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西南構想(二)
朱由校見朱國禎這麼說,微微一愣。♨🐚 ➅❾𝐒ʰ𝓤א.𝐂𝕆𝐦 🐝♗
他沒想到朱國禎居然在意此事,不過他想想也可以理解。
科舉本來就是讀書人的頭等大事,而科舉名額則關係到每個士子考中的概率。
如果貴州中舉的人數多了,那參加會試的舉子也多,就會無形增加後面會試、殿試的難度。
「朱閣老此言差異,對於其他省的士子不公平,那對於貴州科舉名額極少,對於貴州士子就公平嘛。」
朱國禎這麼一說立刻引起了其他人的不滿,沈灌聞言當即就站出來駁斥。
但朱國禎聞言卻毫不在意,不卑不亢道:
「沈閣老誤會了,我並不是反對增加貴州科舉的名額,相反朱燮元的提議甚是不錯,但只是覺得名額不宜過多,否則太過矣。」
「那朱愛卿覺得增加到多少為好?」
朱由校聞言不禁好奇起來,朱國禎見皇帝詢問,緩緩回復道:
「陛下,嘉靖十四年,世宗皇帝念貴州士子多去雲南參加會試,一路上奔波勞累,甚是危險,因此朝廷批准了貴州建貢院開設鄉試,定名額為二十五人。
因此臣認為如果要增加的話,最多再增加十人,一共三十五人為宜。這個數額與其他布政司數額不多,但也不算少,正好適合貴州布政司。」
朱由校聞言暗中搖搖頭,覺得這個名額太少了。
明代的各省的會試名額並不固定,具體多少是根據各省的貢賦和文化水平來決定的,並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
根據他目前所知,現在南、北直隸為一百四十五人左右,其餘各布政司大多為七十到八十名左右,但廣西、雲南、貴州三布政司比較特殊,由於文教不行,名額很少。♨🐚 ➅❾𝐒ʰ𝓤א.𝐂𝕆𝐦 🐝♗
其中廣西大概五十八人,雲南四十八人,貴州最慘,只有二十五人。
現在哪怕再增加十人,也只能到三十五人,錄取名額與其他省相比是遠遠不夠的。
「增加十人這個數額未免過少吧。」
朱國禎此話一出,不用朱由校反對,沈灌就覺得甚是不妥。
目前雲南都四十八人,貴州再增加十人也趕不上雲南,這有啥用。
「陛下,微臣覺得應該增加二十人,哪怕跟其他省份比起來還有些少,但至少跟雲南省相差無多。」
沈灌見狀直接開口反對並且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但朱國禎一聽這話也急了,覺得真的是胡鬧。
「沈閣老,貴州文教與其他布政司相比本來就弱,現在貿然增加二十人名額,恐怕極為不妥,有違科舉為國取材的本心。」
看到二者馬上就要吵起來,朱由校連忙擺擺手。
「好了,此事朕自有決斷!」
剛準備出言反駁的沈灌見皇帝發話了,也不敢再說什麼了,反而躬身聽皇帝訓示。
「依朕看,沈愛卿說的很對,就應該增加二十個名額。甚至在朕看來,這二十個名額數量還少了,只不過貿然增加太多著實有些不好,不過也可以增加一些貴州布政司的監生名額。」
朱由校此話一出,朱國禎當即就拱手而言:
「陛下萬萬不可,貴州文教確實偏弱,書院都沒有幾所,擴大名額著實有些不妥。」
朱由校呵呵一笑,笑著朱國禎解釋道:
「朱愛卿,你說的這些朕確實知道。不過正是因為貴州文教弱,所以才更應該擴大名額,並且朕還覺得,可以暫時特許其他布政司的秀才酌情前往貴州考試。♨🐺 ❻➈ˢℍ𝕦𝕏.ᑕỖᵐ 🍬💋」
此話一出,眾人皆驚訝,這自古以來都是什麼地方的人只能在什麼地方考試,皇帝怎麼會突然特許其他布政司人來貴州考試呢。
朱由校見眾人面露疑惑之色,也不意外。於是不緊不慢地解釋起來。
「正如朱愛卿所言,貴州文教與其他布政司相比本來就弱。而現在水西、水東平定,朝廷在這兩地設置府縣,其中縣城不下十數所。
這些地方都是新設置的府縣,條件艱苦,且不說士子願不願意去那裡推行教化,就說貴州的士子夠不夠填滿這麼多地方都是個大問題,因此朕才想了這個法子。
朝廷可以暫時特許其他布政司的秀才酌情前往貴州考試,但有一個前提,便是這些秀才必須前往貴州的官學或者私學內教書,以三年為期限,只要教滿三年,便可參加貴州的鄉試。」
朱由校的法子很簡單,就是照搬後世鼓勵人才支援艱苦偏遠地區,到時候考試可以酌情加分或者優先錄取的政策。
