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這句話,老叟停頓了一下。
這一段,是多年來,他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的地方。說到這個關鍵之處,他很自然地要小賣個關子,等著張屏急不可耐地追問。
但是……老叟望著這個小年輕涼白開一樣的臉……
以及,其有些放空的眼神……
這是,走神了?
幸而,張屏在老叟心中一沉一黯的瞬間,目光閃了閃,重新凝聚起關注,發出了一個音:「哦?」
老叟在失落中下墜的心被及時地提了回來,在張屏關注的視線中,自斟了一杯茶,咂了一口,捋一捋鬍鬚,方才道:「此事說來,更是蹊蹺。大碗村外有幾處地方風水上佳,本想將姥姥請葬入土。哪知道許多勞力一起抬那棺材,都死活抬不動。嚇得又是請法師誦經,又是上香。」
焦二覺得,可能姥姥就喜歡他家這個地方,反正挖出了棺材,他也不敢住了,就讓給姥姥,不多打擾她老人家便罷。
可縣裡的先生說,姥姥既擇定焦二將她挖出,必是早有安排。村里那個地方,不合她老人家意,她不愛去。於是起壇扶乩,請她老人家親自示下。
然而,左請右請,甚至讓焦二上去請,始終請到的都是亂乩,縣中先生方又恍然想到,可能是姥姥嫌棄眾人不潔,不肯降臨。便先找了兩個女童扶乩,依然不成。沒奈何又找了兩個男童,不曾想竟然請出了乩。
「當時老朽就在旁邊,親眼見爐中香菸齊齊往一個地方飄,跟著乩便動起來!」
扶乩的兩個娃娃,都是村里孩子,皆不識字,砂上卻明明白白寫出了幾行字——
坐山高,觀水長,雲外松下妙玄藏;座下虔許勤善功,自有福報世無雙。
「老朽打小不喜歡念書,詩啊詞啊更是不往腦子裡去。但奇了,就這幾句話,我那回看過後,一輩子都記得清清楚楚,字絕不帶記岔的。便是拿刀刻到心裡,也只能記這麼清了。」
這回張屏的目光倒很專注,點點頭:「嗯。」
老叟尚較滿意,再呷一口茶,繼續講述。
縣裡來的那先生和幾位法師一道將這幾句乩詩解讀了一下,推測姥姥是要在山上,還得是峰頂有大松樹的山。
村人便想到,村外的大包子山頂上就有幾棵老松樹。然後眾人又恍然發現,爐中供香清煙飄的方向正是指往大包子山的所在。
焦二更道出,姥姥的石棺被挖出時,棺材頭亦是朝著大包子山的方位。
原來姥姥早有暗示,只是眾人愚痴,不曾領悟。
大碗村便在做完法事後,將姥姥的石棺恭送上大包子山安葬。這般神異,連縣裡鄉里的都來了人。這回姥姥的石棺輕輕鬆鬆便被抬動了。幾個抬棺的後生上了山亦不覺得累。
安葬下姥姥後,眾人覺得,再管大包子山叫大包子山顯得對姥姥不太恭敬了。以前乃因這個山圓墩墩的,長得像個包子,故如此稱呼。如今山頂安葬了姥姥,難道要把姥姥算作包子的頂褶?或是小籠包的近親燒賣腦袋上的那顆青豌豆?
