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三十九贛水

  【原文】

  贛水出豫章南野縣西,北過贛縣東,《山海經》曰:贛水出聶都山,東北流注於江,入彭澤西也。班固稱南野縣,彭水所發,東入湖漢水。庾仲初謂大庾嶠水,北入豫章,注於江者也。《地理志》曰:豫章水出贛縣西南,而北入江。蓋控引眾流,總成一川,雖稱謂有殊,言歸一水矣。故《後漢郡國志》曰:贛有豫章水。雷次宗云:似因此水為其地名。雖十川均流,而此源最遠,故獨受名焉。劉澄之曰:縣東南有章水,西有貢水,縣治二水之間。二水合贛字,因以名縣焉。是為謬也,劉氏專以字說水,而不知遠失其實矣。豫章水導源東北流,徑南野縣北。贛川石阻,水急行難。傾波委注,六十餘里,又北徑贛縣東,縣即南康郡治,晉太康五年分廬江立。豫章水右會湖漢水,水出雩都縣,導源西北流,徑金雞石,其石孤竦臨川,耆老云:時見金雞出於石上,故石取名焉。湖漢水又西北徑贛縣東,西入豫章水也。

  又西北過廬陵縣西,廬陵縣,即王莽之桓亭也。《十三州志》稱:廬水西出長沙安成縣。武帝元光六年,封長沙定王子劉蒼為侯國,即王莽之用成也。吳寶鼎中立,以為安成郡,東至廬陵入湖漢水也。

  又東北過石陽縣西,漢和帝水平九年,分廬陵立。漢獻帝初平二年,吳長沙桓王立廬陵郡,治此。豫章水又徑其郡南,城中有井,其水色半清半黃,黃者如灰汁,取作飲粥,悉皆金色,而甚芬香。

  又東北過漢平縣南,又東北過新淦縣西,牽水西出宜春縣,漢武帝元光六年,封長沙定王子劉成為侯國,王莽之修曉也。牽水又東徑吳平縣,舊漢平也,晉太康元年改為吳平矣。牽水又東徑新淦縣,即王莽之偶亭,而注於豫章水。湖漢及贛,並通稱也。又淦水出其縣下,注於贛水。

  又北過南昌縣西,旺水出南城縣,西北流徑南昌縣南,西注贛水。又有濁水注之,水出康樂縣,故陽樂也。濁水又東徑望蔡縣,縣因汝南上蔡民萍居此土,晉太康元年,改為望蔡縣。濁水又東徑建成縣,漢武帝元光四年,封長沙定王子劉拾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多聚也。縣出然石,《異物志》曰:石色黃白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熱,以鼎著其上,炊足以熟。置之則冷,灌之則熱,如此無窮。元康中,雷孔章入洛,齎石以示張公。張公曰:此謂然石。於是乃知其名。濁水又東至南昌縣,東流入於贛水。贛水又歷白社西,有徐孺子墓。吳嘉禾中,太守長沙徐熙於墓隧種松,太守南陽謝景於墓側立碑。永安中,太守梁郡夏侯嵩於碑傍立恩賢亭。松大合抱,亭世修治,至今謂之聘君亭也。贛水又北歷南塘,塘之東有孺子宅,際湖南小洲上。孺子名稚,南昌人,高尚不仕。太尉黃瓊辟,不就。桓帝問尚書令陳蕃:徐稚,袁閎誰為先後?蕃答稱:袁生公族,不鏤自雕。至於徐稚,傑出薄域,故宜為先。桓帝備禮征之,不至。太原郭林宗有母憂,稚往吊之,置生芻於廬前而去。眾不知其故,林宗曰:必孺子也。

