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三十一溳水

  【原文】

  溳水出蔡陽縣,溳水出縣東南大洪山,山在隨郡之西南,竟陵之東北,槃基所跨,廣圓百餘里。峰曰懸鉤,處平原眾阜之中,為諸嶺之秀,山下有石門,夾鄣層峻,岩高皆百許仞。入石門,又得鍾乳穴。穴上素崖壁立,非人跡所及。穴中多鍾乳,凝膏下垂,望齊冰雪。微律細液,滴瀝不斷。幽穴潛遠,行者不極窮深,以穴內常有風熱,無能經久故也。溳水出於其陰。初流淺狹,遠乃廣厚,可以浮舟袱巨川矣。時人以損水所導,故亦謂之為溳山矣。溳水東北流合石水,石水出大洪山,東北流注於溳,謂之小溳水。而亂流東北,徑上唐縣故城南。本蔡陽之上唐鄉,舊唐侯國。《春秋》定公三年,唐成公如楚,有兩肅霜馬,子常欲之,弗與,止之三年,唐人竊馬而獻之,子常歸唐侯是也。溳水又東,均水注之,水出大洪山,東北流徑土山北,又東北流入於潰水。溳水又屈而東南流。

  東南過隨縣西,縣故隨國矣。《春秋左傳》所謂漢東之國,隨為大者也。楚滅之以為縣。晉武帝太康中立為郡。有搓水出縣西北黃山,南徑西縣西,又東南,水入焉。水出桐柏山之陽。呂忱曰:水在義陽。水東南徑西縣西,又東南注於,水又東南徑隨縣故城西。《春秋》魯莊公四年,楚武王伐隨。令尹斗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搓,軍臨於隨,謂此水也。水側有斷蛇丘,隨侯出而見大蛇中斷,因舉而藥之,故謂之斷蛇丘。後蛇銜明珠報德,世謂之隨侯珠,亦曰靈蛇珠。丘南有隨季梁大夫池,其水又南與義井水合,水出隨城東南,井泉嘗涌溢而津注,冬夏不異,相承謂之義井,下流合溳。溳水又南流注於溳。溳水又會於支水,水溳亦出大洪山,而東流注於溳。溳水又徑隨縣南,隨城山北,而東南注。又南過江夏安陸縣西,隨水出隨郡永陽縣東石龍山,西北流,南回,徑永陽縣西,歷橫尾山,即《禹貢》之陪尾山也。隨水又西南,至安陸縣故城西,入於溳,故鄖城也。因岡為墉,峻不假築。溳水又南徑石岩山北。昔張昌作亂,於其下籠彩鳳以惑眾。晉太安二年,鎮南將軍劉弘遣牙門皮初與張昌戰於清水,昌敗,追斬於江涘。即《春秋左傳》定公四年,吳敗楚於柏舉,從之,及於清發,蓋溳水兼清水之目矣。又東南流而右會富水,水出竟陵郡新市縣東北大陽山。水有二源:大富水出山之陽,南流而左合小富水。水出山之東,而南徑三王城東。前漢未,王匡、王鳳、王常所屯,故謂之三王城。城中有故碑,文字闕落,不可復識。其水屈而西南流,右合大富水,俗渭之大泌水也。又西南流徑杜城西,新市縣治也,《郡國志》以為南新市也。中山有新市,故此加南,分安陸縣立。又王匡中興初,舉兵於縣,號曰新市兵者也。富水又東南流,於安陸界左合土山水,世謂之章水。水出土山,南徑隨郡平林縣故城西,俗謂之將陂城,與新市接界,故中興之始,兵有新市、平林之號。又南流,右入富水,富水又東入於溳,溳水又徑新城南。永和五年,晉大司馬桓溫築。溳水又會溫水,溫水出竟陵之新陽縣東澤中。口徑二丈五尺,垠岸重沙,端淨可愛,靖以察之,則淵泉如鏡,聞入聲,則揚湯奮發,無所復見矣。其熱可以雞,洪測百餘步,冷若寒泉。東南流注於溳水。又右得潼水,水出江夏郡之曲陵縣西北潼山,東南流徑其縣南,縣治石潼故城,城圓而不方。東入安陸,注於溳水。

