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二十六巨洋水

  【原文】

  巨洋水出朱虛縣泰山北,過其縣西,泰山,即東小泰山也。巨洋水,即《國語》所謂具水矣。袁宏謂之巨昧,王韶之以為巨蔑,亦或曰朐瀰,皆一水也,而廣其目焉。其水北流,徑朱虛縣故城西。漢惠帝二年,封齊悼惠王子劉章為侯國。《地理風俗記》曰:丹山在西南,丹水所出,東入海。丹水由朱虛丘阜矣,故言朱虛。城西有長坂遠峻,名為破車。峴城東北二十里有丹山,世謂之凡山,縣在西南,非山也。丹、凡字相類,音從字變也。丹水有二源,各導一山,世謂之東丹、西丹水也。西丹水自凡山北流,徑劇縣故城東,東丹水注之。水出方山,山有二水,一水即東丹水也。北徑縣,合西丹水而亂流,又東北出徑渏薄澗北。渏水亦出方山,流入平壽縣,積而為清,水盛則北注,東南流,屈而東北流,徑平壽縣故城西,而北入丹水,謂之魚合口。丹水又東北徑望海台東,東北注海,蓋亦縣所氏者也。

  又北過臨朐縣東,巨洋水自朱虛北入臨朐縣,熏冶泉水注之,水出西溪,飛泉側瀨,於窮坎之下,泉溪之上。源麓之側,有一祠,目之為冶泉祠。按《廣雅》,金神謂之清明,斯地蓋古冶官所在,故水取稱焉。水色澄明,而清泠特異,淵無潛石,淺鏤沙文,中有古壇,參差相對,後人微加功飾,以為嬉遊之處。南北邃岸凌空,疏木交合。先公以太和中,作鎮海岱,余總角之年,侍節東州。至若炎夏火流,閒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娛永日,桂筍尋波,輕林委浪,琴歌既洽,歡情亦暢,是焉棲寄,實可憑衿。小東有一湖,佳饒鮮筍,匪直芳齊芍藥,實亦潔並飛鱗。其水東北流入巨洋,謂之熏冶泉。又徑臨朐縣故城東。城,古伯氏駢邑也。漢武帝元朔元年,封菑川懿王子劉奴為侯國。應劭曰:臨朐,山名也。故縣氏之。朐亦水名,其城側臨朐川,是以王莽用表厥稱焉。城上下沿水,悉是劉武皇北伐廣固,營壘所在矣。巨洋又東北徑委粟山東,孤阜秀立,形若委粟。又東北,洋水注之。水西出石膏山西北石澗口,東南徑逢山祠西。洋水又東南,歷逢山下,即石膏山也。山麓三成,壁立直上,山上有石鼓,鳴則年凶。郭緣生《續述征記》曰:逢山在廣固南三十里,有祠並石鼓,齊地將亂,石人輒打石鼓,聲聞數十里。洋水歷其陰而東北流,世謂之石溝水。東北流,出於委粟山北,而東注於巨洋,謂之石溝口。然是水下流,亦有時通塞,及其春夏水泛,川瀾無輟,亦或謂之為龍泉水。《地理志》:石膏山,洋水所出是也。今於此縣,惟是瀆當之,似符群證矣。巨洋水又東北,得邳泉口,泉源西出平地,東流注於巨洋水。巨洋水又北會建德水,水西發逢山阜,而東流入巨洋水也。