  《詩》云:生芻一束,其人如玉。吾無德以堪之。年七十二,卒。贛水又徑谷鹿洲,即蓼子洲也,舊作大艑處。贛水又北徑南昌縣故城西,於春秋屬楚,即令尹子盪師於豫章者也,秦以為廬江南部。漢高祖六年,始命陳嬰定豫章置南昌縣,以為豫章郡治,此即陳嬰所築也。王莽更名縣曰宜善,郡曰九江焉:劉歆云:湖漢等九水入彭蠡,故言九江矣,陳蕃為太守,署徐稚為功曹。蕃在郡,不接賓客,惟稚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此即懸榻處也。建安中,更名西安,晉又名為豫章。城之南門曰松陽門,門內有樟樹,高七丈五尺,大二十五圍,枝葉扶疏,垂蔭數畝。應劭《漢官儀》曰:豫章樟樹生庭中,故以名郡矣。此樹嘗中枯,逮晉永嘉中,一旦更茂,豐蔚如初,咸以為中宗之祥也。《禮斗威儀》曰:君政訟平,豫樟常為生。太興中,元皇果興大業於南。故郭景純《南部賦》云:弊樟擢秀於祖邑是也。以宣王祖為豫章故也。贛水北出,際西北歷度支步,是晉度支校尉立府處,步即水渚也。贛水又徑郡北,為津步,步有故守賈萌廟,萌與安侯張普爭地,為普所害,即日靈見津渚,故民為立廟焉。水之西岸有盤石,謂之石頭,津步之處也。西行二十里曰散原山,疊嶂四周,杳邃有趣。晉隆安末,沙門竺曇顯建精舍於山南,僧徒自遠而至者相繼焉。西北五六里,有洪井,飛流懸注,其深無底,舊說洪崖先生之井也。北五六里有風雨池,言山高瀨激,激著樹木,罪散遠灑若雨。西有鸞岡,洪崖先生乘鸞所憩泊也。岡西有鵠嶺,雲王子喬控鵠所徑過也。有二崖,號曰大蕭、小蕭,言蕭史所游萃處也,雷次宗云:此乃係風捕影之論。據實本所未辨,聊記奇聞,以廣井魚之聽矣。又按謝莊詩,莊常游豫章,觀井賦詩。言鸞岡四周有水,謂之鸞陂。似非虛論矣。東大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與城齊,南緣回折至甫塘,本通章江,增減與江水同。漢永元中,太守張躬築塘以通南路,兼遏此水。冬夏不增減,水至清深,魚甚肥美。每於夏月,江水溢塘而過,民居多被水害。至宋景平元年,太守蔡君西起堤,開塘為水門,水盛旱則閉之,內多則泄之。自是居民少患矣。贛水又東北徑王步,步側有城,雲是孫奮為齊王鎮此,城之。今謂之王步,蓋齊王之渚步也。郡東南二十餘里,又有一城,號曰齊王城。築道相通,蓋其離宮也。贛水又北徑南昌左尉廨西,漢成帝時,九江梅福為南昌尉,居此。後福一旦舍妻子,去九江,傳雲得仙。贛水又北徑龍沙西,沙甚潔白,高峻而阤,有龍形,連亘五里中,舊俗九月九日升高處也。昔有人於此沙得故冢刻磚,題云:西去江七里半,筮言其吉,卜言其凶。而今此冢垂沒於水,所謂筮短龜長也。贛水又徑椒丘城下,建安四年,孫策所築也。贛水又歷釣圻邸閣下。度支校尉治,太尉陶侃移置此也。舊夏月,邸閣前洲沒,去浦遠,景平元年,校尉豫章因運出之力,於渚次聚石為洲,長六十餘丈。洲里可容數十舫。贛水又北徑陽縣,王莽之豫章縣也。余水注之。永東出余汗縣,王莽名之曰治干也。余水北至陽縣注贛水。贛水又與鄱水合,水出鄱陽縣東,西徑其縣南武陽鄉也。地有黃金采,王莽改曰鄉亭。孫權以建安十五年,分為鄱陽郡。鄱水又西流,注於贛。又有繚水入焉。其水導源建昌縣,漢元帝永光二年分海昏立。繚水東徑新吳縣,漢中平中立。繚水又徑海昏縣。王莽更名宜生。謂之上繚水,又謂之海昏江,分為二水。縣東津上有亭,為濟渡之要。其水東北徑昌邑城,而東出豫章大江,謂之慨口。昔漢昌邑王之封海昏也,每乘流東望,輒憤慨而還,世因名焉。其一水枝分別注,入於循水也。