  又東南入於夏。

  溳水又南,分為二水,東通灄水,西入於沔,謂之溳口也。

  【譯文】

  溳水發源於蔡陽縣,溳水發源於蔡陽縣東南的大洪山。大洪山在隨郡的西南、竟陵的東北。山腳盤踞的地面,方圓百餘里。有一座高峰叫懸鉤峰,在平原上許多丘陵中,顯得分外秀麗突出。山下有石門,兩邊山崖層沓,極其險峻,岩高都有數百仍。進了石門,又有個鐘乳石溶洞,山洞上方,斷崖如壁,草木不生,不是人跡所能到達的。洞中鐘乳石很多,如膏汁凝結而成,自洞頂下垂,看來就像雪白的冰錐;岩中滲出的水,滴滴答答地滴個不停。洞穴極深邃,沒有人曾走到盡頭,因為洞裡常有強風,火把不久就會熄滅。溳水發源於山北,開頭水流淺而狹,流遠後才漸闊漸深,可以撐船放筏,成為一條大河了。當時人們因溳水發源在這裡,所以叫它溳山。溳水往東北流,與石水匯合。石水發源於大洪山,往東北流,注入溳水,又叫小濕水,亂流往東北奔瀉。經過上唐縣老城南邊。上唐縣本來是蔡陽的上唐鄉,即舊時唐侯的封國。《春秋》:定公三年(前507),唐成公到楚國,他有兩匹肅霜馬,子常想要,但唐成公不肯給他,因而被扣留了三年。以後唐人偷了馬獻給子常,才放唐侯回去。溳水又往東流,有均水注入。均水發源於大洪山,往東北流經土山北,又往東北流,注入溳水。溳水又轉彎往東南流去。

  往東南流過隨縣西邊,隨縣就是古時的隨國。《春秋左傳》說,漢水以東各國,以隨國為最大。楚滅隨,設立為縣;晉武帝太康年間(280一289),又設立為郡。有遞水,發源於隨縣西北的黃山,往南流經撅西縣西邊,又往東流,有撅水注入。撅水發源於桐柏山南麓。呂忱說:水在義陽。撅水往東南流經撅西縣西邊,又往東南流注入搓水。搓水又往東南流,經過隨縣老城西邊。《春秋》:魯莊公四年(前690),楚武王攻打隨國,令尹斗祁和莫敖屈重修築道路,架橋於搓水上,把軍隊開到隨,說的就是此水。水邊有斷蛇丘。隨侯出門,看見一條大蛇被攔腰砍斷,就把它捧起來,給它敷藥,所以叫斷蛇丘。後來蛇銜了明珠來報恩,世人稱為隨侯珠,又叫靈蛇珠。山丘南有隨季梁大夫池,池水南流與義井水匯合。義並水發源於隨城東南,井泉上涌泛溢,源源不斷地外流,冬夏無異,世代相傳稱為義井,下流與搓水匯合。遞水又往南流,注入溳水。溳水又匯合了一條支水,水源也出自大洪山,東流注入溳水。溳水又流經隨縣以南、隨城山北邊,往東南流去。

  又往南流過江夏郡安陸縣西邊,

  隨水發源於隨郡永陽縣東邊的石龍山,往西北流,然後折回南邊,流經永陽縣西,流過橫尾山,就是《禹貢》的陪尾山。隨水又往西南流到安陸縣老城,西流注入溳水,古時的鄖城就在那裡。鄖城利用山岡作城牆,山極陡峻,用不著再築城了。溳水又往南流經石岩山北面,從前張昌作亂在山下,用籠子關了一隻彩鳳來矇騙民眾。晉太安二年(303),鎮南將軍劉弘派遣牙門皮初在清水與張昌作戰,打敗了張昌,追到江邊把他殺了。《春秋左傳》:定公四年(前506),吳在柏舉打敗了楚,緊跟在後面直追到清發水。看來溳水大概又兼有清水之名了。溳水又往東南流,在右邊匯合了富水。富水發源於竟陵郡新市縣東北的大陽山,有兩個源頭:大富水發源於山南,往南流,在左邊匯合了刁『富水;小富水發源於山東,往南流經三王城東面。西漢末年,王匡、王鳳、王常曾屯兵於此,所以叫三王城。城中有古碑,文字缺損剝落,不能再辨認了。小富水折向西南流,在右邊匯合了大富水,俗稱大泌水;又往西南流經杜城西邊,這是新市縣的治所。《郡國志》里叫南新市,因為中山也有新市,所以稱此城為南新市。新市縣是從安陸縣劃分出來的。此外,王匡中興的初期,也曾在此縣起兵,號稱新市兵。富水又往東南流,到了安陸邊界,左邊匯合了土山水,人們稱為章水。章水發源於土山,往南流經隨郡平林縣老城西邊―俗稱將破城―與新市接界,所以中興初期,兵有新市、平林的稱號。又往南流,在右邊注入富水。富水又往東流,注入溳水。溳水又流經新城南邊,永和五年(349),晉大司馬桓溫築。溳水又匯合了溫水。溫水發源於竟陵新陽縣東邊的沼澤中,口徑二丈五尺,水岸是一層層的沙,明淨可愛;靜立在岸邊細看,深沉的泉水就像一面鏡子似的;一聽到人聲就翻騰起浪,什麼也看不到了。泉水極熱,甚至可以煮雞,而百餘步外的清泉,卻冷得像冰水一樣。水往東南流,注入溳水。溳水又在右邊匯合了漁水。漁水發源於江夏郡曲陵縣西北的漁山,往東南流經縣南。縣治在石撞舊城,城牆呈圓形而不方正。漁水東流進入安陸境,注入溳水。又往東南流注人夏水。

  溳水又往南流,分成兩條:東邊的一條通攝水,西邊的一條注入污水,匯流處叫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