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渡江前的準備(六)

  第257章 渡江前的準備(六)

  眾人聽到包毓的匯報,此時卻反而忍不住替徐宋擔心起來。

  根據包毓的描述,徐宋這連續四個月的時間,幾乎都是在一路敗退,怎麼看也不像是還能反擊的樣子。

  李善長有些擔心道,「大帥,這徐宋真能在七月份攻入杭州嗎?他們都敗退成這樣了,還有實力反擊?」

  「當然能,如果這麼輕易就能將徐宋剿滅,他們當初也不會短短時間占領那麼大地盤了,咱們用不著為他們擔心,反而該利用好他們的這次偷襲。」魯錦神色輕鬆,理所當然的說道。

  幾人對視一眼,還是對徐宋現在這表現沒什麼信心。

  魯錦見狀只能又說道,「相信我的判斷,現在這才算什麼,你們看看歷史上的黃巾和黃巢,哪個是那麼容易就能剿滅的?」

  幾人聽到魯錦這麼說,也只能相信這個說法,於是魯錦又轉換話題道,「說說咱們對面的敵人吧。」

  「是。」

  包毓這才拿起另一摞資料,將其中的一些地圖和人物介紹發給馮國用等人,一邊拿起指揮棒指著沙盤說道。

  「咱們和州當面的敵軍將領,是元廷的太平路萬戶,此人名叫納哈出,今年26歲,麾下有三萬兵馬,原本的太平路官軍約有六千左右,其餘兩萬餘兵都是最近這大半年新募的士卒,也操練過幾個月,應該有些戰鬥力.

  「不過他們的甲冑也並不能配發全軍,咱們的探子大致算過,其麾下最多只有八千人有甲,而且其中還有數量不少的皮甲,這三萬兵馬中,騎兵約有一千左右,弓弩手約有兩千左右。」

  幾人聽著包毓的匯報,都暗道這人的情報工作做的好啊,這還沒動手呢,就已經將敵軍的兵力和戰力摸的差不多了,如此一來,等將來交戰的時候,己方應對起來就能更加從容。

  然而魯錦卻好似聽到什麼了不得的事情一般,突然一下從椅子上站了起來。

  「你等會,你說對面太平路的萬戶是誰?」

  「納哈出啊。」包毓又重複了一遍名字,然後有些疑惑的看向魯錦。

  其他人也同樣疑惑的看向魯錦,李善長更是捋著鬍子問道,「大帥,可是有哪裡不對,還是大帥認識這納哈出?」

  「哦,沒什麼,就是覺得這名字有些奇怪。」魯錦隨口胡謅了一句敷衍道。

  馮國用見狀也在旁邊道,「蒙古人的名字大多都如此奇怪。」

  魯錦卻是心中十分震驚,因為納哈出這個名字他聽過啊。

  如果沒記錯的話,納哈出應該在遼東才對,歷史上大明建國後,在洪武二十年的時候,朱元璋還曾派遣馮勝,傅友德,藍玉,率15萬精銳明軍,出征遼東,征討納哈出。

  而巔峰時的納哈出,可是遼東最大的軍閥,不,應該是東三省最大的軍閥,這人以泰州為核心大本營(後世吉林省雙遼市),在元朝滅亡後,大肆在遼東收攏北元殘兵,最厲害的時候曾擁兵30萬,是一個比王保保還牛逼的元朝大軍閥。

  可是納哈出怎麼會出現在江南的當塗,而且還成了太平路的萬戶?

  魯錦心中既是震驚又是疑惑,於是便對包毓問道。

  「知道這個納哈出是什麼出身嗎,這人到底是蒙古人還是女真人?」

  「這個,臣沒有查到,主公為何有此疑問,主公懷疑他是女真人?可女真人和蒙古又有何不同,不都是北虜?」包毓疑惑道。

  「女真和北虜當然不同。」魯錦搖了搖頭又問道,「如果現在讓你去查此人的出身,你多長時間能查得到?」

  「這個。」包毓又皺了皺眉,「一來一回的送信,再加上調查,恐怕最少也要半個月,而且還不一定能查到。」

  魯錦聞言頓時道,「算了,那就不查了,先把這收拾收拾,來人,去把艾彥先生請來,我要問他些事情。」

  「是。」當即有侍衛領命去找人。

  在場的幾人都疑惑的看向魯錦,魯錦這才解釋道,「艾彥父子是在無為歸附的,他們也是蒙古人,興許會認識對面的太平路萬戶。」

  幾人都點了點頭,沒過一會,魯錦來到外間,其他幾人就在裡面伸著頭聽著,魯錦的這個蒙語老師也急匆匆的被找了過來。

  「大帥喚臣何事?」

  「哦,是這樣的,我聽聞江對岸的太平路萬戶名叫納哈出,先生可知此人底細?比如他出身何處,與遼陽行省的女真可有關係?」

  艾彥聞言一愣,「太平路萬戶納哈出?這人臣還真的知道,此人乃勛貴後裔。」

  「哦?哪個勛貴?」

  艾彥當即介紹道,「太祖成吉思汗麾下四傑,博爾朮,博爾忽,赤老溫,和木華黎四人,其中木華黎以沉毅多智,雄勇善戰著稱,跟隨太祖征戰四方,戰功赫赫,曾被封為太師國王,總管北境,這納哈出便是木華黎的後裔。」

