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歷史上真實的宋徽宗趙佶!妥妥的小說主角模板!

  大宋,哲宗時空。

  「變法……絕戶……」宋哲宗喃喃著。

  他眼神一冷。

  正如秦鎮所言,他是真的與整個宋朝都顯得格格不入。

  對外強硬,只管打。

  誰敢拖後腿,那就別怪他不客氣。

  對內,也是強硬的一批,反對全都被流放,什麼保守派?什麼守舊派?什麼不殺士大夫?

  全都是放屁。

  你要麼滾出朝堂,要麼就從守舊派變成變法派。

  而滾出朝堂,下場大概率也是一個死字。

  可以說,就宋哲宗這樣的,把他換到明朝,都毫無違和感。

  可現在,秦鎮說他絕戶,說他親政六年之後就死了。

  他眼神逐漸發冷。

  看來,這朝堂之中的守舊派,老頑固,還沒有殺完啊。

  他獰笑一聲,眼中閃爍著凶光。

  呵呵,既然你們不認,那就休怪朕不義了。

  一切阻礙國家發展的,統統該死。

  明朝不是有個錦衣衛嗎?

  其實宋朝也有類似的東西,就是皇城司。

  只不過,皇城司並沒有錦衣衛那般的無孔不入,也沒有錦衣衛那樣的權柄。

  錦衣衛可以直接逮捕官員,皇城司不行。

  錦衣衛遍布天下,而皇城司,大概也就在皇宮周圍活動。

  皇城司的頭頭,是太監,而錦衣衛的頭頭是正常人。

  與其說皇城司像錦衣衛,還不如說皇城司有點像東廠西廠。

  當然,也只是太監這個身份像罷了……

  其他的,皇城司與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差的簡直不是一星半點。

  所以……

  「看來,朕得好好琢磨琢磨這皇城司該如何改了……」趙煦眯起眼。

  皇帝還是需要自己的耳目的。

  沒有耳目,就是聾子。

  而且,他還不僅要聽到皇城內的聲音,他還要聽到整個天下所有人的聲音。

  他要讓所有人,都生活在明朝那種高壓下。

  一念至此,趙煦不由冷笑起來。

  ……

  同一時間,大明洪武時空。

  「呵呵,這趙煦,放在我大明,到是不錯!」朱元璋很是感慨。

  之前,他對宋朝的皇帝,也就對兩人有正面評價,一個是宋太祖趙匡胤,一個是宋真宗趙恆。

  至於宋朝的其他皇帝,不說負面評價吧,反正是沒什么正面評價的。

  直到現在看來,這趙煦,也的確是一條漢子。

  有點華夏男兒的風骨。

  可惜,就是活的太短了。

  但凡多活個幾十年,哪怕等到四五十歲的時候再死,也不至於這樣。

  不過,現在,他算是對這宋哲宗有些改觀了。

  嗯,還算不錯。

  ……

  同一時間,大唐貞觀時空。

  「哦?與宋朝格格不入的皇帝?宋哲宗?原來是這麼個意思……還真是,羊群里出了個殺胚!可惜了,就是活的太短了!」李世民也有些感慨。

  在他看來,這宋哲宗,的確有幾分皇帝的風範。

  但凡多活個一二十年,滅西夏應該問題不大。

  他在位時,甚至都把西夏打的乞和了。

  既然對西夏能這樣,那對遼國,肯定也能這樣……

  說不定,多活個一二十年,宋哲宗還能被評價為一代大帝呢。

  嘖……

  可惜了。

  這麼格格不入的皇帝,宋朝的那些臣子們是不允許的。

  ……

  而此時,大秦,始皇時空。

  「哦?宋哲宗?」

  秦始皇微微揚起眉。

  已經很少看到有這麼硬氣的皇帝了。

  這宋朝的皇帝,是一個比一個軟。

  嗯,不管是客觀原因還是政治原因,這趙煦能這麼硬,實在是難能可貴。

  也不知道朕的扶蘇會是如何?

  是否也有那不為人知的一面?