太不恭敬了。
於是附近村民先都改口稱此山為姥姥山。待謝知縣上任後,才又把山名改成壽念山。
張屏聽老叟講述完畢,臉上又浮現些許沉思之色。老叟將之看做意猶未盡,甚是欣慰。
張屏再吃了一碗茶,辭別老叟,騎馬逕往慈壽村去。
石棺被挖出的地方十分好找。像張屏這樣想來探訪姥姥神跡初現之地的人不少,村民早已司空見慣,瞅見張屏是個穿長衫的生面孔,便就在道旁主動停下,待張屏一開口,立即為他指明道路。
張屏到了地方,見果然如郭叟所言,有一座小小廟觀,四周都被竹竿圍了起來,但若跨竿鑽縫,亦能進得去。看來不少人都那麼幹了。竹竿皆歪歪扭扭,這頭高那頭低的。
張屏先在竹欄杆外繞著轉了轉,這裡被圍,看樣子是打算翻修重建,空地上的棚子下堆著磚,破舊的小廟觀很明顯是門窗都被掰掉了又臨時安了回去,當中正門與兩邊兩扇窗將就歪斜著,好像一張扮鬼臉的臉。地面上還有用漆畫好的印子,準備把這個小破廟擴做原來三倍大。
張屏再又鑽進竹欄杆內,走到道觀前的一個土堆旁。
果然,土堆後,是一圈井沿。
井沿斑駁陳舊,沾著新土,井洞壁亦是裸露的泥土。看井沿痕跡,上方及四周,以前應該還有封蓋的石板。新近才被刨開,打算重挖一口井。
張屏用手臂丈量了一下井口大小,再撿了根樹棍往土堆中搗了搗,未探到土下有掩埋著什麼。
想來封井的石板是被人搬走了。
張屏又在廟觀前踱了幾步,打量周遭,卻沒有進那道觀中就鑽出了竹竿柵欄。
他再仔細看了看四周,便牽起老馬,轉身離開。剛走出幾丈,前方路口,忽然冒出一個後生,拄著一把大鐵叉,向他露出不甚白的牙。
「這位公子,官府可是有令,此地不得擅入。
張屏牽馬停下:「哦。」
後生邁到路當中:「但公子方才進去了,可怎麼好哩?」
張屏道:「只是看看。」
後生卷捲袖口:「看看?就是不讓看,這才欄上了。你剛才還鑽欄杆了吧?」
張屏道:「嗯。」
後生轉動手中鐵叉:「官府有令,但凡有人擅闖,即刻捆送衙門重罰。」
張屏道:「哦。」一副來,請捆的淡然。
後生等了片刻,不見他有其他反應,就再作勢一打量他:「我看公子應是外地人士,不知規矩。」
張屏認真地道:「犯即有過,無關知否。」
那後生瞪眼看著他,片刻後再一咧嘴:「但是,要我把公子就這麼送去官府,顯得我這人好像不近人情似的。」
張屏又認真地道:「無需自責,送官乃理應之舉。」
後生再瞪眼看著張屏,不禁在心中破口大罵。娘的,至於麼!看穿戴也不算破,一二十文錢的事兒,至於做到這地步麼!娘的這是哪個山旮旯里鑽出來的吧?
給他一叉?
後生再狠狠一瞅張屏。這種人,他娘的值得爺費這一下動胳膊的勁麼?
都不配沾爺這叉!
後生啐了一口唾沫:「行了,過去吧!」
張屏一臉誠懇向他一拱手:「多謝。」慢吞吞爬上老馬。
老馬不緊不慢邁蹄前行,後生強忍著一叉叉上馬屁股的衝動再狠狠啐了一口,望著張屏得得遠去的背影,又恨不得從懷裡摸出一把錢砸在他脊樑上。
娘的就沒見過這樣的人!
張屏再趕回縣城歇了一夜,即返回宜平縣。
張屏這張臉,算在宜平縣普及了。剛到城門前,即有人飛奔進縣衙告知邵知縣。
邵知縣開心得涕淚橫流,親自在大門處迎接,告知張屏,吏部派了人來,已在縣衙行館等了張屏兩天了。
玳王流放豐樂縣,新舊知縣若在流放期間交替,不甚妥當。吏部便緊急派人通知張屏提前到任。
前來的小吏奉命務必親口告知張屏,並即刻帶他到京城。誰想到了宜平縣,張屏居然不在,不知道哪裡遛躂去了,小吏等候兩日,憋了一肚子火氣。
遷任的緊要時刻,竟優哉游哉擅離舊職,跑去春遊。活了半輩子,真沒見過當官當成這樣的人!
小吏強忍怒意,未形於色,留待回司部後再上報張屏失職之過。玳王之事,皇上聖諭,未免地方官吏因玳王身份,生出徇情之事,不得透露。故而小吏提也未提,只簡略告知張屏即刻啟程。連夜進京。
「且歇一日不成麼?」邵知縣替張屏求情,「張大人雖來宜平不久,但極得百姓愛戴。百姓們亦想送一送張大人。」
小吏板著臉道:「任令緊急,不可耽擱,否則罪責難擔。」幸而這幾天,邵知縣酒菜供奉尚令他滿意,總算容張屏喝了口茶。
張屏亦不多話,他要交接的公務早已整理交待好,此時極迅速地攏了個小包袱,向邵知縣與縣衙同僚辭別,便隨吏部來人一道離開。
邵知縣率縣衙眾僚送至城門外,許多百姓尾隨圍觀,送別場面竟有幾分浩蕩。
張屏向邵知縣、眾同僚及百姓一揖做別,抬眼看了看城門上宜平縣三字,轉身策馬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