  又北過劇縣西,巨洋水又東北合康浪水,水發縣西南山,無事樹木,而圓峭孤峙,巑岏分立。左思《齊都賦》曰嶺鎮其左是也。康浪水北流,注於巨洋。巨洋又東北徑劇縣故城西,古紀國也。《春秋》莊公四年,紀侯不能下齊,以與弟季大去其國,違齊難也。後改曰劇,故《魯連子》曰:朐劇之人,辯者也。漢文帝十八年,別為菑川國,後並北海。漢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劉錯為侯國,王莽更之曰俞縣也。城之北側有故台,台西有方池。晏謨曰:西去齊城九十七里,耿弇破張步於臨淄,追至巨洋水上,殭屍相屬。即是水也。巨洋又東北徑晉龍驤將軍、幽州刺史辟閭渾墓東,而東北流。墓側有一墳,甚高大,時人咸謂之為馬陵,而不知誰之丘壟也。巨洋水又東北徑益縣故城東,王莽更之曰滌盪也。晏謨曰:南去齊城五十里,司馬宣王代公孫淵,北徙豐人住於此城,遂改名為南豐城也。又東北積而為潭,枝津出焉、謂之百尺溝,西北流,徑北益都城。漢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劉胡為侯國。又西北流而注於巨淀矣。又東北過壽光縣西,巨洋水自巨淀湖東北流,徑縣故城西,王莽之翼平亭也。漢光武建武二年,封更始子鯉為侯國。城之西南,水東有孔子石室,故廟堂也。中有孔子像,弟子問經,既無碑誌,未詳所立。巨洋又東北流,堯水注之。水出劇縣南角崩山,即故義山也,俗人以其山角若崩,因名為角扇山,亦名為角林山,皆世俗音訛也。水,即蕤水矣。《地理志》曰:劇縣有義山,蕤水所出也。北徑山東,俗亦名之為青山矣。堯水又東北徑東西壽光二城間。應劭曰:壽光縣有灌亭。杜預曰:在縣東南,斟灌國也。又言斟亭在平壽縣東南,平壽故城在白狼水西,今北海郡治。水上承營陵縣之下流,東北徑城東,西入別畫湖,亦曰朕懷湖。湖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東北入海。斟亭在溉水東,水出桑犢亭東覆甑山。亭,故高密郡治,世謂之故郡城。山謂之塔山,水曰鹿孟水,亦曰戾孟水,皆非也。《地理志》:桑犢,北海之屬縣矣。有覆甑山,溉水所出,北徑斟亭西北,合白狼水。按《地理志》:北海有斟縣。京相璠曰:故斟尋國,禹後。西北去灌亭九十里。溉水又北徑寒亭西,而入別畫湖。《郡國志》曰:平壽有斟城,有寒亭。薛瓚《漢書集注》云:按《汲郡古文》,相居斟灌,東郡灌是也。明帝以封周后,改曰衛。斟尋在河南,非平壽也。又云: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尚書序》曰:太康失國,兄弟五人,徯於河汭,此即太康之居,為近洛也。余考瓚所據,今河南有尋地,衛國有觀土,《國語》曰:啟有五觀,謂之奸子。五觀,蓋其名也,所處之邑,其名曰觀。皇甫謐曰:衛地。又云:夏相徒帝丘,依同姓之諸侯於斟尋氏。即《汲冢書》雲相居斟灌也。既依斟尋,明斟尋非一居矣。窮後既仗善射篡相,寒促亦因逢蒙弒羿,即其居以生澆,因其室而有豷。故《春秋》襄公四年,魏絳曰: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處澆於過,處豷干戈。是以伍員言於吳子曰:過澆殺斟灌以伐斟尋是也。有夏之遺臣曰靡,事羿,羿之死也,逃於鬲氏。今鬲縣也。收斟灌、斟尋二國之餘燼,殺寒浞而立少康,滅之,有窮遂亡也。是蓋寓其居而生其稱,宅其業而表其邑,縱遺文沿褫,亭郭有傳,未可以彼有灌目,謂專此為非,舍此尋名,而專彼為是。以土推傳,應氏之據亦可按矣。堯水又東北注巨洋。伏琛、晏謨並言,堯嘗頓駕於此,放受名焉,非也。《地理志》曰:蕤水自劇東北,至壽光入海。沿其徑趣,即是水也。又東北入於海。

  巨洋水東北徑望海台西,東北流。伏琛、晏謨並以為平望亭在平壽縣故城西北八十里,古縣;又或言秦始皇升以望海,因曰望海台,未詳也。按《史記》,漢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劉賞為侯國。又東北注於海也。

  【譯文】

  巨洋水發源於朱虛縣泰山,往北流過縣西,

  泰山就是東小泰山。巨洋水就是《國語》所說的具水。袁宏把它稱為巨昧,王韶之把它叫做巨蔑,也有人叫朐瀰,說的都是同一條水,只不過名稱不一罷了。水往北流經朱虛縣舊城西面。漢惠帝二年(前193),把這裡封給齊悼惠王兒子劉章,立為侯國。《地理風俗記》說:丹山在西南面,丹水發源在那裡,東流入海。丹水流經朱虛縣丘陵地帶。所以有人說到朱虛城西有一條漫長高峻的山坡,名叫破車觀。城東北二十里有丹山,世人稱為凡山,縣城在丹山西南,而不是山在城的西南。丹、凡字形相近,於是讀音也隨字而變了。丹水有兩個源頭,各發源於一山,世人稱為東丹水和西丹水。西丹水從凡山北流,經過劇縣舊城東面,東丹水注入。東丹水發源於方山,山上有兩條水,東丹水就是其中的一條。東丹水往北流,經劇縣與西丹水匯合,成為亂流,又往東北流去,經過倚薄澗北面。清水也發源於方山,流入平壽縣,積聚成水灣。水大時就北注,轉向東南流,又折向東北,流經平壽縣舊城西面,然後北流注入丹水,匯流處稱為魚合口。丹水又往東北流經望海台東面,往東北注入大海,縣就是依照台命名的。