  ……

  這一刻,伴隨著歷朝歷代,無數人思索之時。

  問答空間之中,秦鎮再次開口了。

  「接下來,就輪到宋徽宗趙佶了!」

  「宋徽宗趙佶,這人,怎麼說呢,在整個宋朝,都算得上是最具有爭議的人物之一了。」

  「也是他,涉及到了北宋的滅亡。」

  「宋徽宗趙佶,無數人印象中,他就是個不適合當皇帝的昏君,漢人恥辱的代表之一。」

  「一個昏聵的君主,一個葬送了半壁江山的敗家子。」

  「不管什麼,在當皇帝上面,他就是最差經的。」

  「甚至還說,他們父子三人,就是古往今來,歷史上最炸裂,最垃圾,再也找不出來這麼垃圾的皇帝。」

  「章惇甚至還說,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當然,這句具體是不是章惇說的暫且不論。」

  「總之,不管從哪個方面來看,趙佶,就是宋朝史上,乃至大一統王朝史上,最垃圾的皇帝!」

  「從結果來看,宋徽宗的確是個失敗者,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但失敗者也有過程,這宋徽宗到底真的如同無數人說的那樣,是個垃圾,是個昏君?還是其他什麼情況?」

  「今天,就好好說說宋徽宗。」

  「當然,不僅僅是宋徽宗,還有宋徽宗時期,他重用的各種大臣等等。」

  「讓所有人都全面的了解最真實的宋徽宗。」

  「以下內容,會分別結合宋史、金史、遼史,三方考證,還原一個真實的宋徽宗。」

  「先從宋徽宗年輕的時候說起。」

  「先前說了,章惇說過一句話,為: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

  「端王,是宋徽宗當皇帝之前的王號,輕佻,自然就是宋徽宗個性上的問題,反正就是說,宋徽宗不適合當皇帝,這人品性不行。」

  「但根據後來的一些學者研究表明,這句話基本上可以斷定是元朝人杜撰的。」

  「一方面,翻遍宋代及以後的史料,章惇都沒有出現過這句話。」

  「而這句話的出處是在,元末明初的文人陳桱,所編撰的《通鑑續篇》中才出現這麼一句話,惇曰: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這句話。」

  「之前就說過,不管是司馬遷編撰的《資治通鑑》,還是陳桱編撰的《通鑑續篇》,亦或者畢沅編撰的《續資治通鑑》,都不應該當成史書來看,因為裡面很多人物的對話,都沒有出現在各大正史之中,而裡面人物的對話又顯得活靈活現,就好像作者親自在場一樣。」

