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吧,那咱們就這麼說定了,你回去和你父母商量商量。咱們最快也要暑假開始工作,時間還夠。」
教育行業比較特殊,得跟著假期走。
這會兒就算張彥明想挖人也只是談談,也就是先談談,都得等暑假再說。
暑假過了正好是新學期開學,可以直接招生……即使今年招不到也沒關係,大家有的是事情做,必竟不是只辦一所。
張彥明說的這個工作開始時間是指老師的具體工作,不是行政工作。
行政工作方面已經早就開始了,從張羅著辦學開始,張永光已經就組織了一個籌備小組進行各方面的準備工作。
張永光現在是徹底成熟了,已經被張彥明訓練成為了一個優秀的綜合型創業小能手。
這東西其實也沒那麼神秘,說白了就是機會而已,和什麼教育程度社會階層家庭背景沒有一毛錢關係,不用把它想像的很厲害的樣子。
學校里教的東西在現實社會基本上都沒什麼用處,這也是為什麼會有讀書無用論這樣的思想產生的主要原因。
讀書到底有沒有用?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開擴眼界增長知識是肯定的,和能不能做好工作沒有任何關係也是肯定的。
除了極少數的創立者以外,絕大部分工作,只要智商正常,誰去做其實都一樣,前提條件是投入進去認真工作,混日子肯定不行。
決定能不能把任何一件工作做好的首要條件是態度,是責任心,當然,個人性格方面肯定也會有一定的影響。但絕對不是什麼學歷。
但有一點我們得清楚,找人來工作和來找工作的人永遠是不成比例的,找人來工作永遠占據著主動權和話語權,那麼學歷就成了區分人群縮小選擇面的最方便的工具。
雖然這事實上屬於懶政,能找到合適人選的機率會降到一個極低的數值,但是省心哪。負責找人的人也是拿工資的,當然怎麼省心怎麼來。
在社會上,為什麼我們總感覺那些高學歷的名校生特別容易出頭特別優秀呢?
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是我們的國企或者公營單位實在太多,他們選擇人的方式就是這個樣子的,他們更看中那張紙,人反而不重要。帶有很大的政治因素。
事實上他們在這方面的認知比大多數人都要清晰,知道不管是誰來做都差不多,無所謂的。
二一個就是宣傳上的事情了,同樣是政治因素決定的。
那些名揚天下的高級學府里出來的學生就肯定是人才嗎?就一定是優秀的嗎?和其他普通大學就完全不一樣嗎?這麼說其實相當不科學,算是一種迷信活動。
高級學府應該是科研單位,如果搞學術(不包括抄襲和造假),搞科研,弄個什麼試驗玩個什麼理論,他們肯定應該是厲害的。
但在社會上,事實並沒有什麼區別,甚至在很多事情上他還遠遠不如,只不過因為政治因素和迷信學說,他們手裡的磚更容易敲開大門。
反過來,沒經歷過什麼高級的深造的人,就不成材了?就做不了事?
恰恰相反,成材率最高的,事情做的好的,絕大多數都是這種普通人,或者是低學歷的人,原因很簡單,他肯干,有責任心,能吃得了苦。
那些創立者,那些成功者,甚至包括我們的無數先烈偉人,有幾個是高學歷從高級學府出來的?
說白了,還是機會。
但是總有一些人,總要把人劃個層分出個三六九等來以顯示自己的高級,殊不知越是這樣,越只會顯示自己的心虛。
就像那些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什麼也沒幹過什麼也沒見過只有一份高學歷成天胡言亂語的專家一樣,偏偏他們就有話語權。這真是悲哀。
縱觀歷史,從唐末開始到元明清民,整整四朝半,為什麼糜爛滅亡?不就是因為這些其實什麼都做不了也不會做的所謂讀書人掌著權柄了嗎?
簡單點說,人和成功之間,其實就隔著一道機會罷了,和其他任何東西都無關,也不是努力就能達到的。
總有人說起跑線,什麼都有個起跑線,也是累的很。
其實這東西更簡單,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線,你照照鏡子晚上睡不著掂量掂量自己,就大概會有一個清醒的認知了,別總聽人家忽悠讓人騙錢。
人想成功想有美好未來,唯一的方法就是做好現在,踏踏實實勤奮努力安份守己少點幻想,即使遇不到機會或者貴人,豈碼能過的挺好。
再說了,縱使機會來了,貴人來了,就你連現在這些小事都做不好,三心二意敷衍了事的樣子,他能看上你嗎?
機會只會留給那些隨時做好了準備的人。這句話是真理。但是你要明白,隨時做好準備並不是指成天做白日夢,而是能把當下的事情認真負責的做好,做出成績來。
你總報著不勞而獲的想法,就要做好不獲而勞的準備。
……
「咱們下學期就能開學了嗎?學校在哪兒?」
王老師自己都沒注意自己自然的使用了咱們這個詞。這是已經被忽悠瘸了,心裡上已經認可了這件事兒。
張彥明笑起來:「對,九月份正常開學,現在已經在協調準備招生相關的事情了,不管能不能如期招到學生,招到多少學生,下個學期總是要運轉起來的。」
辦學校,尤其辦高等學校,總是需要一個這樣的過程,不可能你一開門學生就撲過來了。
「那要是招不來幾個學生怎麼辦?現在的家長對孩子要讀的學校還是相當重視的。」
「沒事兒,有一個就教一個,一個都沒有就完善教學內容,反正不會讓你們閒著。」
「別聽他亂說,」孫紅葉白了張彥明一眼:「我們自己本身就有生源,然後會和一些科研單位合作,或者投建一些研究所,這些總會吸引一些考生的。」
「咱們是先從幼兒園開起,還是從大學開始?」
「都有,從幼兒園到大學同步進行。先開兩個校區,然後再擴張……你們現在進來就是元老哦,以後機會很多的。」
「啊?」王老師有些懵。說著簡單做著難,做為當了幾年教師的她對學校這一塊還算是比較了解的,辦學校哪裡有這麼簡單了?
足夠大得場地,教學樓,操場還有配套,如果是幼兒園和小學中學這些這樣也差不多了,其他慢慢添置,但是還有大學呀,大學需要的建築配套根本就不是小中學能相比的。
總而言之,需要的地方不是一般的大,為什麼後來學校都紛紛往城外跑?不就是地方實在是不夠用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