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走錯路也能到終點
胡惟庸是哪的人,魯錦是真不知道,不過他知道胡惟庸是在渡江之前投靠朱元璋的,不是在定遠,就是在和陽。
這麼說來,他要是一直在這塊地方,還真能趕上這次考試。
對於此人歷史上的造反行為,魯錦表示不予評價,歷史有一定的慣性,但人有一定的偶然性。
現在這個時空早就被他改變的面目全非了,有些人還會不會做某些事,誰也說不準,不過就胡惟庸這樣的貨色,魯錦還是有信心收拾他的。
這樣一個人,在平定天下之前沒造反,在平定天下之後還想翻天?簡直是痴心妄想!
尤其是勾結日本這一條,他要真敢勾結,那正好連日本一起滅。
更何況在魯錦設計的體制里,軍政完全分離,拿不到軍權你能造個屁反。
拿起這人的卷子,魯錦懷著獵奇的心態看了起來,想看看這個歷史上做到丞相的傢伙是什麼水平。
刑律方面,魯錦讓每人寫二十條自認為最重要的律法,但並沒有說不能附加說明。
這就看眾人的腦子是否靈活了,有的人特別老實,只寫二十條律法,有的人就比較靈活,會加一段自己為什麼這麼寫的理由說明。
胡惟庸就是加了說明的,這傢伙主張『亂世用重典』,刑罰當重,尤其是現在地盤有限,流放這種刑罰不能實施的情況下,乾脆改成絞刑,直接絞死。
這貨寫的律條除了處罰百姓的,還有處罰官員的,尤其是他認為現在正是打天下的時候,城池隨時可能遭受敵人的進攻,對待敢於背叛投敵的官員,建議直接按謀逆罪論處。
好傢夥,魯錦算是長見識了,這特麼哪是在寫律法啊,這分明是借著寫律法的機會,向魯錦表忠心!
『大帥你看啊,我這麼嚴厲處罰背叛投敵的官員,說明我肯定是最忠心的,從沒想過投敵,對吧。』
再看勸農,胡惟庸的勸農倒是四平八穩,對於肯配合改種雙季稻的百姓,可以給與一定的稅率優待。
想種或者不知道怎麼種的,官府應該派有經驗的人去教。
現在人口少,要充分利用人力,只要想種地又沒本錢的,官府應該儘量借與耕牛和種子,還有開荒地免稅等等。
這些東西,看起來沒什麼問題,似乎都是好的,但魯錦用腳趾頭想想都知道,這些優惠最後會落到誰的手裡。
你要是改種雙季稻就有優惠,那肯定是大地主最積極了,他們地多,能免得稅就更多,還有官府借給種子耕牛,幫百姓開荒,三年免稅,怕不是最後全都變成了官府出錢出力,幫地主開荒.
基本沒有可實施性。
再看守城,這貨倒也寫的條理分明,首先是平時多準備守城物資,尤其是水井,柴禾,糧食這三樣,有了這三樣就能在城裡堅持。
然後是臨戰時,城外要堅壁清野,不給敵人在城外留一粒糧,一口井。
城內也要編成保甲,幾家互保,再把城裡的外來人口全都抓起來,暫時囚禁,以免混入奸細在城中作亂。
守城方面,這貨倒是可以算滿分。
公文就更有意思了,魯錦出的題是,敵情,災情,民情,任選一個寫成公文報告,這貨選的民情,然後就開始編治下開墾田畝多少,挖掘水渠多少,灌溉多少良田,水旱由人,喜獲豐收,全賴大帥英明神武。
要不是魯錦提前說了必須言簡意賅,這貨怕不是拍馬屁都能拍出花來,魯錦甚至能從文章中看出『他已經很收斂了』的感覺。
看到這,魯錦突然想起那個考試之前拍馬屁的貨,不會他就是胡惟庸吧?
再看算術題,這題也沒難度,純粹就是看智商是否正常的。
最後一題策論,胡惟庸的解題思路更是刁鑽。
魯錦問的是『何為國』,寫作要求是結合當今天下時局。
這貨審題倒是審的明白,胡惟庸先是說堯舜禹湯的功績,是上古聖王創造了國家,什麼是國呢,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華夏就是中國。
中國與四夷的區別,主要在於中國有禮儀,是禮儀之邦,而蠻夷是沒有禮儀的。
然後他又引用了孔子的《春秋》,『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可見誰是『中國』並非看他是什麼人,而是看他用不用中國的禮儀。
蒙元進了中國,卻不願意遵守漢家禮儀,仍然沿用夷禮,所以他還是蠻夷,不配『主中國』。
然後他又引用《論語》里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開化的蠻夷有了君主,卻沒有君臣之道,那還不如中原王朝沒有君主,卻有君臣之道的禮法制度。
更加突出中國的禮法和制度優勢,尤其是結合當今天下,特別再看元朝那些權臣,這話簡直更對了。
元廷就是蠻夷有了君主,卻沒有君臣之道,所以權臣才搞出那麼多破事,把國家搞成這個樣子。
而大帥『驅逐韃虜,復我中華』,正是撥亂反正的行為。
比南邊徐壽輝的『均富益貧』,還有北邊的『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的劉福通要強多了。
他們一個是均貧富的傳統反賊,一個是只會叫囂打到大都的武夫,只有魯大帥才是真正意識到需要『撥亂反正』的英主,所以大帥當主中國!