  「所以說,不管是《資治通鑑》還是《通鑑續篇》,亦或者《續資治通鑑》,都應該屬於藝術加工類歷史作品,可以借鑑內容去研究歷史,但不可將裡面說的就當成歷史來看。」

  「當然,史書也會根據這些內容,來進行編撰,這才有了數年之後,脫脫將這句話編入了宋史之中。」

  「是的,陳桱編撰的《通鑑續篇》在前,脫脫編撰的《宋史》在後。」

  「當然,伴隨著時代的推移,說不定就有一些文獻遺失,但不管南宋的人如何去評價宋徽宗,那都是南宋的人評價的,與章惇都沒有任何關係!」

  「而且,宋徽宗在即位前,還真的很難說這人輕佻。」

  「怎麼說呢,就是,宋徽宗能登上皇位,可不僅僅是政治原因。」

  「而是因為趙佶本身就有能力,同時,品性也很不錯,結合種種一切,趙佶這才擊敗了一眾儲君候選人,當上了皇帝。」

  「而與他爭奪儲君之位的,分別有,楚王趙似,吳王趙佖。」

  「宋神宗一共有十四個兒子,雖然死了一半,但還有一半。」

  「其中,趙煦成了長子,就是宋哲宗。」

  「宋哲宗無後,按照順位繼承法的話,就應該輪到九子趙佖,而宋徽宗趙佶,不過是老十一,楚王趙似是老十三。」

  「關鍵是,不管趙佖,還是趙似,都比趙佶有優勢。」

  「其中,趙佖最年長,而十三子趙似,與宋哲宗趙煦是一母同胞,趙似也是朱氏所生。」

  「這兩個人,可比趙佶有優勢多了。」

  「趙佶在年齡上沒有優勢,在生母上也沒有優勢。」

  「在有眾多繼承人可選擇的情況下,人家憑什麼選擇一個品行不端,能力不行的人當皇帝?」

  「選,肯定要選最好的,至少,在宋哲宗死的時候,朝中,多是變法的能臣,而這些能臣,最看重的,自然是繼任者能力的問題。」

  「能力不行,他們是不會認可的。」

  「而趙佶,又是如何打敗另外兩個競爭者,當上皇帝的呢?」

  「先說說支持者。」

  「趙似背後的支持者,毫無疑問就是朱太妃,母親支持兒子,自然無可厚非,同時,朱太妃也聯盟了宰相章惇,所以,趙似背後的支持者,就是朱太妃與宰相。」

  「但趙似的權重太低了,不能因為與宋哲宗是一母同胞就當皇帝。」

  「向太后沒有子嗣,自然就沒有嫡子的說法。」

  「反正,向太后是反對趙似當皇帝的,這也與宮斗有一定的關係,朱太妃已經有一個兒子當皇帝了,要是再有一個兒子當皇帝,到時候,朱太妃在後宮中的地位,肯定會超過向太后,所以,向太后是強烈反對。」

  「對此,章惇等人,就退而求其次,欲要立趙佖為帝。」

  「趙佖畢竟是名義上的長子。」

  「可向太后又給否了,原因是因為,趙佖有眼疾,不適合當皇帝。」

  「情況就很明了了。」

  「趙似是朱太妃與章惇支持的,同時,章惇還支持趙佖。」

  「而向太后,是支持趙佶的。」

  「甚至,向太后為了趙佶能夠登上皇帝位,還說了一句:先皇帝曾言,端王生得有福壽。」

  「真不一定真,但不妨礙她說,反正她是太后,怎麼說都可以。」

  「當然,這場爭儲之中,也不僅僅是太后與宰相二人的爭鋒。」

  「在立儲風波之中,曾布、蔡卞與許將,都倒向了向太后,支持趙佶。」

  「這些人倒向向太后無可厚非。」

  「畢竟,這些人中,有章惇的對手,也有章惇亦敵亦友的存在,更有畏懼章惇的存在。」

  「說實話,章惇估摸著自己都沒想到,這跟先前的說的不一樣啊?」

  「眼看著那麼多人都倒向了向太后,章惇都被干沉默了。」

  「最終,這場立儲的風波,以向太后完全勝利而告終。」

  「以上,是趙佶背後的支持者。」

  「政治原因肯定有,沒有政治原因,人家憑什麼立你?」

  「但趙佶能夠當上皇帝,可不僅僅是政治原因那麼簡單。」

  「這就不得不說宋徽宗趙佶在登上皇位之前的情況了。」

  「趙佶,出生於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他的母親陳氏,只是個宮女。」

  「因為趙佶的出生,才被封了才人。」

  「等到被封美人之後,宋神宗死了。」

  「而陳氏,很是思念宋神宗,自願去守陵,不久後就死了,享年三十六歲。」

  「而此時的趙佶,也不過只有六七歲的樣子。」

  「三歲喪父,七歲喪母,小小年紀,就父母雙亡。」

  「但好在他還有個疼愛他的哥哥,宋哲宗趙煦。」

  「雖然趙佶不會被接受儲君教育,但宋朝對其他皇子的教育與培養,還是非常嚴格的。」

  「以至於,趙佶年紀輕輕就專研了《孟子》《論語》《孝經》等書。」

  「直到他十五歲那年,宋哲宗親政後的第三年,他被封為端王,也總算有了自己的府邸。」

  「而此時的趙佶,已然成長成一個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喜歡蹴鞠馬球,又喜歡博聞郊遊的少年宗王!」

  「縱覽宋朝宗王,與明朝宗王,差距真的不是一點半點。」

  「宋朝對宗王的管理很嚴格,很少出現仗著自己身份作威作福的情況。」

  「而明朝的宗王,嘖,那都不用說了,這些人除了作威作福,也就沒別的本事了。」

  「對,就是在點明朝!」

  「咳,不扯遠了,繼續說趙佶。」

  「趙佶在成為端王之後,自然就開始各處結交好友。」

  「一來,這少年宗王的確有氣象,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蹴鞠馬球無一不會!又喜歡說一些稀奇古怪的話題,談一些別人從來都沒有聽過的話題。」

