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愈寒,終有一日,宜平縣落了今冬第一場小雪。
雪細如鹽,沾地成水,不走人的地面老半天才積下一層薄薄的白。房頂樹梢上鋪的略厚,好像面果子上的糖霜。
幾騎快馬卷著雪沫馳進城門,逕入縣衙,帶來一個消息——知府大人巡視各縣,車駕已出州府,先去臨近縣裡,最多五六天內便到宜平。
邵知縣忙忙抖擻起精神,縣衙上下跟隨其四腳朝天奔波,恭迎知府大人大駕。唯獨張屏還是成天憋在卷宗庫里,只每天早上應卯時問一聲邵知縣:「大人可有他事吩咐下官?」
邵知縣一般便道:「張大人編縣誌就甚勞累了,知府大人不喜歡門面工夫,本縣也覺得,當讓知府大人看到縣中如實情形,不必刻意做作。一些零碎事務,讓李主簿他們搞搞便可。張大人還專心編書罷。」
張屏聞之就回卷宗庫,也沒什麼情緒表露。因他整天就那副樣子,頗有些事事不形於色的架勢。邵知縣又思慮,總不讓張屏做迎接知府的事務,若張屏因之生出點其他的情緒,也不大好,便把審核幾位主簿書吏擬定的各鄉查訪路線等事交一兩件給張屏做。張屏接了就做,審核時看出錯來便說,沒錯點頭就過,瞧出來的錯改對了即可,不再多有其他。諸吏發現跟他做事挺快,奉承他兩句如同對牛彈琴,但有時候言語不恭敬,他也無所謂,倒很利索,看著一張深刻的臉,反而是最好說話的一個,竟對他生出幾分好感。
事情做完,張屏上交給邵知縣審核完畢,也不多話,轉頭還扎回卷宗庫。還有事找他,他就再出來做,做完再回去。邵知縣褒獎兩句,看不出他有歡欣之意,但若不褒獎,他也是那副模樣。上報的文書薄薄幾頁紙,簡略但條理清楚,一目了然,無其他詞句。
邵知縣這般試了兩三個來回,也很意外,不禁撫案嘆道:「小張雖然脾氣悶了點,做事卻很明白利落嘛。」
幾位主簿聽邵知縣竟對張屏用了個愛稱,可見感情已升華,遂道:「正是,張大人看似少言寡語,處一處便覺得是個外冷內熱之人。」「進士出身,到底不同。」「大人寬厚英明,屬下自然盡心做事。」
小雪斷斷續續下了一兩天便停了,今年冬暖,雪存不住,等知府大人駕臨時,街道的屋瓦上,幾乎不見白色。
除市集之外,擺攤小買賣的商販暫未出買賣,只還留著一兩個茶棚。店鋪和臨街住家窗明几淨,街道乾淨整潔,偶有幾片落葉點綴,憑添自然。來往路人,衣衫齊整,頭面無垢,笑語輕言,行坐禮讓。高知府徐徐看來,頷首向邵知縣道:「富庶和樂,可見汝勤政教化之功。」
邵知縣立刻道:「謝大人謬讚,下官日夜兢兢,唯恐枉食俸祿爾。」請高知府前往行館暫歇,高知府卻要先到縣衙。
既到了衙門內,諸官吏拜見,邵知縣又道:「天已正午,請大人先行館用些茶飯。」
高知府道:「剛到縣中,本應訪看民生,但本府雖不餓,不能讓汝等陪著餓肚子。也罷,就在衙門中簡略用些。」
邵知縣早就揣摩著高知府的脾氣,在行館和縣衙各有布置,立刻著人安排,又道:「縣中幾位宿儒聞大人前來,亦想拜見,可要下官傳來?」
高知府道:「本府亦意欲與眾老先生一敘,但已是這個時辰,請來恐怕倉促,待晚些或明日再說。午膳便就本府與諸公簡單用些便可。」邵知縣又應喏。
高知府又叮囑:「切不可鋪張。」
邵知縣道:「下官一向謹遵大人教誨,從不敢浪費鋪張。」
