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新政總結會議

  畢自嚴組織人手開會,和皇帝開會是不一樣的。

  皇帝的還小,火氣容易冒上來,一冒上來就會罵人,那後面的會就沒法開了。

  但畢自嚴不一樣,他是認真的在組織大伙兒對新政試行中的問題進行匯總。

  如今的大明面臨著一個國不富、民也窮的狀態。

  這種局面是真的讓人火大。

  「順天就在陛下的眼皮底下,朝廷設置的鄉下三官設置的如此之快,還能有這麼多的亂像。」

  「我都不敢想像若是將來鋪開,會弄的有多大。」

  放下手中的茶杯,周應秋看向在場的幾個高官開口道。

  「別的地方我不知道,但南贛那邊,過去朝廷設置的糧長,也早就在長期的土地兼併中被革除了。若是按照一條鞭法收賦,權豪大戶收不到,那就只能從小民身上搜刮,小民又沒有,以往每年夏秋兩稅,就時不時的鬧麻匪,若是按照新政。」

  說著,周應秋搖了搖頭,意思不言自明。

  恐怕麻匪就更多了。

  南贛巡撫:嘉靖四十五年設,轄江西的南安、贛州,廣東的韶州、南雄,湖廣的郴州,福建的汀州,算是湊出來的一個行政區域。

  「那裡都一樣。」

  聽到周應秋的話,畢自嚴也跟著點了點頭。

  「南贛是那個樣,陝西也不弱,而且還是周而復始,一年更比一年難。」

  眾人說的,是大明當下一個很普遍的問題,也是一個在往年根本就無法觸碰的話題。

  那就是小民武裝抗稅,或者說在有心之人的故意姑息之下,出現的民亂。

  這個是地方士紳很擅長的一個辦法,製造小規模的民亂。

  每當朝廷將賦稅壓力向豪紳轉移時,他們都會這樣干,製造小型民亂,組織人手鼓吹,御史彈劾,清流上疏,最終的目的就是逼迫朝廷不能增稅,甚至不能收稅。

  通過輿論造勢,用政治正確打擊

  「姑息賄政歷來早有,積重難返。」

  「難難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隨著畢自嚴的話音落下,戶部尚書袁世振和工部尚書徐光啟兩人幾乎是同時出聲感嘆。