  「這活脫脫的就是一個年少有為,出類拔萃,頭角崢嶸的少年郎。」

  「別人十五歲的時候在幹嘛?他十五歲的時候又在幹嘛?」

  「別人十五歲,估摸著連一本《孟子》都還沒看完。」

  「他十五歲,《孟子》《論語》《孝經》,都已經看完了,並且,還有一定的專研心得,說話又好聽,見識有多,誰不願意跟這種人交朋友?」

  「而其中,對他影響最深的,恐怕就是王詵了。」

  「王詵,是英宗的女婿,神宗的妹夫,哲宗的姑父,同時,也是趙佶的姑父。」

  「王詵也算是家學淵源了,屬於出身名門一類。」

  「祖上也算是開國功臣,但因為一些事情家道中落,後來王詵的爺爺受到寇準的提拔,這才重整家族榮光。」

  「家族既然已經興起,那王詵受到的培養資源自然不會少。」

  「一身才情絕對不少。」

  「王詵的畫,放在後世拍賣場上,那也是幾十億的價格。」

  「沒點才情,也不可能是蘇軾的好友。」

  「不過,才情歸才情,因為對公主不好,私生活方面有點那啥,以至於被神宗厭惡。」

  「元豐二年,受到蘇軾烏台詩案的影響,與蘇軾一起,被貶黜。」

  「等到元豐三年,公主病逝後,他又被貶官。」

  「直到宋哲宗繼位,這才恢復了駙馬都尉的頭銜。」

  「只是,宋哲宗也沒打算用他。」

  「王詵自忖自己空有才情,卻不得施展,就在鬱郁不得志之時,碰到了趙佶。」

  「趙佶喜歡書畫,而王詵,好歹跟蘇軾混過,雖非大才之姿,但身上多少也沾染些才氣,同時,也是身為幾十億身家的書畫家,兩人很快就臭味相投。」

  「王詵頗為欣慰,雖不至於認為趙佶可以當皇帝吧,但好歹也找個落腳地,整天念念詩,作作畫,也是好的。」

  「而王詵這人,雖然感情生活方面那啥吧,但人家好歹是正兒八經讀過萬卷書,行過萬里路的,這麼多年過去了,朝中勛貴,哪個不認識他?」

  「他的騷話……咳,見識,眼界等方面,對趙佶的影響很大。」

  「王詵熱愛收藏鑑賞,後來趙佶也喜歡收藏鑑賞。」

  「王詵擅長書畫,後來趙佶在這方面的成就也很高。」

  「不管是在哪個朝代,詩詞歌賦,丹青墨畫,都是附庸風雅的上層人士玩的東西。」

  「一般而言,宋代皇子礙於身份敏感,為了打消皇帝的心思,都會在各方面來自污名節,縱情生色也好,聲色犬馬也罷,或紈絝,或風流,總之,肯定是要沾一樣的。」

  「然而,不管是熱愛也好,做做樣子也罷,就算成為了某個領域的大家,也遠遠不能與趙佶相比!」

  「趙佶,簡直就是不世出的人才。」

  「在詩詞書畫上面,不說當世第一吧,反正那才情,那名聲,絕對很高,也很好。」

  「不說在皇帝中選,縱觀歷朝歷代,能夠在藝術成就上面比肩宋徽宗的,真的不多!」

  「就宋徽宗這種污名,他的畫作,在後世拍賣行上,都能上十億,可見藝術成就之高。」

  「但凡宋徽宗污名少一點,當一輩子藝術家,他的畫作,字帖等,沒個幾十億根本打不住。」

  「能成為藝術大家,本身就說明趙佶的天賦很高。」

  「而天賦本身,就是一種高智商的體現。」

  「更遑論還是那年未滿二十,便聲名鵲起的少年宗王了。」

  「相比較其他皇子自污名節的『縱情生色』,趙佶這藝術家的標籤可謂是極其高明,不僅可以打消身份的敏感,更能賦予他一種儒雅溫厚的氣質。」

  「但凡有個穿越者,穿越到宋朝,在不知道名字身份的情況下,遇到端王趙佶,那是很難不成為朋友。」

  「他又不搞陰謀詭計,說話又好聽,又是宗室親王,一種儒雅隨和,翩翩少年郎的氣質映入眼帘,放在小說中,他如果不是男一,就絕對是男二。」

