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國家用人之道
通政使,官以通政為名,政猶水也,欲其常通無壅遏之患。→
朱元璋對朝政的理解就像是水一樣,通政司的作用就是疏通水道,使其無阻塞之患。
但是通政使的職責,正在逐漸被文淵閣代替,甚至司禮監也有了文書房專門管理奏疏分門別類呈到御前。
朱祁鈺復設通政使,並不是打算把文淵閣給拆了,陳循除了喜歡喋喋不休的念他自己都不信的經以外,整體來說,除了迂腐一些,乾的還不錯。
朱祁鈺打算讓于謙正式領眼下三千農莊,一萬八千里,一百八十萬戶,近千萬的百姓的天下之言。
這件事看起來很難,但是卻是掌管三千餘掌令官陳條罷了,有一整個通政司配合,並不會比兵部的事多太多。
但是百姓之事,錯綜複雜,為了一堵牆就能鬧出人命來,為了水渠改口,就能老死不相往來,為了一棵楊樹遮別家陰就能天翻地覆,這些事,處理起來,千頭萬緒。
但于謙有十分充足的與百姓打交道的經驗。
「兵部的事情可以暫時放一放,交給陳汝言。」朱祁鈺回答了于謙的問題,他的確打算讓于謙明降暗升。
但是于謙卻搖頭說道:「臣還是領著兵部之事為宜,陳汝言他…」
陳汝言曾經上奏彈劾過于謙,朱祁鈺當初還駁斥了陳汝言,讓陳汝言別沒事跟著瞎起鬨,好好看看于謙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再彈劾。
陳汝言是兵部左侍郎,羅通是兵部右侍郎,但是羅通這次隨軍出征了,而且羅通參加了講武堂,有打算從文轉武的意思。
王驥可以封伯。
羅通雖文進士出身,但已有定勝之功在身,守住了居庸關,讓楊洪的援軍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京師,逼迫也先撤軍,羅通定勝之功在身,如果再有戰功也可封伯。
那兵部尚書這一職位,左侍郎陳汝言算是撈到了。
于謙對陳汝言並不太滿意,朱祁鈺對陳汝言也不太滿意。
「陛下,非臣厭惡此人,而是,陳汝言不堪大任。」于謙俯首說道。
于謙做事向來公私分明,比如石亨的武清侯,就是于謙以京師守戰之功上奏為石亨請的,要知道在此之前,石亨並非伯侯。
但是石亨和于謙不能說是水火不容,只能說你死我活。
直到現在,于謙和石亨依舊不是很對付,石亨那一句于謙再至大同,必殺之的話,十分的刺耳。
于謙去年巡視山外九州,哪裡都去了,唯獨沒進大同府,而是在陽和縣,見了見岳謙之後,便去了東勝衛。(九十九章)
于謙不是怕了石亨或者石亨在大同舊部,而是怕石亨的舊部突然犯渾。
彼時大明風雨飄搖,京師總督軍務和京師總兵官再鬧起來,不是給瓦剌人看笑話?
一如當初藺相如在小巷子裡,跟廉頗碰到,藺相如立刻讓路,只是在防止秦國的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的毒計得逞罷了。
彼時秦國毒計,離間藺相如和廉頗,藺相如得知之後,在朝野中處處退讓,就是防止兩虎共鬥的局面發生。
于謙是非常公私分明的,公是公,私是私。
所以,于謙說陳汝言不堪大任,那估計就是不堪大任了。
其實朱祁鈺也知道,這陳汝言也就是個平庸中人罷了。
和于謙、胡濙、金濂、王直、俞士悅、石璞等人同台,就連陳循,陳汝言都比不得,至少陳循能把道理講明白,雖然他的道理不一定都對。
陳汝言,只會人云亦云。
朱祁鈺點了點頭說道:「那這通政使,于少保可有人選?」
兵部的事兒足夠多了,再多一個通政使的事兒,于謙的心力怕是熬不住。
于謙想了很久,才說道:「王文巡撫地方十餘年,可堪用暫代通政使,本來都察院就於通政司諸事有重迭。」
「臣以為,最合適的是從掌令官中遴選一位,他們比臣等更善於跟百姓打交道。」
朝中得有個掌令官的話事人,但是眼下掌令官的資歷尚淺,再等幾年,等到掌令官們真的成長起來,就可以讓掌令官遴選。
于謙這麼說,是有他的道理的。
為何煊赫一時的通政使,本來位居大九卿之首,掌受內外奏章、敷奏、封駁之事的通政使迅速敗落?
其一是稽戾王以幼沖即位,三閣老楊榮等,考慮稽戾王聖體易倦,因創新制,每日早朝,只許言事八件。
稽戾王既壯,輔國三楊,相繼卒亡,但是無人再言復祖宗之舊制。
為何無人再言復祖宗舊制呢?
閉塞言路這種事,有的時候不是擅權的宦官王振在干,一些個朝臣,也存了些蒙蔽聖聽的心思,陛下不提,他們根本不談此事。
其二,則是通政司以來天下之言,結果通政使卻是豐厚家資出身,哪裡了解百姓疾苦?
