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等危急時刻,群臣哪能坐視皇帝去哭太廟?
真叫他去了,那皇太后跟太上皇的百年聲名就算是完蛋了!
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閱讀
這是太祖皇帝留下的規矩,可王振偏偏就是在太上皇和皇太后的眼皮子底下將那鐵牌挪走了,這事實在匪夷所思。
別說是皇家,就算是普通富戶里,哪個得臉的管事敢當著主人和主母的面把這家老祖宗留下的牌位掀了?
可王振就是這麼幹了,且太上皇與皇太后也愣是什麼都沒說!
皇帝是朱家子孫,王振是朱家家奴,這官司甭管是打到哪兒去,都是皇帝占理!
群臣變了臉色,禮部尚書胡濙最為年長,又是宣宗皇帝的託孤之臣,見皇帝抹著眼淚往殿外走,真要去太廟哭朱家先祖,霎時間冷汗涔涔,撲過去抱住他的腿,力勸道:「還請陛下三思,大局為重啊!臣明白陛下心中的悲憤,然而瓦剌此時正虎視眈眈,這等時節,實在……」
于謙有心處置王振及其親黨,但卻也不想將事情鬧到太廟去,新帝登基之後發現皇太后和太上皇縱容家奴辱蔑太祖皇帝,憤而前去哭廟——這事若真的鬧大,皇太后這個朱家兒媳與太上皇這個朱家子孫,永生永世都要被釘在恥辱柱上!
他也明白皇帝如此作態是為了什麼,哭太祖皇帝,是要從先祖處得到處置太上皇這個不肖子孫的權柄,哭宣宗皇帝,則是為了打皇太后的臉,讓她謹守後宮,不要多事。
我一個剛由小宗入主大宗的過繼皇帝,沒資格跟你這老資格且輩分高的長輩剛,那就讓宣宗皇帝來,總不能他也沒資格管你吧?
這招堪稱是又絕又損,不過這也沒辦法,誰叫那娘倆滿頭的小辮子,一揪一個準兒呢!
胡濙跪在地上苦求,王直、于謙等朝臣隨之跪了一地,連出殿的路都給堵上了,好在朱元璋也不是真心想去哭廟,作態而已,眼瞅見胡濙打發人去請皇太后前來,更樂得繼續做戲,憤慨難平的與群臣僵持。
新君登基之後的第一次朝議,皇太后自然關注,畢竟這次決議牽扯到接下來如何對抗瓦剌,而瓦剌手中正握著她的獨子、大明戰神朱祁鎮的性命,這等緊要關頭,她怎麼能鬆懈?
得知為著太祖皇帝留下的那塊鐵牌、新帝要去哭廟的消息後,皇太后大為震怒——這明明是我的操作!
震怒之後又轉為深深的憤慨與悲憤,若是兒子尚在,新帝不過區區一個親王,又豈敢對自己如此無禮?!
胡濙遣去的內侍還侯在邊上,拿眼睛瞅著,不敢吱聲。
皇太后身邊的嬤嬤知道這事兒要緊,看皇太后惱的掉了眼淚,便賠著一萬個小心,低聲問了句:「太后,那咱們還過去嗎?!」
「去做什麼?!」
皇太后一掌拍在案上:「看他朱祁錕得志便猖狂,是怎麼拿腔作調的嗎?!」
滿殿宮人內侍都跪下了,那嬤嬤脖子一縮,再不敢發聲,殿內落針可聞,只聽見皇太后低低的抽泣聲與喘息聲。
如此過了半晌,她用帕子擦了眼淚:「準備轎輦,哀家過去一趟。」
幾個小宮女聽得不解,偷偷交換一個疑惑的眼神——不是說不去嗎,這會兒怎麼又要去了?
心裡邊這麼想,卻不敢問。
皇太后叫宮人攙著上了轎輦,目視著熟悉的紅牆碧瓦和白玉闌干,心裡邊一陣一陣的發苦。
說不去,那是氣話,把朱祁錕逼急了,他真去哭太廟了,那自己怎麼辦?
沒有兒子做依仗,皇太后還算什麼皇太后?