emmm,魯錦看著這篇文章,一時間不知說什麼好。
雖然完全背離了他出這道題的初衷,但胡惟庸確實點題了,確實結合時政了,確實罵元朝了,還證明了魯錦造反的合法性。
但是思路,跟他想的完全不一樣啊,但伱又不能說他寫的不對。
這屬於是走錯了路,但還是到了終點
馮國用見魯錦盯著一份試卷,表情十分複雜,忍不住問道,「大帥這是讀到了什麼文章,為何如此表情?」
魯錦直接把卷子遞過去,「你們看看吧。」
李善長和馮國用連忙湊到一起閱讀,兩人看的頻頻點頭。
馮國用更是評價道,「這文章寫的不錯啊,條理清晰,解題思路精準,更是道出了元廷沒有君臣之道,權臣禍國殃民的癥結所在,怎麼好像大帥不喜此文?」
「倒也說不上不喜。」魯錦糾結道,「只是並非我想要的那一篇而已。」
李善長若有所思,不知魯錦究竟想要什麼樣的解法,他拿出自己審的那一份,遞給魯錦說道。
「大帥,此人的刑律題有些意思,或可入文院掌刑律。」
「哦?我看看。」
魯錦聞言立刻來了興趣,能被李善長評價為可以入文院掌刑律的人,要知道這個位置,可就相當於六部里的刑部尚書啊,不是小官。
掃了一眼名字,李飲冰?好像沒聽說過。
這人寫的二十條律法算是比較『全』的,各個方面都涉及了一些,關鍵是他的補充說明。
魯錦說判案重在有法可依,現在是沒法,所以臨時『約法三章』,讓大家先想幾條湊合著用,總比什麼都沒有,悶頭瞎判要強。
李飲冰卻說,當務之急應該首先確定『量刑標準』,有了量刑標準,其他律條反而不那麼重要,遇到什麼樣的案子,去套什麼樣的量刑標準,這個更為重要。
無法不如有法;有法不如有刑可量,量刑標準就是尺,就是規矩。
而且他還主張,現在是特殊時期,律法不夠健全,難免判案會有錯漏,或者錯判的事情發生,所以量刑不該過重,即便是犯了重罪,也應該謹慎覆核案件是否屬實。
不然上去就把人殺了,若是殺錯了,反而容易被百姓怨恨,如果處罰輕一些,即便判錯了,也有補救措施,人死了就什麼都沒了,想補救都沒辦法。
這倒是個有見解的想法,好像確實是那麼回事。
「此人想法的確有些道理。」
李善長這時又說道,「大帥讓諸生約法三章,每人寫二十條,其實湊在一起,也有上百條了,編撰一份臨時律法已經足矣。
「相比之下,當務之急的確是該先定下處罰標準,此人有此心思,可見其對刑律之事多有見解,不如就讓他來編撰這套臨時律法。」
「可。」魯錦當即點頭道,「先勾了名字,若無更好的,便是他了。」
於是三人又繼續閱卷,沒多久,馮國用又推薦了一份卷子。
「大帥,此人的勸農一篇,或可去文院掌營造司。」
「營造司?工部?」魯錦頓時好奇道,勸農是怎麼跟工部扯上關係的?
等拿過來卷子一看,此人名叫許濟川,他認為農業首先重在水利,這些年淮西連年大災,不是旱就是澇,想要發展屯田,水利灌溉設施才是前提。
有了水利之後,還要有好的農具。
種雙季稻的重點,在於中間換季時的『雙搶』,搶收搶種,就是和老天爺搶時間,所以你的鐮刀要夠快,犁鏵夠鋒利,你才能收割之後立刻翻地,馬上插第二茬秧苗。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種田也一樣。
元朝一開始是允許民間商賈自己開鐵礦的,只需要給官府繳夠了稅就行,但是冶鐵本來就是暴利,於是那些蒙古和色目權貴,強行壟斷了不少鐵冶,他們賣的貴,煉的鐵質量卻不怎麼樣,百姓都不喜歡買。
前些年伯顏禁鐵器,更是給冶鐵業造成毀滅性打擊。
這些年脫脫放開了鐵禁,但是短時間內,百姓手中鐵農具的數量和質量都上不去,你連鋤頭、鐮刀和犁鏵都不夠鋒利,怎麼種的好地呢?
因此想要屯田,當務之急是興修水利,打造農具。
行吧,這還真是工部的活,讓他去管屯田都有些屈才了,還不如讓他去開鐵礦,修水利設施。
「許濟川,這人也不錯,營造司備選,大家再挑一挑,看看還有沒有什麼可用之才。」魯錦將此人的名字也勾上。
沒過一會,李善長又推薦了一份試卷,他直接翻到最後的策論題笑道,「大帥,且先看看這篇,是否是大帥想要的那篇文章。」
「哦?」魯錦頓時來了興趣,剛看完第一段就眼前一亮。
終於有人悟到我的用意了,知道從大禹治水入手解題了,最有意思的是,這人還從大禹治水扯到了大一統上面,寫的比魯錦預想的還要好!
再一看名字,閆士國?好像也沒什麼印象。
還有
(本章完)