這通政司便失去了本來的職能,就如同無根之水一般,失去了基石,慢慢就被文淵閣給並了。
陛下要復設通政使,通無壅遏之患,那就得找個了解民間疾苦之人,處理陳條才是。
于謙十分確定的說道:「陛下,若是哪天陛下百年樹人大成,臣以為出自農莊、軍衛的軍生,更堪重用。」
他是錢塘人士,那年發了大水,洪澇遍地,錢塘縣衙處於高地,沒有受災,錢塘縣令,緊閉縣衙大門,怡然自得。
正所謂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不通民間疾苦,為官一方,如何牧民守土呢?
楊洪一直沒吭聲,在擺弄著桌上巨大的堪輿圖,這次的平寇將軍乃是楊洪掛印,總督京營軍務依舊是于謙,但是兩個人並未出京,隨軍出征。
但是他們會在這裡,將各路兵馬的消息匯總之後,插在堪輿圖上,標示出行軍路線。
「昌平侯以為如何?」朱祁鈺詢問道。
楊洪卻滿是笑容的說道:「臣一個武夫,要說打仗,臣能說三天三夜,但是論這治國的本事,陛下還是多問于少保的好,臣說不明白。」
楊洪到底懂不懂呢?其實楊洪很懂。
但是他不是很想說,自從正統朝開始之後,多少武官都選擇了蟄伏自保?
連陳懋那樣的圓滑的老將,連英國公張輔這樣的滅國之功封公,都被折騰成了什麼樣?
但是此時陛下問起,這畢竟是景泰朝,非正統朝了,陛下廣開言路,嘉納良言。
楊洪想了想說道:「于少保憂心憂國,所言甚是有理,但依臣看來,其實一些在京文官,應該到地方上歷練歷練。」
「那朱純不也是個老學究,吃了幾年苦,看似糊塗,大是大非上,卻從不含糊,對邊民常有救濟,作畫送回南方賣的銀錢,也都買了糧,救濟災民了。」
「于少保和王總憲,不都是這樣,在地方歷練才千錘百鍊出真金的嗎?」
朱純從正統年間一直是兵科給事中,在宣府任職,楊洪戍衛開平衛,與朱純來往極多,其實在楊洪看來,一些文進士出身的文官,並非于謙說的那麼不堪。
朱純剛到宣府的時候,也是一副鼻孔朝天的樣子,過了幾年,也就慢慢的懂了,聖賢書是聖賢書,但是只舉著聖賢書做事,卻是事事無成。
楊洪繼續說道:「其實這道理,就跟陛下現在用將一樣,陛下用善戰之將,而不用勛臣後人。」
「陛下看那些勛臣後人,在講武堂內醜態百出,自然是不願意用他們,但其實放到邊方歷練數年,再領兵作戰,亦是驍勇可用之才。」
此時的于謙和楊洪討論的是國家用人之道,說的都有幾分道理。
楊洪不斷的在堪輿圖上插著紅色的旗子,很快就插滿了半個堪輿圖,黑色的小旗子,都是各個山寨的土匪。
而藍色的旗子則是行軍位置。
朱祁鈺、楊洪和于謙三人對著一張堪輿圖指點江山了半天,才發現,他們也只是收到消息,具體打仗,還是得將官們負責。
三人反應過來之後,便是搖頭長笑。
看似紙上談兵,但是卻是楊洪在點檢大明的軍隊的戰鬥力。
朱祁鈺按時按點的回到了泰安宮,繼續處理著朝中公文,暫代通政使交給了王文,等到掌令官成長起來之後,再慢慢遴選便是。
到了夜半時分,朱祁鈺伸了個懶腰,吐了口濁氣,看著抽屜里的牌子,翻牌子只有唐雲燕一個人。
一後一妃皆有身孕,李惜兒來了天葵,朱祁鈺這個後宮,可以說是相當的簡陋。
朱祁鈺反過來將唐雲燕的牌子扣上,他對著興安說道:「今天睡御書房。」
大軍出戰,朱祁鈺並沒有多少兒女情長的心思,他站在了堪輿圖上看了許久才睡去。
次日清晨,五更時分,雖然不上朝,但是朱祁鈺還是準時的踏出了泰安宮的門,來到了西直門的五鳳樓上,他要送一下即將出戰的大明將士。
剛上樓,朱祁鈺就看到了楊洪也在樓上,他披著一件大氅,雖然才十月份,但是楊洪的年紀已經不耐寒了,這個征戰一生的老人,扶著憑欄,眺望著遠方。
人生七十古來稀,楊洪現在很貪,他每天都願意在講武堂多待一會兒,多看看大明朝的軍將們的課題本,看一看認真訓練的軍卒,看一看大明朝緩緩恢復的軍備。
在天空升起魚肚白的時候,大明位於西直門外和彰義門外的兩座大營,緩緩而動,向著太行山的方向而去。
一排排的軍士,組成了四縱,他們推著武綱車,在清晨的朝露中,喊著號子,在悠揚的號角聲中,從京師外三座土城魚貫而出,奔向了預定的戰場。
「武綱車啊。」朱祁鈺看著天邊的軍卒,感慨萬千的說道。
求…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