王振做下的事情抵賴不得,兒子又豬油蒙心連出昏招,再叫朱祁錕去太廟裡哭一哭,他們娘倆只怕就沒有以後了!
兒子是自己教的,王振的野心也是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縱容出來的,自己釀成的苦果,終於要自己去嘗了。
皇太后沒有硬抗,到了大殿之上便自陳己過,又流著眼淚懊悔自己沒有教導好太上皇,辜負了宣宗皇帝的期盼,以至於他被奸人蒙蔽,淪落敵手,說到傷心之處,泣不成聲。
她這麼一哭,從前教導過太上皇的老臣們也紛紛謝罪,說自己有負皇恩,死後無顏去見宣宗皇帝,如此云云。
連帶著其餘朝臣臉上也有了戚色,大概是覺得皇太后年輕時候沒了丈夫,人到中年,兒子又被瓦剌抓了,新君登基,她無依無靠,好像也有那麼點可憐。
朱元璋心下冷笑,哭的超級大聲:「朕的父親就藩之時,朕尚是黃口小兒,對於北京的印象甚淺,只記得祖母慈愛寬和,處事公允!再後來隨從父親到了洛陽,遙遙聽聞祖母言行舉止,更覺敬慕非常!」
他每說一句,就看皇太后一眼,說話時咬音又准又硬,活像是一錘子一錘子敲出來的:「祖母初為燕王世子妃,仁宗皇帝被冊封為皇太子後,祖母又成了皇太子妃,侍奉太宗夫婦非常恭敬,極得太宗夫妻看重!皇太后初入宮時,便在祖母處聽訓,其後又侍奉祖母多年,想必更加了解祖母的嘉言懿行?!」
皇太后眼見著殿中哭聲停了,群臣側目,只覺一股火氣直衝天靈感,硬撐著隱忍下去,咬出來一個「是」字。
朱元璋大聲道:「宣宗皇帝繼位之初,軍國大議多稟聽祖母裁決,可是她從不貪戀權位,即便母家弟弟忠厚,也不使他入朝參與決議,約束母家不得亂政!」
皇太后:「……」
朱元璋大聲道:「宣宗皇帝駕崩之後,有人謠傳祖母將迎立朕的父親入京為帝,人心不穩之際,是祖母當著滿朝公卿的面確定了太上皇的新帝身份,穩定朝局!」
皇太后:「……」
朱元璋大聲道:「太上皇登基之初,祖母攝政,然而祖母卻從不專權,又不肯垂簾聽政,而是悉心教導皇帝,督促朝臣行善政,信重得力的輔政大臣們,從來沒有因為私心而任用官員,混亂朝綱!」
皇太后:「……」
朱元璋超大聲道:「祖母在時,便不喜王振誤國,時常斥責於他,祖母在時,王振規行矩步,謹小慎微,不敢越禮——祖母雖不及孝慈馬皇后高深,但得其毫髮,亦足以光被彤管!皇太后,你說是不是?!」
整個大殿都迴蕩著他的聲音——是不是,是不是?!
皇太后:「……」
艹!
頭疼!
想罵人!!
該死的朱祁錕!!!
山上的筍都被你奪完了,我還有什麼好說的?!