  艾彥此言一出,藏在後面聽牆角的幾人都面露驚訝之色,又互相看了看,心道還真讓魯錦猜到了,這個叫納哈出還真有些門道。

  這時魯錦又追問道,「那他跟遼陽行省的女真有關係嗎?」

  「這個.」艾彥有些疑惑,不知道魯錦為什麼執著於女真,不過想了想還是說道。

  「關係定然是有的,他們這一系人馬自木華黎時就總管北境,遼陽行省也在其管轄內,木華黎一族世代執掌遼陽,對遼陽勢力多有影響,但這威望應該不止是納哈出一人的,而是他一族的。」

  「好的,我懂了,多謝先生今日解惑,先生且先回去休息吧。」

  「是,那臣告退。」

  艾彥稀里糊塗的被叫過來問了一通納哈出的事,他也搞不清魯錦想要幹什麼,也許是打算對這納哈出動手吧,可這也不對啊,動手就動手,還問他和遼陽女真有沒有關係幹什麼?

  艾彥百思不得其解的回了住處,另一邊,帥府二進中堂,魯錦也終於印證了自己的猜想。

  一聽到納哈出是木華黎後代這個身份,且其家族在東北有巨大的影響力,那就沒跑了,後來威震遼東,擁兵三十萬的那個納哈出,頓時就與現在這個太平路萬戶納哈出重迭了起來,這倆就是同一個人!

  只是魯錦還是想不明白,後來那個大軍閥納哈出,為什麼會跑來江南當個萬戶。

  其實這就是魯錦對元末明初這段歷史不夠熟悉的原因了。

  在原歷史上,這個時間段,納哈出確實是在太平路當萬戶,至於他後來怎麼跑遼東當軍閥的?這你就要問朱元璋了.

  原歷史上,朱元璋率兵渡江的時候,先攻克了采石磯和當塗,拿下了東岸的橋頭堡,然後又去進攻建康(南京),當時退守建康的元軍將領之中,就有納哈出,而且這個納哈出,在朱元璋攻打建康的那一戰中,還被老朱給生俘活捉了

  之後不知朱元璋出於何種目的,居然把納哈出給放了回去。

  後世有種說法,說老朱曾問過納哈出祖上是誰,納哈出回答說是木華黎,老朱對木華黎這樣的忠勇能幹的臣子十分讚賞,就把納哈出放了。

  這在後來老朱設歷代帝王廟,不僅祭祀成吉思汗,忽必烈,還把木華黎放進去當陪祀也能印證,而且原歷史上老朱評價歷朝歷代的武將時,也十分看重木華黎的忠勇,鼓勵大明武將都應該向木華黎學習,既忠又勇。

  這個說法究竟可不可信,朱元璋究竟出於何種目的放了納哈出且不談,單說說老朱做這件事的影響,那可真是大發了。

  之後韓宋龍鳳北伐,中路軍的關先生關鐸帶兵四躍太行出奇兵,在太行山左右來回橫跳,太行八陘都被他穿插成了篩子,這才一舉從山西大同突入關外,又橫渡大漠上千里,直搗上都城,將上都燒為一片白地。

  再之後中路軍又轉戰數千里,殺到了遼東,進攻高麗半島,攻占高麗首都開京,再之後又被高麗軍攆出來,駐兵遼東,向關內的大都進攻,還被遼陽行省的元軍攻擊。

  經過數年鏖戰,最終龍鳳北伐的中路軍,就這樣在內無糧草,外無援軍的情況下,在遼東和遼西走廊,被河北、東北、高麗半島這三大板塊的圍攻中全軍覆沒。

  而在這場剿滅中路紅巾軍的戰役中,就屬被朱元璋放回去,回到遼陽重新帶兵的納哈出最為出力,可以這麼說,納哈出之所以後來能成為擁兵三十萬的東北軍閥,他起家的戰功,升職的階梯,就是在中路紅巾軍身上一刀一刀砍出來的。

  雖然這不是老朱的初衷,但在客觀事實上,龍鳳北伐中路紅巾軍的全軍覆沒,絕對有老朱一份大功,畢竟納哈出確實是他放回去的.