  又北過彭澤縣西,循水出艾縣西,東北徑豫寧縣,故西安也,晉太康元年更從今名。循水又東北徑永循縣,漢靈帝中平二年立。循水又東北注贛水,其水總納十川,同臻一瀆,俱注於彭蠡也。北入於江。

  大江南,贛水總納洪流,東西四十里,清潭遠漲,綠波凝淨,而會注於江川。

  【譯文】

  贛水發源於豫章郡南野縣西邊,往北流過贛縣東邊,

  《山海經》說:贛水發源於聶都山,往東北流,注入江水,流入彭澤縣西部。班固說:南野縣,彭水發源在這裡,東流注入湖漢水。庚仲初說;大庚嬌水往北流入豫章,注入江水。《地理志》說:豫章水發源於贛縣西南,北流入江,它接納了許多支流,合成一條大川。以上諸說中雖然名稱不同,但說的都是同一條水。所以《後漢書·郡國志》說:贛縣有豫章水。雷次宗說:豫章似乎就是以這條水為地名的。雖然水有十條,流量差不多一樣大,但以贛水源流最遠,所以唯獨此水得名。劉澄之說:贛縣東南有章水,西有貢水,縣治在兩水之間,兩字相合,成為贛字,因此就作為縣名了。這說法很荒唐。劉氏專門以字來釋水,不知道這一來便遠遠失實了。豫章水發源後往東北流,經過南野縣北邊,贛水因亂石梗阻,水流湍急,行船困難,滾滾的波濤一瀉六十里。又往北流經贛縣東邊,南康郡的治所就設在縣城中。南康郡是晉太康五年(284)從廬江郡分出來的。豫章水在右邊匯合了湖漢水。湖漢水發源於零都縣,往西北流經金雞石。這塊巨石獨自臨江聳峙著,據老人們說:時常見有金雞出現於石上,所以取名金雞石。湖漢水又往西北流經贛縣東邊,往西注入豫章水。

  又往西北流經廬陵縣西邊,

  廬陵縣就是王莽的桓亭。《十三州志》說:廬水發源於西方的長沙郡安成縣。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把安成封給長沙定王的兒子劉蒼,立為侯國。就是王莽的用成。吳寶鼎年間(266一269)設立為安成郡,廬水東流,到廬陵注入湖漢水。

  又往東北流過石陽縣西邊,

  石陽縣,是漢和帝永平九年,從廬陵分出來的。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吳長沙桓王設立廬陵郡,治所就在這裡。豫章水又流經郡南,城中有井,井水顏色半清半黃,黃的像灰汁,汲水煮粥,就成金色,非常芳香。

  又往東北流過漢平縣南邊,又往東北流過新淦縣西邊,

  牽水發源於西方的宜春縣。漢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把宜春封給長沙定王的兒子劉成,立為侯國,就是王莽的修曉。牽水又往東流經吳平縣,就是舊時的漢平;晉太康元年(280)改為吳平。牽水又往東流經新淦縣―就是王莽鵡亭一一注入豫章水。湖漢水和贛水都是通稱。此外,還有淦水發源於縣中,注入贛水。