菜單食材都早已備好,廚房接令後立刻開辦。在衙門後院的一間暖廳里設下桌案,大桌木椅,質樸素雅,無多餘雕飾。菜品乃邵知縣精心挑擇,因高知府愛吃魚,唯獨一大盆白絲魚燴略顯奢華,其餘都是精緻巧樣小菜,還有松仁雲腿碎搭配栗子面窩窩頭,粉蒸蒿尖等鄉野菜色,酒亦是數十年窖藏土釀,高知府果然瞧起來還算滿意,只望著那盤魚燴道:「冬日食此大魚,略奢靡爾。」
邵知縣笑道:「縣中漁民冬日皆有貼補,不甚出活,可能偶爾有實在閒不住的,打些到市集上賣。但這尾大鯉非從市集購得,乃縣衙後水塘中養的,只恐不及河中鯉魚鮮美。」
高知府夾了一筷,品後曰:「鮮滑甚美。」邵知縣眼角笑出層層皺褶,再率同桌眾人向知府大人敬酒。
一巡敬罷,高知府看向邵知縣身側道:「這便是新任的張縣丞罷。」
張屏放下手中筷子起身。接知府大人大駕時,按官位順序,他站在邵知縣身後或旁邊,但一直沒主動說話,別人做什麼他就做什麼,好像個影子一般,到後來邵知縣都忙得差點把他忘了。吃飯的時候,張屏坐在邵知縣旁側,正好是個屋角,跟著敬完酒,默不吭聲守著面前的菜盤吃。若不是高知府突然出聲,可能邵知縣又要把他忘了。
高知府道:「張縣丞快坐,席間不必拘禮。」張屏便又躬身坐下,高知府含笑道:「本府聽聞你乃今科進士,今科主審龔尚書,與恩師曾相同出卞僕射老大人門下,算來本府與你亦可稱同門。」
張屏道:「下官這科,後來閱卷主審不是龔尚書,是刑部陶尚書。下官的老師是陶大人。」
邵知縣終於能斷定,原來張屏並非大智若愚,是真的很楞,與同坐其餘諸人雖都喜聞樂見,仍不免微微汗之。
張屏又道:「而且下官一開始落榜了,後來第三十名遇害,下官才又被添補了上去,湊足三十之數。」
邵知縣輕咳一聲。
高知府道:「張縣丞的言語著實風趣。」
邵知縣打個哈哈:「不過,科考乃禮部主持,這般算來,說張大人出自龔尚書門下,亦無不可。想來張大人亦得過龔尚書許多教誨。」
張屏道:「龔尚書下官未曾見過,禮部的眾位大人,下官只認得蘭侍郎。」
高知府輕笑一聲:「哦,蘭珏啊。不曾想你既是陶大人門生,竟又和蘭大人熟。本府亦聽聞,龔大人身體抱恙,本屆科考事務多由蘭侍郎代勞。既是如此,怎麼你的老師不是蘭侍郎,而是陶大人?」
張屏道:「下官也不知道為什麼。」
高知府雙目微眯:「呵呵,張縣丞真是太風趣了。」
同坐皆無言。邵知縣的一隻腳不禁抬起,剛想伸向旁邊,又縮了回來。
高知府的老師,是當今丞相曾堯,曾丞相的老師乃已故的左僕射卞誥,卞僕射又和先柳老太傅系同門。
邵知縣等對朝廷中的錯雜關係略知些許。張屏先說自己的老師是陶尚書,雖是不領情地嗆了知府大人的話頭,但因為柳老太傅和卞僕射的關係,還可以補救著與知府大人套套情誼。待提及禮部侍郎蘭珏,就真的令邵知縣不知道怎麼評價了。
蘭侍郎騙娶柳小姐,被柳老太傅禁入其門的逸事眾人皆知,是雲太傅王太師一掛,與清流一系勢如水火。
且高知府與蘭珏及前任知府劉知薈大人系同科。據傳未登科前就和蘭珏關係不怎麼樣,當年在吏部,還曾上折彈劾過蘭珏。
彈劾書據說最後被雲太傅看了,沒多久,高知府即外放到地方,待皇上親政後,方才升做知府。官階低於蘭侍郎,但治理一方州郡,跟在禮部為副的蘭珏到底誰官途更順,尚不好說。
邵知縣趕緊開腔轉過話頭,張屏又默默埋頭吃菜,席間高知府未曾再和他說話,連視線亦都掃到張屏旁邊人即止,張屏也一直沒吭聲。