皇太后面色鐵青,一言不發。
朱元璋也硬是不開口,以一種懇切的詢問目光看著她,等待她的回應。
如此僵持片刻,到底是皇太后服了軟,低頭道:「哀家不如先太皇太后多矣……」
說到一半,她又覺得憋屈憤懣,淚珠子順著保養得宜的面龐流下來,迅速抬手擦了,方才繼續道:「太上皇如此,是哀家教子不善,王振之所以如此,哀家也有失察之責。」
她入宮多年,只吃過一個大虧,那就是進宮時以為自己會做太孫妃,沒想到後來又來了個胡皇后,她只做了太孫嬪,後來宣宗登基,又做了皇妃,也被胡皇后壓了一頭。
可是宣宗皇帝更寵愛她,饒是胡皇后已經生育過兩位公主、又正當盛年,也以胡皇后無子為由將她廢掉,改立自己做了皇后。
宣宗皇帝在時,她是被寵著的,宣宗駕崩之後兒子做了皇帝,她成了太后,太皇太后張氏顧全她的體面,也甚少拂她臉面,眼見著熬死了太皇太后,成為大明朝最高主宰了,誰又想兒子不孝,帶軍出征被人抓了,新帝繼位,自己一把年紀,還要跟後輩子侄低三下四。
皇太后真心實意的掉了眼淚,難過也是真心難過,但該說的話還是得說:「若非哀家縱容,局勢也不會糜爛至此,皇帝業已成年,又有大志,朝堂上的事情,哀家實在不宜繼續插手,以後只管在宮中禮佛祝禱便也是了……」
朱元璋見她識趣,臉上表情隨之一緩:「皇太后到底是深明大義,有太皇太后遺風。」
說完,又一疊聲的吩咐底下人:「太后她老人家既誠心禮佛,你們也警醒著點,時不時的請高僧大德入宮講經,每逢天災之時往城中賑災施粥,救濟百姓,這便是無上功德了……」
皇太后擦了眼淚,笑容苦澀:「皇帝有心了。」
朝臣們亦道:「陛下寬厚仁孝,是社稷之福!」
朱元璋欣然領受,見皇太后起身離開,覷一眼跪在地上的金英,似笑非笑道:「狗奴才,瞎了你的眼,還不好生送太后回宮去?」
金英勉強擠出來一個笑,恭恭敬敬的磕個頭,緊跟著皇太后的步子出去,剛走出去沒幾步,就聽皇帝猛地咳嗽一聲,目光不善的看了過去。
他心神一凜,又迅速反應過來,忍著心頭澀然,摘下官帽畢恭畢敬的擺在了地上。
皇太后聽見動靜,卻也沒有回頭。
朝臣們眼觀鼻鼻觀心,一言不發。
這一停一頓的功夫,皇太后已經走得遠了,金英再磕個頭,急匆匆追了出去。
今日之後,皇太后伸往朝堂的那隻手也被斬斷了,日後困局深宮,料想掀不起什麼浪來。
朱元璋手扶劍柄,穩步走上玉階,往龍椅上落座,眾臣歸位。
金英那頂官帽孤零零的擱在地上,異樣的刺眼,也異樣的震撼人心。
仿佛是打開了什麼開關似的,以于謙為首,朝臣們一個接一個的站出來彈劾王振朋黨,王佑、馬順、郭敬、陳官、唐童等人,以及王振的兩個侄子王山和王林。
內閣學士陳循厲斥工部侍郎王佑厚顏無恥:「王振問王佑為何不蓄鬚,王佑竟回答說老爺你沒有鬍子,做兒子的怎麼敢有鬍子?這等鮮廉寡恥之事,臣聞所未聞!」
朱元璋在地下的時候就聽多了不肖子孫做的混蛋事,這時候再聽王振親黨所作所為,眼皮子都沒眨一下,便淡淡道:「夷王振九族,相關朋黨及王山、王林滿門抄斬,其黨派要員扒皮揎草,以儆效尤!」
群臣聽聞皇帝如此處置,皆覺大快人心,胡濙、陳循、于謙等人俱是面有喜色,深感大明江山後繼有人,王振的親黨卻是面如土色,痛哭流涕,慌忙跪地求饒。
朱元璋看都不看,便吩咐帶下去,轉頭又吩咐跟隨自己從洛陽來此的一乾親信協同禁軍前去抄家——這種油水活計,不便宜自己人,卻要便宜哪個?!
