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渡江前的準備(二)

  第253章 渡江前的準備(二)

  南北直隸,是明朝搞出來的,但明朝的南北直隸,更接近於行省的概念。

  而魯錦說的直隸府,其實和後世直轄市的概念更像,是起到鎮守,提攜,引領一個大區域整體的經濟民生建設的一個作用。

  李善長聞言想了想,最後評價道,「此法倒是頗為新穎,而且十分可行,可以試一試,還有第四呢?」

  「第四,當然是分權啊,不是怕他們割據嗎,其實這個事很簡單,前宋的太宗趙光義已經教過咱們怎麼做了。

  「不論是漢末的郡守,還是唐末的節度使,他們之所以能割據,無非是掌握了行政權,財權,和兵權,能自己收稅征糧,能自己徵兵練兵,那這和土皇帝還有何區別,他們不割據才不正常。

  「因此想要避免割據,只需反其道而行之,在地方上搞三權分立,像宋太宗趙光義那樣,把每個路的人事權,財權,兵權分開即可。

  「故而我打算在行省分設三司,有承宣布政使司,掌民政,設左右布政使;有按察使司,掌司法與監察地方官員,設左右按察使;有都指揮使司,掌一省軍務。

  「如此分權,行政,監察,軍事,各掌一司,互不統屬,互相制衡,他們難道還能翻了天?」

  「這個法子,聽起來倒也可行,可以一試。」李善長聽完魯錦的四種制衡策略,此時也已經被魯錦說服,如果按照魯錦這一套小連招搞下來,那確實就不用擔心地方割據的問題了。

  當然,每個王朝剛開始的制度也不會出現割據問題,就像漢唐,之所以末期的地方大員能割據,那是因為王朝已經到了晚期,中央的控制力下降了,才不得不將權力下放給地方,賦予了他們割據的能力。

  見李善長已經被自己完全說服,魯錦才最後總結道。

  「其實行省的設立,是一種順應時代潮流,且不可逆的趨勢,之前先生說到漢唐的地方割據,那不如眼光看的再早一點。

  「縣最初是楚國所設,後被秦國吸收,搞出了影響中國數千年的郡縣制,但秦朝的郡有大有小,小者如府,大者如豫章郡,幾乎和現在的江西行省相當。

  「但是中國在秦朝初次混一,以往從未有朝代統治過如此廣袤的疆域,秦朝也沒有經驗可循,因此秦朝二世而亡後,行政劃分問題還未爆發,並沒有給後世留下什麼可以參照的經驗。

  「自秦以後,百代皆行秦法,漢承秦制,也用郡縣,漢初為郡國並行,削藩之後則全面改為郡縣,因為兩漢的國祚足夠長,加起來有四百年,因此一些秦朝時沒有發現的問題,在漢朝也爆發了出來,那就是天下的郡縣太多,全靠中央朝廷,其實管不過來,或者說,沒辦法管的太細。」

  「管不過來?」李善長蹙眉疑惑道,沒想到魯錦會有這樣的看法。

  「對啊,儒家沒有研究過管理學,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一個人究竟能有效管理多少人,記住,是有效管理,不是記得個名字就行。

  「在管理方面,我見過最厲害的人,是一個教我兵法的老師,他姓林,此人簡直就是個怪物,指揮百萬大軍,他能清楚的記得每一支百人隊的位置,堪稱用兵如神,還喜歡微操,但他能微操,是因為他真能記得住誰是誰,不像他的對手

  「扯遠了,說回管理,百萬大軍,那就是一萬個百人隊,咱就不說一萬個,先生自己能記住五千人的名字嗎?」

  李善長搖了搖頭,記住五千人的名字?那是神仙!人的腦子怎麼可能記得住.

  「五千不行,五百個呢?清楚的記得五百人的名字,脾氣秉性,過往戰績,作戰風格?恐怕也不行。

  「根據我公輸氏的經驗,如果是有效的管理,下面匯報什麼情況,上面都能給出合適的應對,這樣的管理,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最多管理30個,而漢朝有多少個郡呢?

  「漢初時大概有60個郡,再加上封國,大概有80到90個,漢朝巔峰鼎盛時期,大概有100出頭的郡,中央是根本管不過來的,於是,武帝時期,便將全國劃為十三州部,每個州部設刺史一名,負責監察所在州部的郡守和封國,這就是中國第三級行政區劃的雛形,但此時的刺史,還只有監察權,沒有行政權。」

  李善長聽的連連點頭,他雖然也看過不少史書,但總感覺跟魯錦的研究思路完全不一樣,經過魯錦這樣的梳理之後,就感覺整個中國的行政區劃演變脈絡就清晰了。

  魯錦還在繼續說,「到了唐朝時,一樣的問題又出現了,盛唐時的疆域更加遼闊,全國有1500多個縣,360個州,你指望中央朝廷能直接管那360個州?那是不可能的。

  「還是那句話,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一天12個時辰,你哪怕一天不吃不喝不睡,每個時辰也要處理30個州的事物,皇帝便是再勤政,也要活活累死。