  在朝廷控制力下降的情況下,這就是一個死循環。

  地方官員要完成朝廷分發的賦稅指標,就務必要姑息地方大戶。

  大戶帶頭交錢了,小民才會跟著交。

  大戶若是不交,那地方官員也就只能派人下鄉搜刮,到時候百姓就會用自己能用的一切工具來武裝抗稅。

  因為不交賦稅反抗是個死,交賦稅不反抗也是死。

  地方大戶們侵占了太多的生產工具,卻不肯繳納賦稅,他們的那部份就被分攤到了小民的頭上。

  朝廷的賦稅額度是按照黃冊、魚鱗冊進行分配的,一個縣要交多少賦稅,都是明算出來的。

  這就導致了,地方官要想收稅,就必須要姑息占據了絕大多數生產工具的大戶,越是姑息,生產工具越會集中大戶手中,最終結果就是,百姓也淪為了佃戶,靠著大戶才能活。

  大戶挾地自重、挾民自重,往後就會愈發的張狂,不將地方官員放在眼裡,而地方官員,也就只能更加的放縱大戶。

  一旦朝廷將刀子動到他們身上,只要沒有明白的弄死他們,他們就會利用對百姓的掌控,進行反抗,最終弄的一地雞毛。

  「百姓什麼都沒有,只能靠著他們活著,這就是陛下問的那個問題,他們為何敢如此苛待小民的答案。」

  對於民間的亂像進行了一個總結後,畢自嚴看向六部尚書開口問道。

  「你們還記得,前段時間在南海子時,陛下說的那個事情嗎?」

  「就是關於磨坊租子的那個事兒。」

  「記得。」

  聞言,幾個尚書同時點了點頭。

  「我記得當時陛下是說,這大戶的磨坊若是沒有百姓的租子來進行修葺,就會變的破舊,漸漸的百姓也就不會再去租借。」

  轉頭看了眼在場眾人,戶部尚書袁世振開口到。

  「而朝廷也相同,若是收不到足夠的賦稅來維持,國勢就會漸漸的衰退,早有一天,會壓死所有的人。」

  說著,袁世振看向畢自嚴道。

  「這樣吧。」

  「不錯。」

  聞言,畢自嚴點了點頭,對袁世振的記憶力表示肯定。

  「這個。。。將大戶的磨坊比作朝廷,是不是有些大逆不道了?」

  就在這時,順天知府董應舉看著對面的幾位明公開口道。

  今天他們的會議是有紀要的,御史台那邊的人都是可以看的。

  這話要是傳到那些言官的耳朵里,還不得把他們罵死啊。

  「我說的,就是陛下的原話。」

  對於董應舉的小心,袁世振是能夠理解的,為此看著對方道。

  「這話雖然糙了些,但理是相同的。」

  「朝廷官員的俸祿、士卒的軍餉、衙門的開支,這些都是需要錢糧來維持的。」

  「陛下的意思也很明確,那些大戶憑什麼只享受朝廷的庇護,卻不肯給朝廷繳賦納稅呢?」

  「理是這個理,但有的人他不遵守啊。」

  聞言,禮部尚書孫如游出聲道。

  「趨利避害,乃人之本性,以往能夠不交,現在憑什麼要交呢?」

  「那你說,順天新政,那些大戶們為什麼老老實實的都將賦稅給納了呢?」

  聞言,袁世振看向孫如游問道。

  「這。。。」

  雖然心中有答案,但孫如游斟酌再三後,還是沒有開口。

  還不是因為皇帝把刀架在了大戶的脖子上。

  「你們來說說。」

  見道孫如游不願開口,袁世振轉頭看向董應舉、鄧士亮等順天府官僚。

  「因為他們不敢,那麼做,一個不小心,可就是會死人的。」

  不待董應舉開口,鄧士亮就先發言道。

  「偷稅、漏稅、抗稅,朝廷各衙門都在盯著,若是被發現、舉告,成本太大。」

  「要罰沒的銀錢更多,而且還可能落得個流放遼東的下場。」

  「這半年來,順天府可是處理了不少這樣的人。」

  「至於說釀起民變,且不說朝廷兵鋒朝發夕至,那個趙大戶全家慘死,不就是現成的例子嗎?」

  「說的不錯。」

  不待董應舉補充,袁世振就點了點頭。

  「他們肯交稅,就是因為朝廷真的能殺了他們,真的能抄了他們的家。」

  「我方才說姑息賄政,就是因為朝廷姑息地方官員,地方官員姑息大戶。」

  「朝廷管不住地方官員,地方官員管不住境內的大戶,為什麼呢?因為鬥不過,就只能姑息。」

  「為什麼鬥不過呢?本官覺得在於兩點。」

  伸出兩根指頭,袁世振看著在場眾人道。

  「第一點,朝廷管不住地方官員,是在於朝綱不正,這一點不是我這個戶部尚書可以說的,我就不多言了。」

  「第二點,在於地方官員管不住境內的大戶,因為他們鬥不過,為什麼鬥不過?因為他們手中沒有刀!」

  「朝廷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將這把刀遞給地方的官吏們。」

  「這。。。」

  對於袁世振的遞刀論,周應秋知道,董應舉知道,徐光啟也知道。

  因為他們三人都是給鄉警配刀這件事的參與者。

  畢自言和兵部尚書黃克瓚對這件事也是有所耳聞,因為避不開。

  只有禮部尚書孫如游對此事不知情。

  「這麼做,恐怕不妥吧。」

  看著畢自嚴,孫如游憂心的道。

