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渡江前的準備(七)

  第258章 渡江前的準備(七)

  (七)渡江後的戰略方向

  聽到魯錦的話,三人沉默了一會,馮國用這才站起來說道。

  「我贊同大帥的看法,歷朝歷代為何禁止民間私藏甲冑,將私藏甲冑定為謀反?因為披甲對無甲的優勢太大了,我們渡江的四萬大軍全是披甲戰兵,而對面的二十萬大軍大多都是無甲的農夫。

  「一個訓練有素的披甲戰兵,可以輕鬆對付十個無甲的老農,從這點來看,說他們是土雞瓦犬,倒也不為過。

  「其次是野戰,我們的野戰火炮一炮下去能糜爛二三里,縱是再堅固的大陣,幾輪炮擊打過去,也能將敵軍大陣打的七零八落,先用火炮破陣,再讓披甲戰兵一擁而上,我還真不信江南那些元軍能在野戰上打敗我們。

  「如此一來,大帥的戰略設想就可以實現,只要我們先拿下一個港口和一座城池,有了立足之地,敵軍仗著人多,我軍人少,定不會甘心分兵守城,一定會尋求主動進攻,將咱們趕回來。

  「只要敵軍敢主動進攻,我們就能以城池為依託,背靠城池列陣,尋求野戰殲滅敵軍主力。

  「而且我還有個建議,我建議咱們應該充分利用我軍擅於野戰的優勢,揚長避短,不對,好像攻城我們也不算弱應該說,為了後續能夠迅速占領更多的城池,應該儘量在野戰中多殲滅敵軍,這樣我們後續攻城掠地時,遭遇的抵抗就會更小,這叫先難後易。」

  魯錦聞言一拍大腿,「汝三人中,擅軍略者唯國用一人爾,當然我們也不是要自恃武功,驕傲自滿,而是應該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我們可以不把對手的二十萬大軍放在眼裡,這是鼓勵大家要有逢敵亮劍的勇氣,但真正臨敵對陣的時候,該怎麼打還是要好好打的,不能真的不當回事。」

  三人這才點了點頭,包毓則是繼續介紹道。

  「太平路和集慶路兩路的兵力,差不多就都在這裡了,不過我注意到最近還有一支兵力,雖遠在江西,但也不能不防。」

  魯錦頓時打起精神,「你說。」

  包毓當即介紹道,「是一支從湘南來的苗軍,聽聞其首領是『飛山蠻』楊再興的後裔,起初也是反元義軍,後來被元廷招安,其首領名叫楊正衡,還有個兄弟楊正仁,這楊正衡還有個兒子也在軍中為將,名叫楊通貫。

  「這父子兄弟叔侄幾個,在湘南招募蠻兵數萬,被元軍招安後曾參與過收復武昌的戰役,武昌可是徐宋都城,聽說這次收復武昌時,便是這楊氏蠻兵為先鋒,作戰極其勇猛。

  「這夥人本來就是客兵,打完武昌之後,有人給元廷諫言,建議不要再使用苗蠻之兵,以免之後不受控制,於是便將這支兵馬閒置了下來。

  「可一旦我們攻入江東,元廷火燒眉毛,搞不好會再次調用這支蠻兵來打我們,因此不可不防。」

  魯錦聞言點點頭,包毓說的這一家姓楊的,也漸漸和他腦海中的那個楊完者重合了起來。

  為什麼魯錦會記得楊完者,因為以前了解明初開國六公時,意外看到了胡大海,當時胡大海可算得上朱元璋麾下第一帥才,連徐達都只能屈居其後,可這樣一個人,居然被自己手下的降將降而復叛,大庭廣眾之下一錘子開瓢敲死了,不然哪有徐達上位的機會?

  那麼是誰在胡大海手下降而復叛的呢?就是楊完者帶領的苗軍。

  這個楊完者跟隨父親和叔叔一起出來混,先是幫元廷打徐壽輝,收復了武昌,後來受到元廷的猜忌,不敢過分使用他們,再後來局勢敗壞,元廷也不得不啟用他們。

  元廷將這股苗軍分為兩部,楊正衡帶一半去打粵西地區,最後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楊正衡也死於陣前。

  但他兒子楊通貫這一股卻被調到了浙江地區,和朱元璋打過,和張士誠打過,把張士誠打的沒脾氣,屢立戰功,後被元順帝小鐵鍋改了個蒙古名字,變成了楊完者,其麾下巔峰時期也有二十萬兵馬。