明朝科舉絕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其中的難度比高考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吧書69新
特別是一些文風很盛的地區,比如南直隸、浙江、江西等地,科考難度堪比地獄級。
反觀雲貴等邊遠省份,人才匱乏,甚至生員都不夠,科舉難度很低,江南地區的考生去了那邊簡直是降維打擊,很容易便可考上。
於是出現了所謂的科舉移民,為了更容易通過科舉,而舉家搬遷至西南地區。哪怕是朝廷每次科考都會嚴查戶籍與資質,唯恐這種現象發生,但還是屢禁不絕。
在場的諸人都是聰明人,聽到皇帝這麼解釋緣由,慢慢就反應過來皇帝的用意了,心中不禁感嘆皇帝想法的精妙。
貴州本道路崎嶇,再加上土司眾多,經濟不振。哪怕朝廷一直鼓勵貴州布政司推行教化,但貴州的文教著實有些不行。
但這一招著實聰明,任何布政司的秀才只要貴州的官學或者私學內教滿三年書,就可以參加貴州鄉試。
這定會鼓勵許多省的秀才前往貴州,並且不是一批,是連綿不斷的很多批次,長久以往定會提高貴州的文教。
「陛下之言,臣等受教了。此法一舉兩得,不僅可以讓考不上的舉子有更好的機會,也能推行貴州教化。臣想如此之法,定會有許多士子欣喜,感念陛下恩德。」
劉一燝聞言當即拱手稱讚起來。
「劉閣老說的甚是,所謂堵不如疏。科舉冒籍的事情屢見不鮮,既然如此那就放開限制,鼓勵他們來貴州考試,這對於百姓來說百利而無一害。
微臣想著,這個法子不僅僅貴州可以用,甚至在雲南跟廣西也可以用,可以大力推廣。」
孫承宗也躬身贊同,他覺得此法甚好,一舉兩得,就應該在西南地區著力推行才是。
連原本反對的朱國禎也很難反對,見狀也躬身支持起來。
他原本反對的目的便是盲目增加名額,對於其他省的舉子不公平,到時候他們定會有非議。
但皇帝的這個法子不僅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還給了這些舉子一個新的出路,他們聽說以後只會覺得貴州的名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嗯,這個法子也是朕的簡單構想,至於怎麼推行,有沒有什麼要求,你們還要多琢磨一下。等確定好以後就可以先在貴州試點推行,等有了效果,就可以如孫愛卿所言,在雲南、廣西兩地繼續推行。」
見眾人都頷首同意此事,朱由校也滿意的點點頭。
人才總是愛扎堆,都喜歡往江南或者北直隸等地跑,這些西南地方他們都避之不及,死活不想去。
這麼做能促進人才流動,他自然樂意至極,甚至不僅僅是西南,以後凡是邊疆之地都可以大力推廣此法,促進文化的傳播。
「陛下英明,臣等遵旨!」
眾人聞言紛紛拱手稱是,這種推行王化,並且有利於天下士子的事情,他們自然樂意去做。
「我朝歷來重視教化,太祖開國之初,就鼓勵州縣百姓立相約、設社學,目的就是要用聖人之言教化百姓,勿使其作亂生事。
而西南土司畏威而不懷德,導致對朝廷陰奉陽違,不無法度,屢次作亂。而正因如此,就更加需要朝廷以刀兵懲戒之,以聖人之言教化之。
所以朕看以後要規定,貴州的土司以及所有朝廷任命的土目官,都要把自己的子嗣送入官學學習,以為定製,不得更改。」
朱由校見他們都贊成,緊接著又對貴州的教育事業提出了一個要求。
在朱由校看來,之前就是對這些土司管的太鬆了,任由這些土司肆意妄為,才會導致這些禍亂之事,
因此西南土司這麼多,他總不能把這些土司都發兵剷除吧,還不如採取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方式。
讓這些土司跟土目官子弟統一接受教育,既可以更加方便掌控他們,也可以讓這些土司在一代一代的教育中逐漸漢化,增加對朝廷的向心力。
劉一燝等人聞言默然的點頭,大明朝本來就有讓土司子弟入學的制度,只不過這不是強制性的,現在只不過強制性了而已。
他們覺得自無不可,於是紛紛拱手稱是。就此朱由校跟內閣諸人就基本上就把在貴州推行教化,增加科舉名額的事情定了下來。
在劉一燝等人看來,增加科舉名額、推行教化是第一等的大事,所以他們很是重視。
但在朱由校看來,他心中最主要的事情還沒有說呢。
既然現在西南科舉教化的事情解決了,那也可以好好商議一下此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