  又往北流過臨朐縣東面,巨洋水從朱虛向北流入臨朐縣,熏冶泉水在此注入。此水源出西溪,飛奔的泉永在深坑下面流瀉,在溪岸上,源頭的山麓近旁,有一座祠廟,名為冶泉祠。據《廣雅》,金屬之神叫做清明,此處是古時冶官的駐地,水就因此取名。熏冶泉水色澄清透明,而且特別清涼,深淵底下岩石歷歷可數,淺處的沙上水流蕩出的波痕就像雕成一樣。中間有古壇,與祠參差相對,後人稍加修飾,把它作為嬉遊的處所。南北兩側高岸凌空而起,古樹枝柯交錯。太和年間(477-499)先父鎮守海岱,當時我還年幼,跟著父親到東方來。每當驕陽如火的炎夏,睏倦無聊時,就攜了琴兒,邀了好友,整天地盡情嬉遊。我們盪著一葉扁舟,逐浪飄流,在岸邊林木的輕蔭底下,穿過低垂拂水的柔枝,我們彈琴唱歌,互相應和,彼此都十分愉快。寄身在這清幽可愛的林泉間,我們真是樂而忘返了。稍東有一口湖,湖邊出產鮮美的竹筍,不但氣味芳香可與芍藥相比,而且也像魚兒一般潔白清淨。溪水往東北流入巨洋,稱為熏冶泉。巨洋水又流經臨朐縣舊城東面,此城是古時伯氏的駢邑,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把這裡封給苗川茲王的兒子劉奴,立為侯國。應劭說:臨朐原是山名,縣也以山命名。胸,又是水名。此城側面緊臨朐川,所以王莽就用作為縣名。城外沿江上下,都是劉武皇北伐廣固時營壘所在的地方。巨洋水又往東北流經委粟山東邊,這是一座秀美的山丘,孤零零地聳立著,形狀像一堆倒在地上的積粟。巨洋水又往東北流,洋水注入。洋水發源於西方石膏山西北的石澗口,往東南流經逢山祠西面。洋水又往東南流經逢山下,逢山就是石膏山。山麓有三重,峭壁陡峻直上,山上有石鼓,鼓響就預兆著那年有災禍。郭緣生《續述征記》說:逢山座落在廣固南三十里。山上有祠廟和石鼓,齊地將亂時,石人就敲起石鼓,數十里內都能聽到。洋水流經山北,轉向東北流,世人稱為石溝水,往東北流出委粟山北面,然後東流注入巨洋水,匯流處稱為石溝口。然而這條水下流,有時暢通有時阻塞。到了每年春夏水漲時,浪濤滾滾奔流不息,也有人稱為龍泉水。《地理志》說:石膏山是洋水的發源地。今天在臨朐縣只有這條水可以對得上,似乎與各書的記載相符。巨洋水又往東北流到鄭泉口。那泉的源頭出自西方的平地,東流注入巨洋水。巨洋水又北流,與建德水匯合。建德水發源於西方逢山的丘岡下,東流注入巨洋水。

  又往北流過劇縣西面,

  巨洋水又往東北流,與康浪水匯合。康浪水發源於劇縣西南面的蟆山,山上不長樹木,渾圓而峻峭的山峰互相分開,相對屹立著。左思《齊都賦》說:蟆嶺雄踞於齊都左邊。康浪水往北流,注入巨洋水。巨洋水又往東北流經劇縣舊城西面,這裡是古時的紀國。《春秋》:莊公四年(前690),紀侯不願降服於齊國,把紀國交給弟弟季,為躲避齊國入侵的災難,就離開紀國出走。後來紀就改名為劇。所以《魯連子》說:胸、劇的人都能言善辯。漢文帝十八年(前162),把這地方分出來,立為蓄川國,後來又併入北海。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把這裡封給蓄川彭王的兒子劉錯,立為侯國,王莽則改名為俞縣。城的北邊有舊台,台的西面有方池。晏漠說:這裡離齊城九十七里。耿棄在臨淄打敗了張步,一直追擊到巨洋,水上的浮屍連成一片,說的這是這條水。巨洋水又往東北流,經過晉龍驟將軍、幽州刺史辟間渾墓東,然後又往東北流。墓旁又有一座墳,非常高大,當時人們都稱為馬陵,但不知道是誰的墳墓。巨洋水又往東北流經益縣舊城東面,王莽改名為滌盪。晏漠說:這裡南面離齊城五十里。司馬宣王攻打公孫淵,從北面遷來豐人居住在這座城中,於是就改名為南豐城。巨洋水又往東北流,積水成潭,支流從這裡分出,稱為百尺溝,往西北流經北益都城,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把這裡封給蓄川茲王的兒子劉胡,立為侯國。又往西北流,注入巨淀。