  魯錦看著沙盤想了想才說道,「這一部苗軍不一定會來直接打太平路和集慶路,反而有可能直接去打安慶路,因為如果他們要過來,必定要順江而下,而長江中段的要地安慶在我們手中,他們就必須先拔了這個要點,才能繼續進攻,不然孤軍深入,安慶出來和咱們前後夾擊,他必死無疑,所以應該加強防禦的是安慶路,而不是我們。」

  其餘三人聞言也點了點頭,魯錦說完則是又看向馮國用道。

  「等咱們這次開完會,馮先生要回到安慶繼續修築城堡炮台,把安慶給我打造成銅牆鐵壁,我要他們不管誰來了,都要在安慶崩掉一嘴牙來不可,而且速度還要快,必須在九月以前完工,不影響隨我渡江。」

  馮國用心裡算了下,現在是五月底,還有六七八三個月,一個月修一座棱堡,只要發動的人力多,也是能夠完成的,於是便點了點頭,「我一定完成。」

  包毓見魯錦有了對策,便繼續說道。

  「當初主公讓我留意揚州路、淮安路,還有高郵府的動向,另外就是今年元廷中央的動向,主要是怕咱們渡江之後,有人比咱們捷足先登,率先占領了太湖周邊的豐腴之地,我現在來匯報一下目前的情況。」

  包毓又翻出資料,棒指沙盤講解道,「揚州、高郵、淮安這一帶,主公最擔心的是有鹽梟和鹽丁起義,然後直接南下占領蘇杭,這,的確有這種可能,主要是因為這些鹽丁販賣私鹽,一來很有錢,二來人多勢眾,三來職業固定,比較團結,四來他們手中真的有很多船隻,想要渡江並不難。

  「不過就我掌握的線索,僅目前而言,主公讓我監視的那幾人暫時還沒有什麼異動。

  「另外就是今年元廷中樞的動向,宰相脫脫自其弟也先討伐劉福通戰敗後,便在積極準備親自南下,當然不是為了對付劉福通,而是我聽說,由於漕運被徐州掐斷,海運也被方國珍掐斷,今年大都已經開始饑民遍地,大都百姓有些都已經開始人相食了,所以脫脫的首要目標,肯定是先打通漕運通道。

  「脫脫自今年正月就開始募兵,咱們遠在淮南,能獲得的消息極少,到現在我只知道他徵募了數萬鹽丁為兵,但以當前的局勢分析,徐州芝麻李號稱擁兵數十萬,脫脫想打通漕運航線,帶的兵自然也不會少了,少說也有二三十萬人馬。

  「而且他南下的時間必定不會太晚,我預測最遲今年秋收,他一定會來,因為再弄不來糧食,大都的人口就要全餓死了。

  「那麼,按照這個局勢分析,就會出現一個問題,脫脫是肯定要打通漕運的,打通漕運是為了江南的糧食,可是如果到了九月份,他剛剛擊敗了芝麻李,收復了徐州,打通了漕運,可是江東產糧地卻落到了咱們手裡,那麼脫脫還是得不到糧食,咱們接下來就要親自面對元廷中央的報復了」

  「.」馮國用和李善長一聽也麻了,直面元廷中央的怒火,要是再讓他們發展個三年,他們還真不一定怕。

  可是按照包毓的說法,他們這邊剛剛攻占金陵,還沒在江南站穩腳跟呢,徐州芝麻李剛滅,他們就要獨自承受脫脫的怒火,這就有點麻煩了,你哪怕給他們半年的發展時間呢

  可事實就是沒有發展時間。

  魯錦也閉上了眼睛思考了起來,現在的局勢,貌似和原歷史的出入越來越大了,有點超出他的掌控了,所以不能再如此依賴歷史了,不能慌,要靠自己分析。

  現在和原歷史出入最大的地方是哪呢?是淮西這股勢力,原歷史是朱元璋,現在是魯錦,淮西這股力量渡江的時間大大提前了。

  原歷史上,朱元璋渡江是在1355年,那時候徐州已經被脫脫屠了,53年張士誠起義,占據高郵府城,然後就有了史書上那離譜的記錄,脫脫率領藩漢高麗聯軍一百萬,進攻高郵,最後脫脫落得個類似岳飛的下場,被元順帝一封詔書流放到了廣東,沒過多久就被毒死,脫脫下線。