  「於是唐朝也效仿漢朝,將天下劃分為十道,每道設按察使一名,同漢朝州部刺史一樣,也是只有監察權,沒有行政權,直到玄宗朝,開始在邊地設都督一職,掌管邊地兵馬,後又給邊地都督加『使持節』,才有了節度使這種軍政大權一把抓的玩意,不過也正是這個時候,中國的第三級行政區劃,終於有了行政權。

  「到了前宋時期,宋承唐制,既然知道朝廷直接管州縣管不過來,乾脆在建國之初,便劃分為十三道,宋太宗登基後,又將十三道改為十五路,再後來又拆分成18路,23路,第三級行政區劃徹底穩定下來,並且成為常設制度。

  「而且前宋又吸取唐末藩鎮割據的經驗,又在每路設轉運使掌財政,刑獄使掌司法,安撫使掌民政,常平使掌軍事,將財政軍法大權進行分割,使地方再無割據之害,至此,我中國的第三級行政區劃才徹底成型,之後元朝的制度,先生就都知道了。

  「先生發現這其中的規律沒有,那就是第三級行政區劃愈發穩固,並且權力分割,以及宋朝時的析路拆分,從最初的十三道拆為23路,所以我才說,元廷的行省面積過大了,完全可以拆分成更多的省。」

  李善長聽的連連點頭,最終不由的讚嘆道,「真不知大帥是何名師所教,竟對歷史有如此鞭辟入裡的研究,經大帥如此一說,臣始覺眼前豁然開朗,我中國政體之脈絡清晰的陳於眼前。」

  魯錦搖搖頭謙虛道,「我對歷史並沒有過於深入的研究,我所學的也不過都是歷史大綱脈絡,以及一些重點事件罷了,你若問我漢武帝和唐太宗都用過什麼年號,那我是一個也說不上來。」

  「額」李善長突然有種拍馬屁拍到馬腿上的感覺。

  魯錦又道,「因為我公輸家更重數學教育,以算經為立身之本,而數學是最能培養和鍛鍊一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學科,只要數學學的好,那麼這個人的做事和表達的能力就越有條理,再輔以方法論,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最後做什麼,思路清晰,再加上執行力強,做任何事都能無往不利。

  「而儒學輕視算學,以算學為小道,因此這天下大多數儒生,都只會滿嘴之乎者也,說的漂亮,經義背的滾瓜爛熟,但做起事來,就少了些章法,先生以後教育家中子弟,也可讓他們多學些算學。」

  李善長連忙拱手道,「大帥說的是,臣一定好生教導家中子弟,只是這暫設淮南行省,分設三司之事,大帥可有了人選?」

  魯錦點點頭,「讓俞廷玉任左都指揮使,廖永安任右都指揮使,掌兵事,文院刑名司掌司李飲冰,任左按察使,文院禮儀司掌司謝連清,任右按察使,廬州知府閆士國任左布政使,六安知縣秦理任右布政使,這些人調任後,地方職缺由副職升任,吏目司再選派新的副職。」

  「是。」

  李善長立刻將這條命令記下來,聖武軍東渡長江後,原有地盤的管轄方式,或者說新朝的行政制度,也就此確定下來。

  之後這幾條命令立刻由帥府簽發,發往各處,暫設淮南行省的布告,以及官員任命,也發往轄內各縣,只是暫時不對民間公布,只在各級官府中例行通知。

  三天之後,六安知縣秦理,剛剛把徐宋使者陳普文送走,這邊就收到了調任淮南行省右布政使,讓他到廬州上任的命令,秦理大喜,如果地盤不擴張的話,那現有地盤自然是歸帥府來管,但現在設立了淮南行省官署,那也就意味著聖武軍的地盤馬上就要有大的擴張了。

  秦理將手上的工作交給副職之後,立刻啟程前往廬州,這天剛到廬州,回帥府述職之後,就收到了魯錦的晚宴邀請。

  當天晚上,整個新的淮南行省領導班子,除了廖永安在安慶沒有回來之外,其他人幾乎都到齊了。

  閆士國、秦理、李飲冰,謝連清,以及俞廷玉,還有魯錦這邊禁衛軍的人,朱壽,張溫,汪大淵父子,包括在廬州學習炮術的俞通淵,劉傳義,還有魯錦的夫人張芸繡,張溫的妻子秦舒敏,還有他小舅子秦昭,以及帥府的包氏兄弟,眾人全都匯聚一堂。

  眾人圍著幾張桌子,吃著熱氣騰騰的陶製火鍋,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魯錦這才對眾人說道。

  「今天大家都在這裡,暫設淮南行省的用意,想必大家也都猜出來了,那我就在這裡小範圍的說一下,沒錯,經過近半年的準備,咱們的聖武軍已經積攢了足夠的實力,而且今年下半年的天下局勢將會發生大的變化,我們也是時候繼續擴張了。