散席,高知府繼續在縣衙內巡視,行至中庭,忽而看了張屏:「張縣丞到任後做何事務?」
邵知縣替張屏答道:「張大人一直在編修縣誌。」
高知府道:「哦?本郡方志,幾年前皆由劉御史在本府之位時主持編纂,你既承其珠玉,重新修纂,本府倒想一觀。」
張屏躬身道:「尚未成稿。」
高知府道:「本府亦不可能盡看,但把已編成的拿來便可。」
張屏與書吏去卷宗庫拿來了已成的書稿,高知府端坐內堂,一頁頁翻看:「甚是簡略。」
張屏垂首應道:「下官不擅繁複。」
高知府垂目再翻一頁稿紙:「擬編幾冊?」
張屏答:「一冊。」
高知府道:「哦?竟比劉大人之版精簡。」
張屏總算上道說了一句:「下官難及劉大人文采,故而從簡。」
高知府微微一笑:「方志便如朝廷之人才,一代勝似一代方能欣榮蓬勃,且劉大人素來謙虛寬厚,亦曾與本府說,編纂方志時,有頗多遺憾。若你覺劉大人之本繁複,盡可精而改之,不必過謙。」
眾人在心中默默替張屏燒了兩摞紙錢。
高知府再翻了幾頁紙稿,忽而視線在某兩頁上反覆流連:「這幾段話,與前文似非一人手筆。」
張屏道:「此……」堂下書吏道:「回稟知府大人,有時張大人的成稿,會由小的等重新謄寫。」
高知府微微凝眉:「文風修辭,亦大相逕庭。」
張屏躬身:「下官不擅長抒情文字,人物篇的頌詞皆由友人陳籌代筆。」
高知府撫須輕叩稿紙:「這幾段文字,其意感懷,其情深濃,本府看來,竟是已成縣誌文稿中,最好的幾段。」抬眼看向邵知縣,「寫此文字者,可否喚來堂中,本府一見?」
邵知縣瞥了一眼張屏,應道:「此人應在衙內,下官即刻著人去叫。」
張屏再躬身:「他在卷宗庫,下官去……」
高知府抬手:「不必你去,讓邵大人著人帶來便可。」
陳籌的確在卷宗庫內,接待知府大人重要時刻,他這種閒雜人等當要迴避。陳籌在京城見過幾個大官,跟大理寺卿鄧大人一比,一個知府,實在不算稀罕,本著看不看都無所謂的態度於角落裡遠遠觀摩了兩眼高知府的真容後,就進卷宗庫替張屏幫忙了。小吏來喚時,陳籌很是納悶,自己怎麼就忽然入了知府大人法眼,一頭霧水到了內堂,高知府含笑望著他道:「你叫陳籌?這幾段文字做得不錯。本府很是喜歡。」
陳籌愣了一下,立刻行禮道:「學生惶恐,謝大人讚賞。」
高知府撫須緩緩道:「文字之道,重於自然。情自然,書自然。多修飾固然繁複,刻意簡略更蒼白慘澹。許多人以為,如方志傳記者,直敘便可,其實不然。太史公之《史記》,文辭精妙,如珠如璣,評斷之句,更是點睛之筆。若把文章比作建屋,則敘是梁架,情乃磚瓦。皆是直楞楞的文字,就像幾根棍子搭了個框一樣,空蕩蕩,無肉無膚,怎可叫文章?」
陳籌如掉進了棉花堆,一時轉不過彎兒,懵懵不解其意,但看周圍人臉色及張屏垂頭站在一旁的模樣,直覺知府大人話風不對,剛考慮著怎麼接話,高知府又慈愛地望著他:「你在縣衙中,做何差事?」
陳籌道:「回大人,張屏……張縣丞是學生的好友,學生科試落榜,被張縣丞便帶攜到此,偶爾幫忙整整文書之類。」
高知府微微頷首:「哦,原來是張縣丞帶你來幫他做事。」
陳籌聽著這話越發覺得不對:「其實也不……」
高知府再淡淡一笑:「這般才學,屈此實在可惜。本府案下,正缺一文吏,你可願隨本府回府衙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