  又往北流過南昌縣西邊,

  吁水發源於南城縣,往西北流經南昌縣南邊,西流注入贛水。又有濁水注入。濁水發源於康樂縣,就是舊時的陽樂。濁水又往東流經望蔡縣。因為汝南上蔡的人民流寓在這裡,所以在晉太康元年(280)改為望蔡縣。濁水又往東流經建成縣,漢武帝元光四年(前131),將這地方封給長沙定王的兒子劉拾,立為侯國,王莽改名為多聚。該縣出產燃石,《異物志》說:燃石呈黃白色,質地疏鬆,澆水就會發熱,把鍋子擱在上面,就可以把東西燒熟。放著不動它就冷,澆水就熱,可以無窮無盡地用下去。元康年間(291-299),雷孔章去洛陽,帶了這仲石頭給張公看。張公說:這叫燃石,這才知道這種石頭的名稱。濁水又往東流到南昌縣,往東流入贛水。贛水又流經白社西,有徐孺子墓。吳嘉禾年間(232一238),太守長沙人徐熙在墓道旁植松,太守南陽謝景在墓旁立碑。永安年間(304),太守梁郡人夏侯篙在碑旁造思賢亭。松樹大可合抱,亭子世代修繕,現在稱為聘君亭。贛水又往北流經南塘,塘東有孺子故居,在湖南小洲邊。孺子名稚,南昌人,品格高尚,不肯做官;太尉黃瓊徵召他,他不去。桓帝問尚書令陳蕃:徐稚、袁閡二人,論排行誰該居先?誰該在後?陳蕃答道:袁生是公子,不必別人抬舉,自己早已出人頭地了;至於徐稚,是在窮鄉僻壤脫穎而出的,所以排行應當居先。桓帝準備了禮品徵召他,他不肯去。太原郭林宗母親去世,徐稚去悼吊,在墓前放了一束新割的青草後離去,人們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郭林宗說:那一定是孺子了。《詩》說:青草一束,其人如玉。我沒有這麼高的德望可以當得起呀!徐稚到七十二歲去世。贛水又流經谷鹿洲,就是蘿子洲。過去是建造大船的地方。贛水又往北流經南昌縣老城西邊,南昌縣在《春秋》中屬楚國,令尹子盪出兵就是這地方。秦時作為廬江郡的南部都尉治,漢高祖六年(前201)才派陳嬰去平定豫章,設置南昌縣,郡治也在這裡,城就是陳嬰築的。王莽改名,縣稱宜善,郡名九江。劉欲說:湖漢等九水注入彭蠢,所以叫九江。陳蕃做太守,任徐稚為功曹,陳蕃在郡里從不接待賓客,只有徐稚來,才特地為他擺了一張坐榻,他去後就掛起來,這裡就是懸榻的地方。建安年間(196-220),改名西安,晉時又名豫章。豫章城的南門叫松陽門,門內有樟樹,高七丈五尺,大二十五圍,枝葉扶疏,樹蔭掩蔽的地面廣達數畝。應動《漢官儀》說:豫章有樟樹生在庭院中,所以作為郡名。此樹一度曾經枯凋,到晉永嘉年間(307-313)忽又茂盛起來,枝葉繁茂猶如當年,人們都以為是中宗的吉祥徵兆。《禮·斗威儀》說:君王政治修明,訴訟平息,豫樟就常常盛長。太興年間(318-321),元帝果然在南方振興起大業。所以郭景純《南郊賦》說:在祖先的城邑里,凋萎了的樟樹又長出一片綠蔭。這是因為宣帝的祖先來自豫章之故。贛水往北流,在郡城西北流過度支步,這是晉度支校尉設立官署的地方,步,就是水邊。贛水又流經郡北的渡頭,渡頭上有從前的郡守賈萌的祠廟。賈萌與安侯張普爭地盤,被張普謀害,當日鬼魂在渡頭水邊顯靈。所以百姓為他立廟,贛水西岸有巨石,叫石頭,是渡頭的所在地。西行二十里,有散原山,四周峰巒層沓,山深谷遠,別有幽趣。晉隆安(397一401)末年,僧人竺曇顯在山南修建寺院,僧徒從遠方來這裡的絡繹不絕。西北六七里處有洪井,上有瀑布,飛瀉直下,注入井中,深不可測。舊時傳說這是仙人洪崖先生的井。往北五六里有風雨池,說是因山高灘急,飛流衝激到樹木,水花就飄散遠灑,像下雨一樣。西邊有鶯岡,是洪崖先生騎鶯停下休息的地方。山岡西有鵲嶺,傳說是仙人王子喬駕鵲經過的地方。有兩座石崖,稱為大蕭、小蕭,傳說是蕭史遊憩的地方。雷次宗說:這都是捕風捉影的話。我本來就沒有對那些事跡作過鑑別,只是聊以記下奇聞異事,以增廣見聞罷了。謝莊常游豫章,見過此井,又寫過詩。按他的詩,說鶯岡四周有水,叫鶯破,好像這些說法又不是毫無根據的。東大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面與城相平,南面彎彎曲曲,通到南塘,此湖本來與章江相通,湖水的漲落與江水相同。