  「時間大概就在今年秋收時分,到時帥府會跟著我去往前線,咱們現有的淮南之地,就暫設一個行省管轄,閆士國,秦理。」

  「臣在!」兩人連忙起身拱手。

  「汝二人近一年來兢兢業業,治理一方,所行所作有目共睹,今拔汝二人為淮南行省左右布政,當再接再厲,不可懈怠。」

  「是,臣必殫精竭慮,為大帥守好淮南。」二人齊聲應諾道。

  魯錦揮了揮手,「都坐吧,宴席之上,不必多禮。」

  「謝大帥。」

  「李飲冰,謝連清。」

  「臣在。」這兩個文院掌司也跟著站起。

  「你們都是第一批考試錄入的士子,這大半年來在帥府做事也是恪盡職守,但你們畢竟還年輕,總不能一直留在帥府,將來想要有大的作為,還需多加歷練。

  「今拔汝二人為淮南行省左右按察使,監察淮南諸府文官武將,旦有貪腐、瀆職、不法之事,立刻上報,嚴懲不貸,汝二人可能做到?」

  二人連忙拱手道,「臣必竭盡所能,恪盡職守。」

  「好,坐吧。」

  「謝大帥。」

  等安排了這幾個文官,俞廷玉頓時看向了魯錦,也打算站起來的樣子,魯錦卻笑著揮了揮手,讓俞廷玉坐著,給足了他面子,這才道。

  「此次出征,我會帶走禁衛軍全部,以及37軍,淮南防務由俞老哥負責,有俞老哥坐鎮廬州我才能安心,到時俞老哥守中路,永安兄守南路,朱亮祖守北路。

  「就是我將禁衛軍帶走之後,廬州必定空虛,但俞老哥不必慌張,只需堅守一個月,我就能給你送來四個師,約五萬新兵。」

  嘶————

  眾人聞言無不倒吸一口涼氣,聖武軍現在的規模也不過十萬左右,魯錦這一個月就要征五萬新兵,實在太過誇張。

  俞廷玉聞言也皺眉道,「今年要擴編那麼多的新兵?」

  魯錦點點頭,「對,爭天下打的是什麼?打的就是糧食和兵員,誰錢糧充足,誰兵力多,誰才有逐鹿天下的資格,五萬新兵算什麼,今年年底之前,我打算再擴編20到30個團,將聖武軍的規模再翻一倍!」

  咕嚕——

  俞廷玉端起酒杯一飲而盡,只感覺胸中熱血沸騰,情難自抑,雙眼通紅,咣一聲把酒杯砸在桌上,不禁感慨道。

  「遙想大半年之前,吾等還在巢湖的姥山島上,被那左君弼壓得喘不過氣來,數千兄弟惶惶不可終日,不知前途何在,生路何方,可自大帥來了之後,帶著兄弟們接連攻下恁多疆土,那左君弼,康茂才,皆不是大帥一合之敵,真是一轉眼啊,我們如今馬上就要有逐鹿天下的資格了!

  「大帥放心,某本事雖不及廖二那小子,但也能一頓吃得下兩斤飯,提的動槍,揮的動刀,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在,定為大帥保全淮南不失,想要從我手裡搶走城池,那就先從我屍體上踏過去!」

  「哈哈哈哈,誰敢說俞老哥沒本事,那肯定是他們眼瞎,俞老哥要是沒本事,如何教的出通海他們三兄弟?」

  魯錦聞言一邊大笑著,一邊站起身來,親自給俞廷玉倒酒,俞廷玉見狀也連忙要跟著起身,卻被魯錦一把按住,於是他只能雙手捧杯來接。

  等倒好了酒,魯錦又說道,「此次出征,有通海、通淵他們兄弟幫我,俞老哥儘管放心,我定然不會虧待了他們兄弟。」

  俞廷玉也連忙舉杯道,「大帥做事公允,咱老俞信得過,也心服口服,那仨小子大帥儘管使喚,他們能跟著大帥是他們命好,若是敢給大帥惹事,不用大帥出手,我一定親手抽死他們。」

  俞通淵在旁邊聞言不禁翻了白眼,吐槽道,「爹,我和大哥能給大帥惹什麼事,爹你純粹是想多了。」

  「嘿,你小子能耐了,學會頂嘴了,才學了幾天打炮啊,尾巴就要翹到天上去了,要不是大帥教你,你能學會那些本事?找抽!」

  「誒,爹,那麼多人呢,好歹我也是個校官,你給我留點面子。」

  「哈哈哈哈.」

  場中眾人看著這對父子打鬧,都忍俊不禁的笑了起來。

  魯錦也跟著笑了會,這才揮了揮手,示意大家安靜,然後才說道。

  「等那五萬新兵送來,俞老哥你要負責練兵,還要繼續打造兵甲,給他們換裝,爭取早日形成戰鬥力,今後我們的仗越打越大,少了兵可不行。」

  「是,到時候我一定好好操練他們。」俞廷玉連忙答應道。

  魯錦又看向閆士國和秦理,「你們兩個也要負責好這五萬新兵的分田事宜,這些年淮西之地連年大災,死了不少人,至今仍是地廣人稀,郊野還有許多荒地無人耕種,你們上任後立刻就要清查轄內荒田,提前準備好這五萬新兵的安置工作。」

  「是。」二人連忙答應下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