  脫脫死後,元廷的百萬大軍瞬間土崩瓦解,大量元軍倒戈投入了紅巾軍陣營,龍鳳北伐的東路軍副帥田豐,就是那個時候加入的。

  而張士誠也在這次抵擋脫脫,致使元廷中央大軍大敗後,獲得了巨量的兵力補充,以及巨大的威望,他本來想渡江攻占金陵,成就一番霸業,但他弟弟卻勸他先去打蘇杭,因為蘇杭夠富,於是張士誠便率兵南下打蘇杭去了。

  之後又過了一年多,朱元璋才開始渡江,也就是說,老朱渡江的時候,附近已經沒有什麼強敵了,至少元廷中央再也派不出中央軍了,只能依靠地方軍閥鎮壓紅巾軍。

  所以不客氣的說,老朱打的都是地方軍閥,除了在濠州保衛戰時期,抵抗過中央軍賈魯分部的壓力,他幾乎沒怎麼跟元廷中央軍照過面.

  另外還有一件事,脫脫的死,放在元末歷史上應該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點。

  如果將元末亂世劃分為四個階段,那麼脫脫死之前,就是第一階段。

  這個時候的元廷尚有餘力,可以調動中央軍的力量對各路紅巾軍進行鎮壓,脫脫死後,元廷再也沒有直接力量鎮壓紅巾軍了,只能不斷放權給民間武裝,讓他們幫忙鎮壓紅巾軍,也就是元末亂世的第二個階段,軍閥混戰的開始。

  第二階段也是南方賽區吃雞大賽的跑毒圈階段,這個時候的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還未見面,都在各自擴張,蠶食元廷在南方的地盤,直至三方在決賽圈相遇,開啟第三階段,南方賽區決賽圈吃雞大賽,最後朱元璋獲得勝利,整合了南方所有的地盤,然後開啟了第四階段,北伐階段。

  捋清了時間線,那麼再看眼下的情況,就會突然發現,魯錦這個時間段渡江,幾乎是難如登天.

  把渡江的時間線從1355年提前到1352年,提前三年,這個時候徐州芝麻李還在,徐州人民還沒被屠,不出意外的話,張士誠要明年起義,江南的元軍要被徐宋引走,江南兵力還算『空虛』,可以說,這個時候的確是進攻江南的最好時機。

  但是拿下了江南,接下來就不好辦了,魯錦就得獨自面臨元朝中央的壓力,原歷史上的那『百萬大軍』,很可能就要打到自己的身上。

  不對,不對,魯錦突然意識到,自己好像搞錯了矛盾重點,除了那些原歷史上的時間節點之外,自己好像還忽略了一項很重要的事情,糧食,對,是糧食!

  脫脫為什麼要打徐州,為了恢復漕運,恢復漕運則是為了江南的糧食。

  徐州被屠,漕運恢復,脫脫撤兵,張士誠起義,漕運再次中斷.

  對,這中間還有一件重要事情,被魯錦給忽略了,那就是屠完徐州之後,脫脫回到大都,預感江淮那破地方肯定還有人要造反,方國珍也不是個好東西,一會叛一會降,根本不老實,漕運和海運都不靠譜,想讓大都百姓吃飽肚子,不能全指望江南的糧食,還是要靠自己種糧。

  於是在1352年年底,到1353年上半年這段時間,脫脫這個第一權臣,在丞相和太師的基礎上,又給自己加官大司農,徵發河南、山東,江淮大量民夫,強制拉到河北去屯田,其耗資之巨,據說僅這次屯田的花費,比賈魯治黃河的工程費還高2.5倍.

  史書記載,南至河北滄州,東至山海關,西至太行山,北至燕山,都在脫脫這次的屯田範圍之內。

  而且元末明初還是一段少有的溫暖期,溫暖的氣候給北方帶來大量的降雨,在直接引起黃河決堤之外,也給北方帶來了一些好處,那就是,當時的河北是可以種植水稻的,沒錯,就是水稻。

  於是1353年當年,在脫脫的大力督促下,屯田初見成效,大都當年就幾乎實現了自給自足,對南方的糧食依賴度沒這麼高了。

  所以說,核心矛盾是什麼?或者說脫脫為什麼要打南方?因為缺糧。

  可如果北方屯田成功,大都不缺糧食了,那為什麼還要打南方的起義軍?

  紅巾軍造不造反關元順帝小鐵鍋什麼事?他繼續跟那些密宗的妖僧玩十六天魔舞就好了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