  漢永元年間(89-105),太守張躬築塘以通南路,同時又攔截章江的水,使江水無論冬夏都不增不減。水極清深,魚極肥美,但每到夏天,江水從塘上泛濫四溢,村莊居民常遭水災。到了宋景平元年(423),太守蔡君在西邊築堤,在塘上開了水閘,天旱時關閉閘門,水大就開閘排泄,從此以後,居民很少再遭受水災了。贛水又往東北流過王步,旁邊有城,據說孫奮做齊王鎮守這裡時,築了這座城。現在稱為王步(埠頭),因為這是齊王水邊的埠頭。郡城東南二十餘里還有一座城,稱為齊王城,築路相通,這是齊王的行宮。贛水又往北流經南昌左尉官署西邊。漢成帝時,九江梅福當南昌尉,曾住在這裡。後來一天梅福拋下妻子兒女去到九江,傳說他成仙了。贛水又往北流經龍沙西邊,沙很潔白,堆成沙丘,高峻傾斜,連綿長達五里,形狀像龍,照老風俗,這是九月九日登高的地方。從前有人在這裡沙地中找到一座古墓,磚上刻的字說:西面離江七里半,用著草占,說吉利;用龜甲卜,說不祥。現在墓就將沒入水中了,真所謂簽短龜長了。贛水又流經椒丘城下,這座城是建安四年(199)孫策所築。贛水又流經釣沂糧倉下,這裡原是度支校尉的治所,太尉陶侃曾遷到這裡來。從前夏天時糧倉前的洲諸被水淹沒,離水邊較遠。景平元年(423),豫章校尉藉助運米的人力,在諸旁用石頭結集成洲,長六十餘丈,洲里可以容納數十隻船。贛水又往北流經鄒陽縣―就是王莽的豫章縣一一有餘水注入。余水發源於東方的余汗縣,王莽稱為治干。余水往北流到郊陽縣,注入贛水。贛水又與都水匯合。都水發源於都陽縣東邊,往西流經縣南,就是武陽鄉。那地方有個黃金采,王莽改名為鄉亭。建安十五年(210),孫權把豫章分開另立都陽郡。都水又往西流注入贛水。又有繚水注入。繚水源出建昌縣,該縣是漢元帝永光二年(前42)把海昏分開而設立的。繚水往東流經新吳縣,該縣是漢中平年間(184一189)所立。繚水又流經海昏縣―王莽改名為宜生―叫上贛水,又叫海昏江,分為兩條。縣東渡頭上有個亭子,是過渡的要道。水向東北流經昌邑城,往東從豫章流入大江,匯流處叫慨口。從前漢昌邑王封於海昏,每次在江上泛舟東望,就滿懷憤慨而回,因此世人稱為慨口。一條水分支流到別處,注入循水。

  又往北流過彭澤縣西邊,

  循水發源於艾縣西邊,往東北流經豫寧縣,豫寧就是舊時的西安。晉太康元年(280)改為今名。循水又往東北流經永循縣,該縣是漢靈帝中平二年(185)所立。循水又往東北流,注入贛水,贛水把十條水全都接納了過來,合成一條大河,注入彭蠢澤。往北注人大江。

  大江以南,贛水接納了各大川,東西四十裡間,澄碧的潭水向遠處伸展,成為一片汪洋,綠波明淨如玉,匯注於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