  「甚至,就趙佶這模板,不正是很多小說中主角的模板之一麼?」

  「在宋朝名臣中,絕對不缺少藝術大家,就趙佶這模板,妥妥的加分項,誰看了不眼前一亮?」

  「同樣的,與趙佶相交的崔白,和宗親趙令穰,不但是書畫大家,也與禁中關係緊密。」

  「他們就借用這一層身份,常常把趙佶的良好形象傳入到宮中。」

  「而同樣可以進入禁中的太史局史官郭天信,也和趙佶相交莫逆。」

  「不管這郭天信是不是趙佶在宮內的眼線,總之,當時,端王趙佶的形象,不管是在宮內還是宮外,不管是在開封還是天下,都是極好的!」

  「趙佶身具一種超凡脫俗的皇室風範,舉止間流露出不凡的文化底蘊與藝術氣息,一副皇族絕代佳公子的風範躍入眼帘。」

  「所以說,就這麼一個人,絕對與『端王輕佻』完全不符。」

  「而王詵帶給趙佶的,也不僅僅是才華與名聲,還有人脈。」

  「王詵本就與蘇軾相交,在舊黨與中立派都有一定的影響。」

  「當然,且不說趙佶繼位之後用到的那些舊黨之人……」

  「就說王詵給趙佶帶來的另一個人……」

  「這人就是,高俅!」

  「之前其實都說過高俅了。」

  「這人本來是蘇軾身邊的刀筆吏,就是專門給蘇軾代筆,寫這些那的,蘇軾說,他寫。」

  「高俅這人,為人乖巧,擅長抄抄寫寫,跟著蘇軾,不僅練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也有一定的詩詞歌賦功底,還會舞刀弄棒,也有一定的武功基礎。」

  「當然,他這些能力,放在宋徽宗面前肯定不夠看,同樣,放在王詵,乃至蘇軾面前,都不夠看,他不過只是個小跟班罷了。」

  「只是因為長期接觸蘇軾,王詵這樣的人,才逐漸有了二分才氣。」

  「可偏偏,就這麼一個人,在本身沒有什麼大本事的情況下,在趙佶當上皇帝後,一路連升,級別甚至達到可以與開過名將對其的地步。」

  「到不是因為他球踢得好,而只是簡單的四個字『從龍之功』!」

  「是的,高俅,在宋徽宗繼位時,是出了大力的,這才有從龍之功的說法。」

  「等到後來,不管是他的政敵也好,還是宋徽宗也罷,對他的評價都是心腹。」

  「而高俅的功勞,很有可能,就是起到在王詵,趙佶之間橋樑的作用。」

  「而且,這裡面還有曾布的事。」

  「據說,蘇軾在把高俅轉贈給王詵時,還想把高俅給曾布,但曾布以人多為由拒絕了。」

  「高俅肯定是見過曾布的。」

  「就這樣,高俅身為中間人,聯絡使,輾轉於曾布,王詵,趙佶之間。」

  「這才有了曾布支持趙佶,繼而讓趙佶登上皇位這件事。」

  「當然,光有一個曾布還不夠,但有了曾布就有了舊黨,有了舊黨,就有了向太后。」

  「這個高俅,在中間起到的作用肯定是巨大的。」

  「長時間的轉贈,待人接物方面自然爐火純青。」

  「而他本身也就只是個小角色,誰也不認識他,自然可以隱藏於視野之下。」

  「就這樣,在宋哲宗死後,趙佶才可以在不動聲色之間,登上皇位。」

  「也只有這樣的從龍之功,才能對得起高俅日後的位極人臣!」

  「正是這樣一個看似不起眼的人物,卻在趙佶的登基之路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以上,就是趙佶在繼位之前,所做的一切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