  也許有人會說,老朱是想對納哈出釋放善意,希望感化這個蒙古貴族,將來能無傷收復遼東,可事實上,納哈出後來不僅沒有感念老朱的善意,還將兵幾十萬,拒不投降大明,屢次與大明作對,仍奉北元為主。

  確實,納哈出最後在馮勝、傅友德、藍玉,三名大將親率15萬精銳明軍討伐的時候,他終於投降了,可納哈出當時都已經70多歲了,一個快死的人了,他投不投降又有何用?

  老朱還封納哈出為海西侯,讓他跟著一起去打雲南,然後70多歲的納哈出在征雲南的半路上就老死了,連雲南的地界他都沒碰著

  但是,不管原歷史如何,魯錦現在知道了他當面的敵將,就是後來那個在東北擁兵三十萬的納哈出,雖然不知道他到底是怎麼跑去東北的,但無論如何,魯錦是說什麼也不會放他走的!

  這次渡江說什麼也要把納哈出留下,堅決不給以後留下禍患!

  從魯錦下定這個決心之時,又一次歷史上的巨大變動出現,東北沒了納哈出,龍鳳北伐的中路紅巾軍是否還會全軍覆沒?

  如果有中路紅巾軍在塞北攔截,將來魯錦派兵北伐之時,兩軍南北夾擊,元順帝脫歡帖木兒是否還能活著跑回塞外?北元是否還能存續?這就都變成了未知數.

  魯錦回到後堂,對幾人說道,「弄清楚了,這個納哈出確實在遼陽有些勢力。」

  馮國用當即問道,「那大帥打算如何處置此人?」

  「能活捉最好,殺了也行,反正不能讓他跑了,行了,大公你繼續說吧。」魯錦擺了擺手,示意翻過這篇。

  「是。」於是包毓繼續介紹起了對面的情報。

  「納哈出的三萬兵馬分兩處布置,和州對岸的這處港口,外港稱為牛渚磯,內港稱為采石磯,與金陵燕子磯,合稱長江三大磯,為歷代攻略江南,保守江東的兵家必爭之地。

  「納哈出在牛渚磯和采石磯總共駐紮有兩萬兵馬,其麾下的兩千弓弩手,有一千五都在外港的牛渚磯,其麾下的一千騎兵,也部署在采石磯後面,其餘的一萬兵馬,含五百弓弩手,駐守當塗城,他本人也長期在當塗城內駐守。

  「除了納哈出的這三萬兵馬,對面沿岸還有一大勢力,便是陳野先部。

  「這個陳野先是建康本地人,自紅巾義軍起兵以來,這人就自募鄉勇成軍,豎起旗幟後,多有江南鄉紳募兵響應,投奔其麾下,現在此人是元廷封的集慶路義兵元帥,其子陳兆先也在軍中領兵,為其副將。」

  包毓一邊介紹情況,一邊拿著指揮棒指著沙盤示意道。

  「如果將太平路,集慶路諸縣的兵力都算上,如溧水、江寧、上元、句容、金壇、溧陽、丹陽等地的民兵武裝都算上,那這個陳野先麾下能調動的兵力將不下於二十萬人!」

  嘶——

  幾人聞言無不倒吸一口涼氣,陳野先的二十萬大軍,加上納哈出的三萬大軍,如此重兵拱衛金陵城,那可真不好打啊。

  馮國用皺著眉盯著沙盤沒說話,李善長則是道。

  「大帥,即便九月之後,如大帥預料一樣,江南元軍被徐宋引走,咱們就算這當面的二十三萬大軍去掉一半吧,那當面之敵也還有十一二萬之眾,而我軍渡江的兵力可能最多只有三四萬,以一敵三,甚至更多,這,大帥有把握嗎?」

  幾人聞言不禁同時都看向了魯錦。

  魯錦見狀頓時笑道,「人多有個屁用,那23萬大軍,也就納哈出能有一萬精銳,其餘兩萬我也不看在眼裡,陳野先的二十萬大軍,更是土雞瓦犬,插標賣首之輩。

  「一群鄉紳召集起來的佃戶扛著鋤頭,就敢叫大軍了?他們有多少甲冑?他們有多少兵器?他們有多少帶過兵,打過仗,會練兵,懂兵法,能結陣的將校?就這也配跟我比?像是這樣的元廷民兵武裝,咱們又不是沒打過,他們的戰力如何我又不是不知道。

  「如果人多就能贏,那前宋也不至於亡國了,對岸的敵軍確實人多,如果他們集結重兵堅守城池,那還真不好對付,但只要他們敢擺出陣勢跟咱們打野戰,我敢保證來多少殺多少,根本沒有一合之敵!

  「可巧的很,你看對岸哪座城池能塞下20萬大軍,他們人多勢眾,咱們人少地狹,我就不信他們不出來和咱們野戰,只要咱們攻下一座城池作為根基,再打幾場野戰,殲滅敵軍幾萬人,哪怕只有三成,敵軍剩下的士卒就要心驚膽顫,士氣盡喪,清掃剩餘的殘敵,就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容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