群臣振奮,海內一心,齊齊跪地山呼萬歲,朱元璋則有條不紊的下達政令:「內賊既除,即可專心對外。吏部尚書王直、吏部尚書胡濙,皆老臣也,可以託付內政,如王竑、彭時、商輅等年輕朝臣,俱是一時俊傑,許隨同參與政務,兩位愛卿務必不吝賜教,好生指教於他們幾人。」
王直與胡濙齊齊施禮應聲:「臣遵旨!」
王竑等被點到名的年輕朝臣俱是激動不已,慌忙跪地謝恩。
朱元璋輕輕頷首,吩咐起身,又道:「兵部尚書隨從太上皇御駕親征,現已罹難,朕聽說這段時間以來,兵部侍郎于謙處置兵部事務十分妥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即日起晉于謙為兵部尚書,同武清伯石亨、吳瑾、耿九疇、岳正等人共商阻擊敵之事!」
于謙等人正色出列,恭聲應道:「臣遵旨!」
朱元璋環視一周,鄭重道:「朕已經調動兩京駐軍及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急赴京師,不日便將抵達,大明只是打了一場敗仗而已,朕還在,京城還在,諸君還在,沒有什麼難關是咱們君臣同舟共濟渡不過去的!」
群臣聽得心神一凜,齊聲道:「臣謹受教!」
朱元璋道:「王胡二位愛卿統籌內政,迅速將外城的百姓遷居到內城之中,務必行之有方,不使京城內部生亂,同時,協同工部製作武器盔甲、戶部錢糧運轉,有序分發——於愛卿!」
于謙應道:「臣在!」
朱元璋道:「隨朕一道去巡視九門,檢閱北京駐軍!」
于謙躬身道:「是!」
朱元璋起身,群臣恭送,內侍尖細的嗓音拖得很長:「退朝——」
朱元璋換了常服,帶了于謙和吳瑾等一干小將登上城樓,一邊走,一邊同這個記憶中令人惋惜感嘆的兵部尚書閒話:「朕聽說土木之變後,於愛卿經常徹夜伏案,籌謀國事?」
于謙鄭重道:「臣身為朝臣,盡心國事,應有之無務而已,豈敢居功?」
朱元璋很感動,忍不住跟幾個老夥計唏噓:「多少奸猾之人只想休假,無心國務,看看於愛卿,他們難道不感到羞愧嗎?難道不會感覺無地自容嗎?!」
高祖:「……」
劉徹:「……」
李世民:「……」
三個皇帝不約而同的扭過頭去,看另一個加班狂嬴政。
「別看朕,朕跟他不一樣。」
嬴政從容道:「朕是勤於政務,但朕不摳,捨得給錢和封爵。」
三個皇帝默默將視線收回。
朱元璋:「……」
朱元璋不理會他們,繼續問于謙:「聽說於愛卿家無餘財,為巡撫時入京奏事,旁人總勸你向王振送禮,你卻笑說唯有兩袖清風?」
于謙誠懇道:「為家國百姓分憂,哪裡敢奢談錢物?臣有一顆忠心,一份仁心便足夠了。」
朱元璋動容不已:「你們這群只知道錢的傢伙,看看人家的操守和覺悟!」
又同于謙道:「太祖皇帝在時,時常感慨世多碩鼠,少有良臣,若那時候他能遇見於愛卿,那該有多好!」
于謙誠惶誠恐道:「太祖皇帝英明神武,臣又豈能入他老人家的眼?臣惶恐,當不得陛下這般謬讚!」
朱元璋笑道:「太祖皇帝的確英明神武,但若說你入不得他的眼,那邊過分自謙了。」
說完,他解下披風披到于謙肩上,欣然道:「有於愛卿這樣的忠臣良將,是大明之福,也是天下之福!」
于謙受寵若驚:「陛下……」
朱元璋笑著拍了拍他的肩:「不必推辭,你受得起!」
君臣相得,空間裡一時寂寂。
劉徹手裡邊的瓜子兒都掉了:「老朱選臣子的時候就跟個槓精似的,要求任勞任怨,要求無償加班,最好是全年無休,而且還得沒有金錢這種世俗的欲望,萬萬沒想到……」
李世民默默接了下去:「萬萬沒想到,真就有個完美契合他要求的于謙!」
高祖唏噓道:「這位於大人真真是個人物,吃的是草,擠的是奶,一生兢兢業業為大明……」
「你們胡說八道些什麼?從前是朱祁鎮不是東西,這會兒老朱來了,還能對不住他于謙?!」
朱元璋惱羞成怒:「上輩子老朱家已經對不住他了,這輩子可不能重蹈覆轍!錢沒了可以再賺,良心要是沒了……」
嬴政:「賺的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