  「順天府就在陛下的眼皮子底下,將刀子遞給地方官吏,就算出了事兒,朝廷京營也很快就能將之平息下去。」

  「但若是離京遠了,若是再出上幾個有心之人,難保不會釀成藩鎮之亂啊。」

  「所以,這件事情我也在猶豫。」

  聽到孫如游的話,袁世振點了點頭。

  「若是釀成大禍,悔之晚矣。」

  「這刀應該遞。」

  這時,首輔畢自言開口到。

  「但是將刀子遞給地方官吏,如何保證不會傷害到朝廷根本,就需要制定好律法,劃定好權責,這需要多做討論。」

  「巡檢司,公安司。」

  就在這時,徐光啟突然開口道。

  「陛下方到南海子練兵之時,在如何安排舊有京營之事上,曾問詢於我。」

  「那個時候,陛下對舊京營的處置上,考慮頗多,曾動過將京營劃歸巡檢司的想法。」

  「巡檢我們知道。」

  聞言,孫如游看向徐光啟開口問道。

  「國初之時,太祖設巡檢,扼要道,察奸偽,期在士民樂業,商旅無艱。」

  「但,公安是個什麼東西?」

  「我想想啊。。。」

  聞言,徐光啟用手揉了揉太陽穴,思考了起來。

  這都是去年的事兒了,他的記憶力有些衰退。

  「保護公眾安全,所以叫公安。」

  就當徐光啟思索之時,一個聲音冷不丁的出聲道。

  「!!!」

  聽到這話,會議室內的眾人轉頭看去,卻見劉時敏坐在一把椅子上,就那麼看著眾人。

  「皇爺曾想過新設公安衙門,但最終卻放棄了,因為公安衙門的權責,和巡檢衙門的有重迭。」

  對於一眾人探究的目光,劉時敏恍若未覺般,繼續解釋道。

  「但巡檢司衙門的設置,一直都沒個定製,皇爺一直都想弄個定製出來。」

  說完後,劉時敏又對眾人道。

  「雜家就來替皇爺聽聽,你們不用理會雜家。」

  聞言,眾人腦門上頓時浮現出幾道黑線。

  什麼叫聽聽,什麼叫不用理會。

  對於劉時敏的話,袁世振是一百個不信,但還是開口道。

  「管理鄉警,可對?」

  對於袁世振的問題,劉時敏思索了一下後,惜字如金的道。

  「軍政分離。」

  說完,劉時敏就閉上了眼睛,不再多言。

  「。。。」

  見到劉時敏表明態度不再插嘴,眾人雖然覺得彆扭,但還是繼續將注意力放回到了桌子上。

  現在太監的這種只看不說的狀態就很好,還是不要改變了。

  「軍政分離,這是何意?」

  看著在場眾人,袁世振有些摸不著頭腦。

  皇帝一直在將文官和將領進行切割,後面還有什麼想法?

  「我明白了。」

  袁世振沒有想明白,但畢自言卻是開口道。

  「陛下對各縣的構想中,將原來六房的權力劃分了出來,新設了稅務、巡檢、刑名三局。」

  看著在場眾人,畢自嚴開口到。

  「而在府一級,則有稅務、巡檢、刑名三司。」

  「這刀子,就是要遞給巡檢司的。」

  「巡檢司若是改為常設,大明兩京一十三省,下轄各府縣都設巡檢,那個花銷,恐怕。。。。」

  聞言,孫如游有些擔憂的道。

  設置巡檢司的目的很簡單,好處也是肉眼能看到的。

  但是巡檢司的花費也不小,為此大明一直都沒重視,只當是衛所制的一個補充。

  畢竟衛所軍兵有限,不可能遍布廣大鄉村,更何況巡檢司置撤靈活,巡檢司弓兵又無需國家財政供養。

  這一點從對巡檢司的考核上就能看出。

  因為大明巡檢司最初只看任內有無過失,「止拘過名,不考功跡」,漸漸的才改為巡檢考課標準,確定巡檢之職為捕獲逃軍、逃囚、盜賊等項多者為稱職的原則。

  雖然不管財政,但孫如游還是一眼就看出,設置巡檢司後,肯定又會給大明本就難崩的財政問題上再補一刀。

  「這點其實問題不大。」

  聞言,袁世振開口道。

  「現在的順天府巡檢司,併入了原來的五城兵馬司,開銷上所增不多。」

  「真正令人擔心的,其實是巡檢司是屬軍,還是屬政。」

  伸手敲了敲桌面,袁世振將問題的重點轉移了開來。

  「畢竟,若是屬軍,我們都無權過問。」

  「陛下改巡檢的目的,是保證公眾安全,所以巡檢屬政。」

  聞言,畢自嚴對劉時敏方才的話活學活用,說道。

  「衛所負責保家衛國,戍守邊疆,所以屬軍。」

  「有道理。」

  一直跟個小透明的黃克瓚聞言,點頭贊同道。

  他也是有自己的小九九的。

  上次皇帝說後軍都督府的權責問題,他就思索了很久。

  如果皇帝恢復了五軍都督府的職能,那兵部還剩下什麼?

  答案是變成後勤部長,專管物資供應了。

  現在若是這巡系衙門屬政,那就該歸他們兵部管理,這好歹是能多點兒權力。

  見到黃克瓚出聲附和,在場眾人看了對方一眼後,都紛紛明白了對方的打算。

  「如果巡檢屬政,又同地方官員形成掣肘,那倒不至於形成藩鎮。」

  看著黃克瓚,孫如游點著頭贊同道。

  「不過本官覺得,此事還是要和陛下再討論一二。」(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