥,後潛往城外,謀求援兵,卻不想城破,就只能蟄伏鄉間伺機再起。」

  「之後在浙江舟山起兵抗清失敗,逃至泰州一寺廟被捕入獄,因不肯屈服,死於南京獄中。」

  「第九個,袁繼咸,天啟五年的進士,江西宜春人,明末抗清名臣。因拒絕降清,以身殉國。曾與文天祥,謝枋得,並稱『江右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