  又住東北流過壽光縣西面,

  巨洋水從巨淀湖往東北流經壽光縣舊城西面,王莽時稱翼平亭。漢光武帝建武幾年(26),把這裡封給更始帝的兒子劉鯉,立為侯國。縣城西南面、巨洋水東面,有孔子石室,是舊時的廟堂。廟中有孔子像,還有弟子間經的畫像,但找不到碑文,不知是什麼時候建立的。巨洋水又往東北流,堯水注入.。堯水發源於劇縣南面的角崩山,就是過去的義山,因為山角看去像崩塌了似的,因此當地鄉人稱為角崩山,也稱角林山,這都是民間音訛的緣故。堯水就是夔水。《地理志》說:劇縣有義山,羹水就發源在那裡。.水往北流經蟆山東,民間又稱哄山為青山。堯水又往東北流經東壽光城和西壽光城之間。應劭說:壽光縣有灌亭。杜預說:灌亭在壽光縣東南,是從前的斟灌國。又說:斟亭在平壽縣東南。平壽舊城在白狼水西,今天是北海郡的治所。白狼水上源在營陵縣,往東北流經平壽城東邊,西流注入別畫湖,也稱聯懷湖,湖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水往東北流入大海。斟亭在溉水東,溉水發源於桑犢亭東面的覆氯山,斟亭是過去高密郡的治所,人們稱為故郡城,把覆靚山稱為塔山,把水稱為鹿孟水,也稱決孟水,這都不對。《地理志》載,桑犢是北海郡的屬縣,有覆顫山,溉水發源於此,往北流經斟亭西北與白狼水匯合。據《地理志》,北海有斟縣。京相播說:斟縣是從前的斟尋國,大禹的後代居住在這裡,西北距灌亭九十里。溉水又往北流經寒亭西邊,而後注入別畫湖。《郡國志》說:平壽共有斟城和寒亭。薛攢《漢書集注》說:據《汲郡古文》,相居住在斟灌,就是東郡的灌。明帝把這裡封給周的後裔,改稱為衛。斟浮在河南,不在平壽。又說:太康居住在斟尋,要也住在這裡,後來柴又住在這裡。《尚書·序》說:太康失位,兄弟五人在河納等待著。這裡就是太康居住的地方,與洛水相距不遠。我考證過薛攢所依據的典籍,現在河南還有叫尋的的地方,衛國還有觀的舊地。《國語》說:啟有個兒子叫五觀,被稱為逆子,五觀是他的名字,他所居的城邑你觀。皇甫謐說:觀是衛國地方。又說:夏相遷到帝丘,依附同姓諸侯斟尋氏。就是《汲家書》所說的:相居住在斟灌。相既然依附斟尋,那麼斟灌、斟尋顯然不是同一地方了。有窮氏依仗善射的本領篡奪相的帝位,寒捉也利用逢蒙殺了奔。寒捉就占了界的住所和妻妾而生了澆和嵋。代春秋》:襄公四年(前569),魏絳說:寒泥令澆率軍滅了斟灌和斟尋氏,把澆封於過,把摧封於戈。所以伍員對吳子說:過澆殺斟灌又攻斟尋。夏朝有一位舊臣叫靡,在界手下做事,界死後投奔·兩氏,就是今天的庵縣。他召集了斟灌、斟尋兩國的殘餘力量,殺了寒淀,擁立少康,滅了澆和碳的封國,有窮就此滅亡了。寒捉寓居於有窮氏的住宅,也就承襲了有窮的稱號;占有他的產.業,就以他的城邑為名,縱使留下來的文字記錄,長期以來逐漸散佚,但亭和城郭還有留傳至今的;不可因為那地方帶有灌的地名,就以為這地方不是;撇開這地方去尋查地名,就以為只有那地方才是。按實地來推斷文字記載,應韻的說法也就可以驗證了。堯水又向東北注入巨洋。伏深、晏漠都說堯鍾經在此處逗留過,水就因此得名,其實不是這樣的。《地理志》說:籍水從劇往東北流到壽光注入大海。按葵水的流程和流向斤,就是堯水了。又往東北注人大海。

  巨洋水往東北流經望海台西,往東化流。伏深、晏漠都認為平望亭在平壽縣舊城西北八十里,是個古縣城。又有人說秦始皇登台望海,因此稱為望海台,事實如何不大清楚。據《史記》載: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把這裡封給苗川露王的兒子劉賞,立為侯國。巨洋水又往東北流,注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